我对川藏线的感情与贡献李文柱纪实散文新著《路漫情长》之二十七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18:4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第二十七章 我对川藏线的感情与贡献

以“神奇天路”而闻名于世的川藏线,19504月第18军奉命进军解放西藏时开始修建,11万军民凭着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战胜千难万险,于195412月建成通车,全长2255公里。为修这条路有4963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平均每公里有2名英烈守护在那里。川藏线是内地通往西藏边防的一条最便捷通道,在川藏铁路通车以前,空运十分有限,川藏线是西藏部队人员进出和边防部队供应的主要交通道路,称它为“生命线”一点也不为过。它对增进藏区民族团结、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1969年12月我参军入伍,就到了常年在川藏线执行运输任务的汽车20团。虽然在团机关工作一年时间里我没有上过川藏线,但透过我打印的材料、简报,了解了一些川藏线的大概情况,通过与跑川藏线的战友接触,看到他们每趟出车个把月才能回来,回来后篷头垢面象刚从战场上下来一样,我也能够多少悟出一些川藏线的艰辛。特别是经常发生的泥石流、雪崩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车队受阻、人员伤亡和车辆报损,还有他们每趟回来捎带的虫草、木耳、天麻等西藏土特产,使我对川藏线怀有一种“初恋”般的情感和神秘的期盼。

1970年12月我调到军区后勤部机关工作以后,曾无数次乘飞机、货车(敞篷运输车)、客车、小车等不同交通工具去过西藏,对“钢丝绳”般的川藏线的惊险路况,对一年四季自带背包驾车行驶在这条“生命线”上的勇敢官兵,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西藏建设的需要,国家投巨资对川藏线进行了改造,道路通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我也看到,沿川藏线部署的二三十个专门为过往汽车部队提供食宿和油料保障的大大小小的兵站,却仍然面貌依旧,干打垒住房、桌凳残缺不全的饭堂、坑洼不平的沙石停车场等,与做出艰苦卓绝贡献的“汽车兵之家”的称号很不相称。

2000年“八一”建军节刚过,原成都军区廖锡龙司令员提议,由军区联勤部周文碧部长牵头,代军区向军委、四总部起草一个《关于解决川藏线机动难几个突出问题的报告》。周部长把任务交给司令部冯长德参谋长。冯参谋长对我的文字能力一直是认可的,他让我承担这项任务:“我想来想去你干这件事最合适,你对川藏线情况比较熟悉,又有感情。”冯参谋长的话点到了“穴位”,我对川藏线是真有情结,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冯参谋长是一位勤奋努力、能力素质具佳的老西藏,前期进步还可以,后来也是受不正之风影响而止步不前。在全国不正之风盛行的“寒心”岁月里,部队也是这样,很多能干的该上去的没上去,一些“会来事”的平庸之辈反而上去了。周部长对我干这件事似乎很满意,立即召集开会“搭班子”(起草小组),明确由周部长、冯参谋长挂帅,战勤处牵头协调,我负责具体操作(执笔),由机关相关部门派人参加,川藏兵站部魏大祥副部长带机关有关人员配合(主要是提供有关材料)。各级先后参与人员近百人,反复斟酌修改若干次,从酝酿到成稿整整用了两个月时间。930日军区廖锡龙司令员、杨德清政委和陈世俊、金仁燮副司令员联合签发,以成都军区名义上报中央军委和四总部。据说军区党委常委研究《报告》会议结束后,军区“大笔杆子”屈全绳副政委(原总政宣传部长)说,“多年没有看到这样好的报告了”。

《报告》被军委和四总部认可后,所提编制体制和部署、装备、基础设施、经费、直升机场站建设、通信保障、交通道路等“七难”问题均陆续得到解决。其中仅川藏线兵站基础设施整治,总部就一次性投资1.5亿元,使川藏线兵站保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510月中下旬,我带后勤部机关和川藏兵站部机关相关部门人员,陪同总后司令部战计局谢维宽副局长等二十来人,乘汽车从成都出发,对川藏沿线兵站整治情况进行了逐个检查验收。总部工作组不仅充分肯定了川藏线投资1.5亿元的建设成果,而且又协调安排1.4亿元完善设施配套建设,前后共投资近3亿元,是川藏线兵站建设以来解决问题投入经费最多、问题解决最彻底的一次,从根本上改善了川藏线兵站保障条件。记得川藏兵站部部长张全林高兴地对我说,“你是川藏线建设的大功臣,川藏线官兵永远不会忘记你”。其实,我只是根据军区和联勤领导意图,和大家一起共同干了一件我想做也该做的事情。


(未完待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