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高中大语文精品阅 读 材 料(重点时评和作文范文评点)

发布于 2021-11-07 21:19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高中大语文精品阅 读 材 料

航天精神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精神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

航天工程建立以来,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推动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先后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灵魂。

从东方红、长征、神州,到北斗、嫦娥、天问....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多年来,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个个辉煌成就的取得,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几代航天人不懈奋斗的成果。

中国航天三大精神

1.航天传统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2.“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3.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精彩金句: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航天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一项项伟大的成就,在浩瀚的太空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这只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阿姆斯特朗)航天这门活,地面工作做透了,天上就不会出问题。(张履谦)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中。(齐奥尔科夫斯基)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过去已成历史,未来依然可期。在探索太空的征途上,我们期待留下更多的中国脚印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变成今天的希望,也可以变成明天的现实。(戈达德)一个民族有一些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黑格尔)

担负使命,承载梦想。

遨游浩瀚,逐梦九天。

探索未知,延续传奇。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中国梦连着科技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遨游浩瀚,探索未知,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航天人物:

翟志刚:

担任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的是航天英雄翟志刚。2008年,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他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翟志刚穿着印有“飞天”字样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舱外服,挥动五星红旗,在深邃无垠的太空中显得格外壮美。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时,费尽周折打开舱门的翟志刚准备出舱时,轨道舱却响起刺耳的火灾报警声。在生死未卜的风险压力下,翟志刚和同伴临时改变了出舱程序,决定先展示五星红旗。他们抱定的信念是:宁可自己回不去,也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同样鲜为人知的是,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开始,翟志刚曾数次备份,数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新的任务一开始,他又要从零开始。在翟志刚看来,第一个10年是奋斗的10年,想事不多,就是要飞天,第二个10年才是真正的考验,每天都要重复最基本的训练。他说:“神七一夜成名后,我要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稳定下来,扎扎实实地训练,让辉煌变历史,最难。”他做到了。今年55岁的翟志刚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翟志刚说:“最难的不是训练有多难,工作有多难,学习有多难,最难的是如何能够把一件简单的事,用最高的标准和热情十遍百遍地做好。”

王亚平

作为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这次是王亚平2013年执行神舟十号任务后再度进入太空,她也将成为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梦。当时只有23岁的王亚平心底的小火苗地被点燃了: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完成了一堂精彩的太空授课,这是一堂在地面无法11彩排的课。最难做的水球实验,地面支持团队担心水球随时会破裂。王亚平耐心细致,不慌不忙,水球完美呈现。在此次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作为女航天员要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她清楚地知道: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是女性就降低门槛。在体质训练中,她总走得最晚,还经常和其他航天员比一比谁的肌肉块更强壮,并为自己的胳膊练粗了而欣喜。王亚平说:成为航天员后,我发现自己做了很多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3在加入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11年后,这是“80叶光富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

叶光富

5年前,在意大利撒丁岛,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的洞穴中走出,其中一张中国面孔就是叶光富,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的洞穴训练。撒丁岛高山深处的喀斯特地貌地洞,阴冷潮湿,险象环生,这种与太空类似的极端环境,是评估和锻炼航天员的理想场所。叶光富肩负任务设备,或在悬崖峭壁中攀爬,或在垂直的深洞中升降,或游过暗藏危机的河流,最终顺利完成任务。随行摄影师评价他“似乎永远也不知疲倦”。叶光富曾是一名飞行员。与飞行员不同,航天员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飞行。叶光富很清醒,他认为人生的精彩就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叶光富说:“我们每一个航天员不是在飞天就是在为了飞而奋斗的路上,我也是如此。”神箭冲碧宇,天和傲苍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三名航天员信心满满,他们将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纪录。正如王亚平所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能越走越远!(来源:人民日报)

高考模拟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出生于1996年的周承钰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测试任务中,被定岗在位于脐带塔15层的二级连接器配气台,而通往15层的路,是倾角接近90°180级钢铁台阶,堪比天梯。周承钰被人称作敢攀天梯的大姐

徐卓立,2019级的一名本科生,19岁的他于202022日晚间奔赴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参与设备安装工作,同父亲并肩作战,定位、搬运、拆包、安装……他凭借着毅力和决心坚持奋战。

《人民日报》点赞,2020年中国青年榜样:冲得上,打得赢24岁文昌发射场指挥员周承钰;咬牙跺脚,也会坚持19岁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顽强坚韧,向梦出发18岁罕见病庞贝病患者王唯佳;尽己之力,照亮他人90后山区教师赵鹏菲……他们是2020年闪光的青春面孔,他们已经向世人证明90后、00后不是娇滴滴的一代,而是敢担当、肯奋斗、勇追梦的一代,他们组成了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版图。

班级将组织青年榜样交流会,请你围绕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或经历,以构建时代精神版图为主题,写一篇发言稿,在交流会上发言。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青年精神中国的脊梁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标题是“青年精神 中国的脊梁”。青年精神是“冲得上,打得赢”的24岁文昌发射场指挥员周承钰;青年精神是“咬牙跺脚,也会坚持”的19岁长安大学学生徐卓立;青年精神是“顽强坚韧,向梦出发”的18岁罕见病“庞贝病”患者王唯佳;青年精神是“尽己之力,照亮他人”的90后山区教师赵鹏菲。青年精神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无私奉献。青年之精神,国之脊梁。因此,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构建时代精神版图,践行和弘扬青年精神责无旁贷。

艰苦奋斗是青年精神的完美诠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为新时代青年,奋斗是青春的底色。中国自古就涌现出一大批艰苦奋斗之青年。大禹治水、苏武牧羊等。当年如此,现在亦如是。疫情爆发时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赶往支援。在这些最美逆行有一大批医生护士还未过而立之年。面对突如起来的疫情他们也担心,他们也害怕,但当披上战甲,他们就从一个孩子变成视死如归的战士。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生理极限。在这场无硝烟的战场上,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死神赛跑,才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疫情地区的人民点亮了希望之光,创造出了中国的抗疫奇迹。

无私奉献是青年精神的深刻演绎。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新时代青年,需用奉献为青春着色。森林救火消防员勇士们接到命令毫不犹豫,在面对难以扑灭的大火,他们英勇无畏。正是在和平年代他们的默默坚守才使得天更蓝、地更绿,山更清,水更秀;正是他们的奉献,民众才有了岁月静好,闲适安逸的生活环境;正是他们的奉献才使得民众的安全感不断上升,幸福感不断提升;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使得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山卫士成了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新时代青年树立了最美榜样,为中国力量注入了新时代的灵魂。

终身学习是青年精神最亮底色。终身学习是青年精神的行为准则,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终身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唯有终身学习才会不断超越自身局限,不断充实自我;唯有终身学习才能不断,不断沉淀阅历,提升气质;唯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作为中国力量的后备军,新时代青年让我们把艰苦奋斗刻在心里,把无私奉献披在肩上,把终身学习装进行囊,构建时代精神版图,一路高歌奋进做好中国新时代脊梁。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精彩时评文:

神舟十三是强大祖国的骄傲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飞行乘组状态良好。

目前,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已进入对接轨道,满足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的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条件。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远!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举世瞩目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举世称赞,捷报频传,全国人民纷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欢天喜地庆祝,纷纷点赞,甚至即兴赋诗,赞美强大的祖国,赞美优秀的航天员。正是笑脸汇成浩瀚海洋,欢歌传遍大江南北。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按计划,3名航天员将进入天和核心舱。

……

振奋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我国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神舟七号发射成功,5G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我国"首条国际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在京津两大城市间开通,"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发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曙光5000A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

蛟龙深潜,嫦娥探月。我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梦想,今朝实现。去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5]。深空探测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飞行里程已超过4.5亿公里,距地球约1.7亿公里。

我们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按计划将在轨驻留6个月,在这6个月时间,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的关键技术。具体来讲,就是要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一起配合进一步验证。

科技强,则国强。自信之路成功,为中国航天点赞。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强大。

中国人为啥争当“太空常住人口”

经济日报佘惠敏2021-10-17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随着神舟十三号的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位航天员已奔赴中国空间站,他们将在太空中工作生活6个月。在我国,常住人口的统计时间标准为半年,即一年内在某地住满半年即为该地常住人口,按照这一标准,这3位航天员就是中国首批“太空常住人口”。这也是我国航天员首次执行长达半年的空间驻留任务。

这不禁让人感慨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步之速: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才迎来第一位中国访客杨利伟;仅仅18年后,中国人就建起了空间站,实现了太空常住。

太空居,大不易,首先需要很高的成本。已经运行了20多年的国际空间站,每年维护费用高达40亿美元,光宇航员平均每人每天花费约750万美元。如此高成本,为啥中国人还要争当“太空常住人口”呢?

太空常住是探索未知的需要。

可以常住的空间站,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微重力实验室。在地面上创造的微重力实验环境每次只能持续几秒钟,而空间站长期太空飞行所提供的近乎无限时的微重力科研条件,可以得出在地面得不到的实验结果。研究微重力环境下各种物理和化学过程,能给基础科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发现;利用微重力环境,可制备在地面条件下难以获取的新物质、新材料;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生长也与地球不同,能让我们更深切地认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

空间站不仅提供了微重力环境,还可以帮助我们长期观测地球,同时获得空间站运行轨道内的太空辐射和电磁场长期数据,可以研究其对人类身体、各种仪器和材料的影响等。

见多才能识广。浩瀚宇宙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宝库,空间站是通往宝库的桥头堡,太空常住人口就是桥头堡里的先遣军。中国人不能缺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太空常住人口”。

太空常住是星辰大海的起点。

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永恒动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积累,我们才能监控预测气候变化,拓展生存空间,从行星文明迈向星系文明。

未来,将有更多中国人进入更远的太空,现在,我们需为此积累经验、做足准备。中国空间站有人类长期在轨生活并进行空间技术实验,这是为将来更长距离、更大规模星际旅行展开的预演。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各种创新技术的试验场,集成各领域的高、新科技成就,同时又给各领域发展提出新的要求,继而推动和促进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太空常住是我们迈向星辰大海目标的起点,中国空间站也将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独特贡献,中国的“太空常住人口”也必将越来越壮大!

《功勋》人物素材:

李延年

金句:1、当初当兵我就做好了准备,命就交给了国家。

2、我这一辈子就想当个好兵,能打胜仗的好兵,为党和人民保卫祖国一辈子。

人物事迹:1、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役战斗20余次。在湘西剿匪中曾与土匪“掰过手腕”,指挥连队以微小的代价取得剿匪20余人的胜利。

2、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度弹尽粮绝,通信中断,他指挥仅存的40多个有生力量,靠着收集敌人遗弃的武器,最终毙伤美军600余人,夺回失守的346.6高地,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相关评价:李延年始终保持老英雄、老党员、老军人的革命本色,居功不自傲,自身要求严。——(中国军网评)

申纪兰

金句:1、我是农民代表,我要为农民代言。

2、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

人物事迹:1、带领西沟村妇女开展劳动竞赛,争取权益。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为争取男女平等做出巨大贡献。

2、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始终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的信念,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

相关评价:现在讲艰苦奋斗,不是像我们过去那样干活扛石头。而是要有一种精神,人活着什么时候都不能缺了精神。半个世纪过去了,申纪兰和西沟人不仅创造了与自然斗争的生产奇迹,还把西沟精神留给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于敏

金句:1、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并足以自慰了。

2、发达国家能做出来的,我们也能够做出来,并且更快。

人物事迹:1、毅然服从国家需要,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为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工作隐姓埋名28载。在多年研究中解决了许多氢弹原理突破的问题,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2、在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一把计算尺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相关评价: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于敏。——(感动中国颁奖词)

孙家栋

金句:1、嫦娥工程呈现给世人的最大亮点是4个字——自主创新。

2、中国卫星能打多高,国外华人的头就能抬多高。

人物事迹:1、翻开孙家栋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220世纪70年代,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着科研人员在冰天冻地里捡了三天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由此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

相关评价: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感动中国颁奖词)

张富清

人物事迹: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建国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张富清的事迹被人们发现。

相关评价:都知道你朴实勤勉,却不知你曾战功赫赫。你把奖章深藏在箱底,对战友的怀念深藏心底。从不居功索取,只为坚守使命初心,默默奉献。于国于民,你是忠诚伟大的士兵。(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组委会评)

屠呦呦

人物事迹: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相关评价:春草鹿呦呦: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感动中国颁奖)

袁隆平

金句:我现在还有两个愿望,一是第三期杂交水稻能够在2010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二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国外,造福世界人民。

相关评论: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评)

黄旭华

金句:有人问我忠孝不能双全,你是怎样理解的?我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黄旭华

人物事迹:许身深潜 科研报国——访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为祖国做贡献而默默无闻的人,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核潜艇,一旦结缘就是一生。没条件创造条件,搞科研不等不靠。爱岗敬业,以身试险开先例。传道育人当好场外指导。黄旭华寄语青年一代,高精尖是买不来、求不来的,只能立足国内、自力更生。他希望年轻人勤于奋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黄旭华长期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关评价:然而,这位总是面带微笑客家汉子,也是一位铁骨豪杰。他隐姓埋名三十年,家人遭难他未能照顾、父兄逝世他没有送行,困窘批斗不堕其志、委屈误解不鸣其冤,舍小家顾大家,终以其铸就的国之重器换来家人的理解和敬佩。黄旭华不仅有惊人的能力和丰富的才艺,而且拥有一个温馨而浪漫的家。他的夫人李世英温良敦厚,被黄旭华传记作者尊称为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的三品夫人,她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让黄旭华专心致志于核潜艇事业。黄旭华虽然从未当着夫人的面说过一句感谢的话,可是当着媒体、当着子女、当着他人时,他总是噙满泪水地说欠了她一辈子,感谢她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大洋报道)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亘古不变,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情怀和信仰。对于黄旭华来说,他的信仰是祖国需要。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感动中国颁奖词)

语文资料加群ywgx688 备注:语文

素材运用片段1.“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人民共和国70年基业上,镌刻着无数为家为国奋斗不已的名字。从“两弹一星”、国产航母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正因为有许许多多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侠之大者,中国脊梁得以挺立,中国精神得以弘扬,中国富强得以厚积薄发。2.“一切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中国,何以傲立东方,以一个富强安定的大国影响世界?正是无数的人民肩负重任,以热血浇灌祖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国家重任之下,国家秘密之前,隐姓埋名,与家人分隔30年。这30年,他都没有回过家,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却无法解释,只能默默一人忍受着家人的误解,怀着对家人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投身于核潜艇建设中,为祖国呕心沥血,从1958年一直到现在,93岁的黄旭华献出了一生,无怨无悔。我们能享受和平与安稳,正是有像黄老这样“赫赫无名”的奉献者,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的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名族以力量。3.怀抱家国情怀,方成至善之人、栋梁之才。“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黄旭华如是。三十年未归家门,几十载隐姓埋名,黄旭华承受着离别之痛,却肩负核潜艇科研的重任。扎根荒岛,远离人烟,未见过核潜艇,研发更举步维艰,然黄旭华怀爱国之胸襟,秉家国之信念,以热烈情怀消解困难,终成“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再无青”之至善之人,终成“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之栋梁之才,大国脊梁铸就大国力量。4.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深藏功名、埋首奉献的张富清,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申纪兰……这些爱国者的事迹说明,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5.于敏为氢弹研制隐姓埋名二十八载,张富清深藏功名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袁隆平数十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什么他们的追求并不功利?因为他们胸怀祖国、志在四方。为什么他们的选择并不艰难?因为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评点:这段话,出自人民网评论《爱国是本分,报国是职责》。它的内容十分丰富,运用了于敏、张富清和袁隆平三个例子,说明爱国是本分,报国是职责的道理。写作文时,遇到“爱国(报国)”“家国情怀”等主题,可以用这段话。6.国之英者,时之楷模。“八一勋章”激荡强军征程,“改革先锋奖章”砥砺改革传奇,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模人物褒奖工作,在全社会汇聚起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从那些心怀家国天下的先进人物身上,人们读懂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爱国精神,感佩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牺牲,历练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实干作风,找到了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力量。“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向先锋看齐,向英雄学习,筑起的将是永不流失的精神钙质。

相关时评文:

当代年轻人从《功勋》中看到了什么?

电视剧《功勋》正在四大卫视、三大网站热播,我是在视频网站上看的。“泪目”“向英雄致敬”“那个年代的科学家不容易”……网友边看边发弹幕,又一次燃起年轻观众的追剧热情。

弹幕是年轻人表达所思所想的最直接方式,那么本剧为何能掌握他们的情感密码,他们又从本剧中看到了什么?

《功勋》讲述的是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李延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奋战、于敏和孙家栋在科学领域的永不言弃、袁隆平为祖国人民温饱问题的不懈奋斗、张富清扎根基层的无私奉献……功勋人物的精神和品质是崇高而伟大的,他们的人生故事值得所有人去了解、去学习。但一句“向他们学习”还不足以概括年轻人的心理。

电视剧展现的是功勋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英雄、模范最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面。李延年在烽火连天的前线能和战士打成一片,于敏会在家里和妻子畅想如何品尝北京烤鸭来解馋。原来,不平凡的英雄也很“平凡”;原来,他们离我们并不远。

不过,在最危险的地方,李延年从未退缩;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于敏毅然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哪里有需要,张富清就去哪里,不管条件有多艰苦……“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又是不平凡的。

今天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里。祖国的强大,让他们不会再身处战火纷飞的环境里,感受战争的恐惧和残酷;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也不会让他们再体会到粮食短缺的艰难,永远不用像于敏一样,去“偷”自家的鸡蛋给同事果腹。

但新的时代,依然会有新的挑战。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们都享受着“平凡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安稳,那么,当那个“关键时刻”来临之时,我们又能不能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能不能从平凡变得“不平凡”?这正是《功勋》为广大年轻人带来的思考题。

答案,其实就在电视剧的文本里。七连的小战士安东被当成“逃兵”抓回来,让连长和其他战士大怒。但李延年向大家讲起了安东的悲惨身世,说出了他“出逃”的真正原因:想要回家乡保护青梅竹马的二妞。李延年问大家也问安东,如果我们在这里不能打败侵略者,谁能为我们保卫家乡?

老郝也问于敏,做了这一行,没有名没有利,连做什么都不能告诉家里人,你为什么要来?于敏回答,国家没有氢弹,就要被人家欺负,“这事情,总要有人来做”。

每一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任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使命。找到自己在时代的位置,也就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该做的事。就像张富清的人生故事所展示的,“为祖国奉献青春”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哪里的老百姓需要你,你就该去哪里。

事实早已证明,无论在什么时代,中国的年轻人从来是靠得住、信得过的。1998年的抗洪前线,是无数年轻战士勇往直前,组成了“血肉长城”;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90后的医护人员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主力军、“祖国栋梁”。就像我们在电视剧《功勋》里看到的,那些功勋人物当年也都是风华正茂、活力四射的年轻人。

年轻观众们如此热爱《功勋》,因为他们正在用这部电视剧来丈量自己在时代的位置。

看一看前辈们是怎样让自己的青春无悔,看一看当年的同龄人是怎样度过充实的一生,看一看他们在遇到生活的困难和挫折时,又是如何应对和克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再有迷茫和彷徨,内心就会充满奋进的力量。新时代的“功勋”,正召唤着我们勇立潮头、奋楫争先、拼搏进取。





精彩时评文:

勾连起大家小家,普通人情感中凝视《功勋》之路

聚焦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电视剧《功勋》故事近期已接近尾声。

剧中,几位科学工作者在职业的“高光时刻”之外,他们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样触动人心。剧作通过极具共情的叙事手法勾连起“大家”与“小家”,让观众能站在普通人的情感逻辑中凝视了不起的功勋之路。

《功勋》用八个单元记录了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于敏、申纪兰、孙家栋、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的事迹。早在立项之初,《功勋》总导演郑晓龙就表示,八个单元的剧组有着一致约定:要尊重时代真实的逻辑,也要忠于功勋人物生而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爱看的作品。

所以,观众看到的《功勋》人物,有“柴米油盐”,也有儿女情长。比如于敏,这是一个观众陌生的功勋人物,又从事着枯燥的氢弹理论研究,如此“隐姓埋名”献身国防的故事怎么讲?《无名英雄于敏》是从于敏与妻子孙玉芹的家庭生活讲起,于敏一离家便数月、对工作三缄其口,倪妮饰演的孙玉芹包揽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十月怀胎一朝临盆那晚,孙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儿托付给邻居,独自一人提着脸盆、待产包步行去医院。单元最后一集,氢弹爆炸成功,大街上人群欢呼雀跃,依然要保守秘密的于敏只能借口发工资让妻子买一只烤鸭庆祝,而妻子则把工资做了各种生活分配,回到家中收听广播,于敏流下了泪水,他无法向妻子说明原因,只是要了一杯酒……在这个故事里,如果说氢弹理论研究是国家层面的叙事,那么在国家命运宏大主题的背后,普通人情感的微观视角,便构建起了有血有肉的故事张力。

在《屠呦呦的礼物》中,观众看到了屠呦呦作为一位科学家视科研如命的一面,也看到了她作为妻子、母亲,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面。张颂文饰演的屠呦呦丈夫李廷钊,为了让妻子专注事业,一人包揽所有的家事。剧中用细密的情节与细腻的情感,来表现平凡细碎的“生活的毛边”。在夫妻之间,不仅有柴米油盐、鸡毛蒜皮,更有对事业前途、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剧作用观星象作为夫妻二人对话的场景,当两人在深夜仰望星空,畅想未来时,屠呦呦对李廷钊说:“你觉得人会老吗?我觉得不会,信奉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这样的描写,既有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浪漫情怀,又不显得刻意。

《孙家栋的天路》单元也没有忘记刻画“军功章的另一半”。妻子孕后期直到生产,孙家栋都在戈壁上与“东风二号”死磕。再进家门时,孩子已落地,妻子一人扛着家里全部家务。曾经,妻子也会为承受分离苦闹点小情绪,为丈夫不肯吐露工作的详情而气恼,但在偶然被告知那是一项“伟大事业”后,她从此成为丈夫事业的头号支持者、捍卫者。

一位位科学家的背后,是家人们义无反顾的奉献与付出。“其实这家,你是功勋。”这句台词是剧中于敏对妻子的心疼和抚慰,也是主创们对科研人员家属的崇高致敬。正是有了这些绵密扎实的生活化描摹,才拉近了功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英模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化形象,而是有着七情六欲、真实情感的平凡人。

今年,主旋律佳作集中涌现,在《山海情》《觉醒年代》之后,《功勋》成为又一部网络评分在9分之上的高口碑作品,这几部主旋律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能与观众实现“共情”。

在北京市文联近期举办的“坊间对话”上,谈到历史与时代的艺术再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表示,当下的影视作品想要得到观众认可和好评,就必须与观众产生一种情感连接,达成一种情感的构建。编剧余飞也认为,实现“共情”需要能力,当越来越多的影视人员投入到主旋律创作,用最好的角度和最扎实的生活功底来讲述主旋律作品时,就会涌现出越来越多质量上乘的影视作品。

《功勋》致敬国家功臣的平凡和伟大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李延年、于敏、黄旭华、张富清、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每一个名字都重于泰山,每一位国家功臣都是这个时代最闪亮的星。

今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出题、组织创作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功勋》发布终极预告与终极海报,致敬国家功臣,礼赞功勋人物将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的奋斗历程。9月26日起,该剧将登陆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看这八位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故事。

《功勋》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活动剧目。该剧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以“国家叙事、时代表达”的艺术手法,用单元剧的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礼赞功勋人物“忠诚、执着、朴实”的崇高品格,致敬时代楷模。

《功勋》由著名导演郑晓龙任总导演,李小明任总编辑,曹平、敦勇任总制片人。其中,《李延年》单元由毛卫宁执导、刘戈建、李修文编剧、王雷主演;《于敏》单元由沈严执导、王小枪编剧、雷佳音主演;《黄旭华》单元由杨阳执导、申捷编剧、黄晓明主演;《张富清》单元由康洪雷执导、陈枰编剧、郭涛主演;《申纪兰》单元由林楠执导、巩向东编剧、蒋欣主演;《孙家栋》单元由杨文军执导、徐速编剧、佟大为主演;《屠呦呦》单元由郑晓龙执导、王小平编剧、周迅主演;《袁隆平》单元由阎建钢执导、宋方金编剧、黄志忠主演。

以梦想为索引,读懂“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妈妈,那个萦绕我一生的梦出现了。”《功勋》终极预告片由袁隆平(黄志忠饰)的独白开启。为了“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而毕生躬身于稻田的科学家这样坦露内心:“我感觉到一种使命,如孤筏重洋,像电光石火。”有孩子问,梦能变成真的吗?他答:“能,只要你想。为了它,我用尽一生的勇气和力气追寻。”

那些一片丹心为祖国的人,他们的梦想起点在哪里?在曾经不为外人道的奋斗征途上,他们为追梦付出了什么?而当梦想看似不可及时,又是怎样的信念支撑他们不言放弃、矢志不渝?

以梦想为索引,终极预告片揭开《功勋》里一条贯穿八个单元的线索:为国家建立功勋的人物,他们是如何将个人梦想融于国家发展,在平凡中造就了伟大。

预告片里,孙家栋(佟大为饰)说:“飞向太空,是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和理想,苏联人和美国人能做到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得到!”黄旭华(黄晓明饰)说:“核潜艇是国之重器。没有核潜艇,被核攻击,就无法进行二次反击。”于敏说:“氢弹就是底气,国家存亡的事,必须干!”李延年(王雷饰)说:“当英雄,可不是那么浪漫的,是要流血牺牲的!”在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科学家心里、在以身许国的战斗英雄心里,个人的梦想始终与国家的梦想、民族的梦想相通。他们的梦想不只是实现个人价值,而是肩负着国之重任,承载着全民族的梦想。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民族的复兴,他们无悔燃烧一生。

屠呦呦(周迅饰)说得毫不犹疑:“只要研制出新的抗疟新药能救人命,就应该大胆地尝试啊!”袁隆平(黄志忠饰)咬定目标:“我现在就是想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张富清(郭涛饰)愿望朴实:“我驻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让社员们的饭碗里能装满实实成成的干饭。”申纪兰(蒋欣饰)放声号召:“咱妇女就应该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心系祖国、造福人民,是这些功勋人物的共同初心。他们身上,还闪烁着中国科学家“心中有国家、造福无国界”的大爱情怀。

追梦的路上当然不可能一片阔野坦途。“咱们都做了3864次测交了,可这问题出在哪儿啊,还是说杂交水稻的研究本身就有问题?”有人问袁隆平。“每个零部件看上去都没问题,为什么凑到一起就出故障了?”这是孙家栋亟待解答的难题。面对“中国医药学是伟大宝库,这个容不得咱们质疑怀疑”的观点,屠呦呦直言:“科学研究就不应该有禁区。”于敏坚信:“爱因斯坦在和玻尔的论战中都犯过错,科学不相信权威,科学只相信真理。”如果说,赤诚与奉献是功勋人物的人生信条,那么讲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便是他们的笃定信念。

为了国家与民族的梦想,功勋人物鞠躬尽瘁、从不计个人得失,正如预告片里张富清说“组织让我去哪儿,我就去哪儿”;为了藏不住的真理,功勋人物敢于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就像预告片里黄旭华说“我相信我的计算,如果错了,我负全责”。“经过失败,我们会变得更聪明,也会更加强大。”“我相信,未来还会失败很多次,但是成功只需要一次。”终极预告片将功勋们掷地有声的话一一道来。

在预告中还出现了由孙俪、倪妮、张颂文、董洁、李光洁、陈好、孙茜等实力派演员饰演的功勋人物家属。他们的丈夫、妻子一生致力于祖国建设,隐姓埋名,常常无暇顾及家庭。而作为卓越功勋缔造者背后的坚强后盾,他们给予了奋战在前方的爱人、亲人们最坚实的支持与鼓励,以及无限的理解与包容。本剧也将摆脱传统主旋律题材的刻板印象,更多到功勋人物背后的人,真实而立体地呈现伟大中的平凡,展示拼搏奋斗中的家庭温暖。通过“小家”和“大家”的无法兼顾歌颂了功勋人物及其家人的牺牲和奉献。

勾勒功勋人物的忠诚底色,激荡和平年代的英雄情怀

今天《功勋》还同时发布了终极海报。蔚蓝天空下,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八位功勋人物的艺术形象被猎猎红旗环绕。

海报透露出剧中每个单元所描摹功勋人物的不同人生阶段。《于敏》讲述他投身国防安全事业的故事;《申纪兰》着重展现她首倡男女同工同酬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经历;《孙家栋》以无数次试验为切入点,展现他所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永不言弃的精神;《李延年》聚焦战斗英雄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袁隆平》讲述他为了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而不懈奋斗的历程;《黄旭华》以核潜艇的深潜为入口,再现我国自主研发核潜艇的艰难之路;《屠呦呦》展示的则是她与团队一同研发青蒿素的过程。

海报上,红旗如画,那象征着功勋人物的忠诚底色。在祖国的天空下,功勋人物追梦不止。他们奋斗的动力,让梦想成真;使命的牵引,使他们个人与国家紧紧相连。正因为此,他们能在新中国旌旗簇簇的岁月留下厚重一笔,他们建立的功勋永不会被时间冲淡、被人民淡忘。

终极海报以这样的振奋画面预告《功勋》的价值内涵: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路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祖国和人民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人。即将开播的《功勋》就是要引领观众回到一项又一项伟大事业的起点,看那群一辈子执着于一件事的功勋模范如何默默无闻地缔造出伟大奇迹。

事实上,回顾《功勋》的创作历程,本身是一场致敬国家功臣的接力。20199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成为所有人心头的最隆重的一幕。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最高荣誉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中国电视剧人亦感知、响应尊崇英雄模范的时代风尚。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组织推进下,国内一线创作团队和制作班底在一个月内迅速集结。此后近两年时间,为了打磨精品,不少单元数易其稿,终于将在今年国庆前夕——926日奉献出这部匠心之作。

正所谓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电视剧《功勋》以赤诚的创作,对新中国奋斗史进行了一次深情回望。

典籍里的中国

◎第一期:《尚书》

本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第二期:《天工开物》

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

◎第三期:《史记》

本期识读的《史记》有着更广大的受众基础,这也使得节目敢于融会贯通更多的知识体量和更大的时空跨度,最终确立了以“家国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为主题基调,以作者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为核心,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梭时空,与二十多位同《史记》有关的先贤豪杰会面。

◎第四期:《本草纲目》

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历史,每部典籍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过去的三期节目,分别聚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及科学精神、实录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

本期节目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正是希望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第五期:《论语》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第六期:《孙子兵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与其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更不如说它是给予我们生活智慧的“哲学宝典”。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以追根溯源的方式,重温其作为“兵家圣典”的深刻意义和深厚内涵,共同领悟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的“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思想。

本期节目把《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智慧与孙武著书立说、征战沙场的故事巧妙融合,进而让观众沉浸式地感悟古代兵法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真谛,也理解我们“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血脉传承。

◎第七期:《楚辞》

提到《楚辞》,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中国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第八期:《徐霞客游记》

识读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徐霞客游记》,它以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为主线,拟定了“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的创作路线,带领观众在荡气回肠的“霞客行”中,感受这位千古奇人“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第九期:《道德经》

识读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它以老子在守藏室期间的经历为核心故事,展现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以此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第十期:《易经》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

金句素材

01.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尚书》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

适用主题:历史典籍、文化传承

02.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而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将去向何方。

适用主题:典籍文化、思想传承

0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其实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写史?因为我们要“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适用主题:尊重历史、中华传统

04.历史真的是最好的教科书,《尚书》在传承过程中,几经波折,但还是传至后世,为无数的读书人、护书人所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为时代所坚守。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适用主题:历史传承、文化创新

05.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牧野一战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人心向背,德政兴替,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决定政权的兴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适用主题:以人为本、历史兴衰

06.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这么一部信史,创造了纪传体这样一种写法,它不仅写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同时它还有刺客、有游侠、有货殖、贩夫走卒。其实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以人民为视角,把人民作为核心,才能够写出这样的精彩的青史,也才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青史。

适用主题:历史文化、人文历史

人物素材

◆伏生:西汉经学者

事例适用主题: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伟大情操等

事例:伏生是秦朝的一位儒学博士,在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的背景下,他冒着被诛杀的风险,以命护书,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后为逃兵荒,伏生流亡异乡,直至刘邦平定天下,伏生返回家中,凿壁取《尚书》,却发现《尚书》早已严重腐坏,仅剩28篇,但庆伏生早已熟读心中,于是他广收门生,传书讲书,后传至汉文帝耳中,于是便派晁错到伏生家中听书后回宫传书,将伏生胸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伏生用其一生“护书”、“讲书”、“传书”的事迹广流人间,后人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宋应星:明末清初农学家、博物学家

事例适用主题:匠心精神,实践出真知等

事例:宋应星在经历了几次科举失意之后,最终打消了走仕途的念头,放下包袱,安心地回到家乡,一边侍奉老母,一边开始了为未来的《天工开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撰写素材和资料的工作。但其实,早在先后数次从南方到北方的应考往返途中,他就没有闲着,行程数万里,他沿途都在考察、寻访和记录,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用他自己的话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意思是说,来去行程数万里,没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而他在奉新乡居的日子里,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打谷场和手工作坊的各类匠人和艺人,以及店铺、窑场、工地等等。他的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并将所搜资料编著成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开工天物》。

◆徐霞客:明朝末地理学家、探险家

事例适用主题:爱国情怀,执着追求,不畏困难,尊重实践等

事例:1608年,从小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他的出游与一般人的旅游不同,徐霞客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热烈的热爱,以地理研究为己任,即便已“手无一文”,需把“袜裙三事悬于寓外,冀售其一,以为行资”,来顾及一饱;即便路途遥远,湘西遇盗,被洗劫一空,友人劝归,他仍坚定表示:“不欲变余去志”。他把重重困难踩在脚下,对传统的地理观念和结论投以批评的眼光,敢于用实践出真知反驳儒家经典《禹贡》关于“岷山导江”的错误结论。以三十余年的游历著成的《徐霞客游记》是徐霞客热烈赞颂伟大祖国壮丽山河的长篇颂歌;是记录徐霞客一生献身科学事业的不朽传记;也是徐霞客通过实践探索科学奥秘的经验总结。徐霞客留给我们爱国献身、挚着追求、勇攀科学高峰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事例适用主题:价值追求、伟大气节情操、不屈不挠等

事例:公元前99年,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专心著述《史记》之时,李陵事件发生,因司马迁对李陵表以道义上的支持,汉武帝怒将其打入大牢。在牢中,司马迁“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受尽了残酷审讯。入狱第二年,司马迁被迫决定接受腐刑。腐刑乃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人,司马迁悲愤至极,曾一度想过自刎,但每曾想到文王拘于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时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赋有《离骚》,孙膑遭膑脚之刑后修兵法,司马迁便“就极刑而无愠色”,他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只为完成他父亲遗愿完成撰写《史记》。公元前91年,《史记》终于完成,这是一部闪烁着正义和人性之光的伟大著作,是司马迁蘸着血泪谱写的生命之歌,亦是其矢志不渝、坚持理想之体现,鲁迅曾如此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时评素材

▽写作角度一: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沈东方)

▽写作角度二: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在我们的古汉语词典里,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洛阳纸贵……中国古人往往用赞美、敬佩的词语,称颂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 

书里乾坤大,心中日月长。我们坚信,典籍是国之瑰宝,不能只是“活”在藏书馆、“活”在学者的论著中,还应该“活”在年轻人心中。《典籍里的中国》,就是典籍的传播者、转化人,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探赜索隐、披沙拣金,通过电视独具优势的语境转换,让更多人爱上典籍,自觉传承中华灿烂文化。

益智增德,如沐春风。《典籍里的中国》告诉我们,中华文化,绝不是晦涩艰深的古董,而是集中储存在典籍、至今仍然指引今人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思想宝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华文化典籍是古圣思想的载体,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绝不是象牙塔中泛黄的辞章,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是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永远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长河永远奔腾不息的文化密码。(作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党组书记 慎海雄)

高考作文主题预测丨体育与健康主题作文附原题+范文

如果说,2019年高考语文最热主题是“劳动教育”“劳动精神”,那么到了2020年,在大疫来袭之际,“身体健康”、“爱惜生命”,成为人们重新认识人生的重要内容,“健康至上”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体育与健康”主题应当是2020年高考需要的主题。

素材积累:

1.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材。(习近平)

3.8月8日是中国“全民健身日”。

4.2019年,6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这是国家层面指导未来十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文件。

5.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平安幸福、国家长治久安。

6.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7.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8.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

9.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10.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11.我们希望把人们培养成生活上强有力的、能耐劳苦的和积极的人。因而我认为体育在学校中应占较大的地位,这不是口中说说而已,而且事实上如此。——加里宁

12.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陶行知

13.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陶行知

14.虚弱的身体使精神也跟着衰弱。--卢梭

15.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16.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17.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

18.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

19.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洛克

20.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健康歌》

21.保持健康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22.运动是快乐的源泉,快乐是生命的财富。

23.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4.体育使学校充满活力,学校因体育勃发生机。

25.健康就是生产力,健康就是战斗力,健康就是凝聚力。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文明的社会。

26.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

【原题回顾】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早已成为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下滑……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标题:

1、让健康谱写生命的乐章 2、健康的体魄 永远的追求

3、少年强体育,各方当助力 4、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5、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

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58分)

各位嘉宾,台下与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此次论坛。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青少年体育”话题的主体,我虽是在此抒发一己之见,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听见高三学生共同的心声。

少年何以强,体育强国目标逐步推进的背景之下。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少年之强离不开体魄之强,青少年体育是筑就少年强健体魄的重要一环。我认为,体育不仅是对我们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对我们精神品质的磨练;不仅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利于社会的长足进步。“欲有强健之国格,必先有强健之人格,强健之体魄。”青少年的体育不能缺席,正因青少年体育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是牵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然而,就我亲身感受而言,当下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并不乐观。进入高三,书山学海的学业任务迫使运动时间“让位靠边”,体育课从频频被占到最终取消,让回忆中田径场上风驰电掣的身影成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奢望。出于安全考虑,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在校园中逐渐消失,天台球场上没有了扣篮的矫健身姿,绿茵场上没有了射门进球的欢呼,运动会上再也见不到长跑健儿浸满汗水的笑容。更何况,疫情期间连续的网课,加重了视力的负担,居家隔离缺乏运动空间,带来了“髀肉复生”的尴尬,在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之下,这样的境况只会让青少年的体育的形势日益严峻。

我能够理解并共情家长老师的担忧与关切,我也明白学校面对高三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时的苦衷。但是,青少年的体育重要性不容忽视,体育强国建设的步调决不能让青少年落后。因此,我仍然希望在此发出这一份呼吁与倡言。为了少年体魄之强,精神之强,人格之强,我们能做些什么?作为学生,我们应当自觉运动,乐于锻炼,不让电子产品侵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让学业压力成为不愿活动的借口。对于家长,老师与学校,请你们相信我们,支持我们,让我们在动静兼备,劳逸结合的调合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而对于社会各界,青少年体育的现状需要大家共同,持续推进,为青少年强身健体提供更积极的支持与更良好的环境。

方才朱女士的发言,让我回想起与同学们一同观看女排比赛视频的时光,十连胜的消息传来,我们为女排的光荣而欢呼,为女排的付出而感动,为国家竞技体育的辉煌而心绪激荡。我们也盼望着,不久之后的将来,少年体育的步调跟上体育强国的步伐,我们以同怀体育强国的梦想,同创体育强国的荣光,以强健之体魄共筑我强健之中国。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点评】

标题“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采用“1+1”的形式,表明了“少年强”和“强国”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点明发言背景和发言者身份。第二段阐述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青少年的强健体魄和人格,与强健之国格、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关系,切合“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的主题。第三段结合亲身感受分析了学生体育锻炼不如人意的现状。第四段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呼吁与倡议,希望重视和加强体育锻炼,为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段联系朱女士的发言,再次强调“以强健之体魄,共筑我强健之中国”的希望与决心。

文章结合材料和个人体会,重点分析了“少年何以强”,即如何解决问题,符合举办此次论坛的主题与目的。分析了“少年强”和“国强”之间的关系,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高度。本次作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侧重分析为什么要加强体育锻炼,忽视举办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抓住了命题意图,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生动,有真情实感。书写美观。

文章如果能增加典型的论据,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更具体一点的措施,则更佳。

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发言稿(56分)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X杂志的体育专栏记者林先生。

听完朱女士的演讲,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为中国女排取得的辉煌而自豪,同时也充满了对新一代少年健将的希冀。但我在最近的采访中却发现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并不乐观,许多学校也存在一些轻视体育锻炼的现象,对此,我的观点是: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近期,我采访了一些中学的体育老师,他们反映有时考试,拖堂或讲座常常占用体育课的时间,孩子们的运动也大多十分被动,家长和校方也总因过度担心不让学生们接触强度稍高的体育项目,这些现象显示体育锻炼的不受重视。教育部门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人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少年们也不应忘记强身健体。校方也应保障学生的额定体育时长,家长需多配合鼓励学生运动。

青春之体强健,成长之路顺畅。

主席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与成长也需要一副强壮的体格,在座的同学们,有没有在学校晕倒,呕吐过的?这么多呀,对你们来说,生病不仅意味着身体不适,还意味着学业受到影响,运动不仅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更能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比如晨跑,就能让人精神充沛,思维敏捷。

少年之心澎湃,精神之力刚毅。

毋庸置疑,运动能锻炼人的意志力,老实说,学生时代的我也不热爱体育锻炼,但成人后,我发现运动有太多太多好处,我开始接触马拉松、高尔夫、网球,甚至成为一名体育专栏记者,我想告诉大家,运动不仅能改善一个人的形象,更能改善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马拉松的坚持,篮球的团队协作,台球的耐心等等,都是我们在手足伸展,头脑运转中的心灵的塑造。

当然,培养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校方开展更有趣,参与度更高的运动项目,家长老师共同参加,谋划;学生们自组小组,在彼此的陪伴中健身等。近期疫情中的网络体育课就是非常棒的例子。

体育强国,少年以强健体魄为强,以刚毅之心强,在此,希望所有的中国孩子,强健青春之体,澎湃少年之心!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号文点评】

本文的题目采用对称式结构,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形式上的美感;关键词“强健” “少年”贴合论坛的主题,表明了写作内容与体育、少年、健康有关,内容上与写作的大方向保持一致。

文章主体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首先从记者视角阐述了学校和家长在观念和行为上对学生体育运动的轻视,并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改进建议:学校要保障运动时间,家长要配合和鼓励学生运动。接着从学生的身体状态并结合自身体验,分析了体育运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学生参加各项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最后向校方、家长、学生提出加强体育运动的建议,并升华主旨:体育强国,少年以强健体魄强,以刚毅之心强。

本文的写作身份明确,符合记者的职业特征。有较强的场景感和对话感,如开头表明自己的发言是在朱女士的讲话之后有感而发,讲话时和学生有互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生交流等。语言有对话的亲切感,表达流畅,书写美观。

不足:一是对“何以强国”的论述不够丰富,对“少年强”和“国强”之间的内在联系只点到为止,缺少深入分析;二是“青春之体强健,成长之路顺畅”“少年之心澎湃,精神之心刚毅”,这两句话单独成段,显得突兀,不如去掉,文章更流畅。


重磅推荐:


高三开学5次作文详尽评点与升格汇总


高考作文‖新学期高考作文评点升格训练班招生简章


重磅‖教育部司长:今后高考主考语文,语文重点在作文(书写),字字铿锵有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