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精选|据说,这套试卷有可能是2035年高考语文的样子
发布于 2021-11-07 22:08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华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出卷人:黄德初、周小蓬、尹军成、陈达姗
赖慧、杨玲、朱缘新、谢曼、张诚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9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请完成所有情境化试题。
伟大的人物,在作品中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住一片珍贵的情感空间,留住许多动人的历史回声,展现了他们丰富的生命联想;伟大的作品,复活了时代的细节与情绪,记录了有时代脉搏感的人物,表现出他们的奋斗与期待,勇气与毅力。
近日,华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打算开展“风云人物及作品鉴赏会”活动,借此一起仰望这些照亮人类文明天空的星宿,感受他们与时代碰撞出来的火花,重温那遥远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高一年级各班都为鉴赏会做着积极准备。
高一(1)班、(2)班的准备情况: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创作的社会学著作,自1948年首次出版以来,为几代读者打开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大门。鉴赏会中,高一(1)班和(2)班的同学们打算采用《乡土中国》选段及另外两位学者的近年作品,来探讨这些优秀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并准备鉴赏作品重点阐述的内容。(共11分)
选段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已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948年)
选段二: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 ,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摘编自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2018年)
选段三: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都被城市吸走了。乡村里原有的青年人到城市去打工,他们赚了钱就带着老婆、小孩,甚至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继续打工,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之后就把父母接走。这样的乡村由于缺乏发展的机遇等前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不断地流失原住民。比如说,浙江某个自然村,20世纪80年代初原有2000多人,当前只剩下10到20个老人在坚守。这些老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种田种菜,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为了这片乡村留守了下来。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
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说白了,乡村民宿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白领,农民,甚至下岗工人)在当下就能够独立做起来的事,这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而且乡村民宿这件事特别适合设计师来做,包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很合适。所以,当前的时代背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摘编自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2017年)
1.在探讨过程中,同学们梳理了对三个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郑兴华同学发现其中有一句不太准确。你能找出需要修改的那一句吗?(3分)
第一句 | 选段一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性质的对比、礼俗规矩三个角度论证了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可以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
第二句 | 选段一引用《论语》的话,阐明在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习”给人们带来的亲密感觉,论证中国社会是用规矩和礼俗维持的社会。 |
第三句 | 选段二谈到“农二代”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导致乡村没有希望和生机,论证社会形态已经转变,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应对之道。 |
第四句 | 选段三侧重阐述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原住民流失的问题,由此引出振兴乡村的第一步措施,提出一些快捷有效的创新做法。 |
A.第一句 B.第二句 C.第三句 D.第四句
2.在学习材料的基础上,同学们接着把三个选段所反映的社会变迁过程做了概括和分析,徐华夏同学看后发现其中一点有问题,根据材料内容,你是否能发现哪一点有问题?(3分)
①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乡民被囿在土地上,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构成基本不变的生活环境。②熟人社会是一种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因此熟人社会被称为“机械的团结”。③后来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从“乡土中国”进入到“城乡中国”阶段。④在“城乡中国”的新阶段,我们要致力于解决乡村缺少发展机遇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为建设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最后,同学们想结合这三个材料,为建设美丽乡村建言献策。王格致同学是执笔者,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写?(5分)
高一(3)班、(4)班的准备情况:
《我与地坛》中对生命苦难的态度、对母亲的深切眷恋是那般感人至深,史铁生如烛光般给我们这个时代以温度与光亮。因此,高一(3)班、(4)班的同学们想在鉴赏会上分享史铁生追怀母亲的作品,下面是他们选择的篇目,在阅读探讨的基础上,大家展开讨论。(共11分)
老家(节选)
史铁生
(1)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的家了。”
(2)母亲的家在Z州城外的张村。那村子真是大,汽车从村东到村西开了差不多一刻钟。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
(3)父亲说:就是这桥。我们走上桥,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
(4)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可不是这样,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原先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就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5)叔叔说:“就是这间屋。你爸就是从这儿把你妈娶走的。”
(6)“真的?”
(7)“问他呀。”
(8)父亲避开我的目光,不说话,满脸通红,转身走开。我不敢再说什么。我知道那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不能忘记的痛苦。母亲去世十年后的那个清明节,我和妹妹曾跟随父亲一起去给母亲扫墓,但是母亲的墓已经不见,那时父亲就是这样的表情,满脸通红,一言不发,东一头西一头地疾走,满山遍野地找寻着一棵红枫树,母亲就葬在那棵树旁。……
(9)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一个问题:那时候我在哪儿?那时候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之后她的儿子才会来看望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19岁的少女走出这个院子的时候历史与她何干?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小心或者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伫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之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必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
(10)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经就在这儿玩耍,就在这儿长大,也许她就攀过那棵树,也许她就戏过那片水,也许她就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着: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望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或许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
(11)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锁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还有,随后的若干年中,她对她的爱情是否满意?我所能做的惟一见证是:母亲对父亲的缺乏浪漫常常哭笑不得,甚至叹气连声,但这个男人的诚实、厚道,让她信赖终生。
(12)母亲去世时,我坐在轮椅里连一条谋生的路也还没找到,妹妹才十三岁,父亲一个人担起了这个家。二十年,这二十年母亲在天国一定什么都看见了。二十年后一切都好了,那个冬天,一夜之间,父亲就离开了我们。他仿佛终于完成了母亲的托付,终于熬过了他不能不熬的痛苦、操劳和孤独,然后急着去找母亲了——既然她在这尘世间连坟墓都没有留下。
(13)老家,Z州,张村,拒马河……这一片传说或这一片梦境,常让我想: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却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所有的人都是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一条线索,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到达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有删改)
4.自华同学首先提出第(9)段中“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这一句很值得细细品味,同学们开始讨论此句的内涵,自华同学将大家的意见记录了下来,林怀文同学对其中的一条讨论结果有看法,认为与文本不符,你能找出是哪一条吗?(3分)
A.母亲曾经是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后来却没有能够走上读书之路。
B.母亲天生多情多梦,而父亲却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
C.如今,母亲在尘世间连坟墓都没有留下。
D.母亲曾经住过的老家也已失去原貌,破败不堪。
5.宁远同学接着提出,第(4)段中有一句“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尤其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 这句话特别值得品味,对此,她从手法的角度来赏味这一句,其中有一处表达不合适,你认为是哪一处?(3分)
A.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母亲老家院墙的破败景象,为下文作者的感慨作了铺垫。
B.运用比拟手法,赋予院墙以人之感情,表达了对母亲逝去的伤感和怀念。
C.运用衬托手法,衬托母亲出嫁后坎坷与苦难的生活以及死后连坟墓都寻找不到的寂寞悲凉。
D.运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由近及远,镜头慢慢向后拉,表现出一片辽阔的景象。
6.听完大家的发言,薛怀国同学认为除了精妙语句的鉴赏外,还应注重对全文的品鉴,这篇散文主要叙写了史铁生回到母亲老家的见闻和感想,他觉得其中大有深意,请你试着探究一下这篇散文的深刻情感,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5分)
高一(5)班、(6)班和(7)班的准备情况:
同学们选择鉴赏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在宋末风云变幻的格局中,文天祥是划过宋代天空最后一颗璀璨的将星,“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为此他们收集了文天祥的生平和代表作,仔细阅读起来。下面是他们在准备过程中重点阅读和讨论的选段。(共14分)
选段一
文天祥,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寻丁父忧,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尽以家赀为军费。
(改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选段二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赣州,而自将兵攻天祥于兴国。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子皆见执。元张弘范乃命天祥为书招张世杰,天祥不肯,强之,书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末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祥留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未几入时,愿乞死。乃诏斩于燕京之柴市。天祥临刑,从容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人皆为其忠孝所感。
(改选自《通鉴续编》卷二十四)
选段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7.同学们准备重点鉴赏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句话还没有标点符号,大家纷纷标出句读,你作为5班语文科代表,请你选出最为合适的一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句话。(2分)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8.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用列表形式整理了文天祥的生平大事记,请你看看哪一行还可以进一步完善。(2分)
A | 文天祥才华出众 | 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得到皇帝赏识,考中状元。 |
B | 文天祥堪当重任 | 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国家大事,江万里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
C | 文天祥忠君爱国 | 他担任江西提刑安抚使后,在国家危难之际,义无反顾,积极应诏召兵,毁家纾难。 |
D | 文天祥视死如归 | 他被元军俘虏后,以《过零丁洋》明志,被扣燕京时自请就死,拜别故国,从容就义。 |
9.同学们在讨论时,纷纷提出了自己认为值得鉴赏的句子,以下是其中2个同学选出分享的句子,请你用现代汉语讲出他们的意思,给他们参考。(8分)
①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至空坑,军士皆溃,天祥妻子皆见执。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10.同学们认为应重点讨论文天祥自述的“义”,作为语文科代,谈谈你对文天祥“义”的理解。(2分)
高一(8)班的准备情况: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的本质是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
本次鉴赏会,(8)班同学选择诗圣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在深入剖析景与情关系的基础上,计划以拍摄视频和填表格的方式来展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8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1.李之华同学草拟了几个分镜头来表达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刘进德同学认为这些分镜头中有一项还不够准确,你觉得会是哪一项?(3分)
分镜头 | 镜头内容 | 特点 |
A 镜头 |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诗人缘溪而上,雾气蒸腾,衣裳沾雾而自湿,一直到中午时分,雾气才散尽。 | 侧面描写雾气的浓重与持久。 |
B 镜头 |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蜀中冬暖,蚊蚋在飞舞;人已经走远,岸边的野鸭才乱入河中。 | 烘托环境的清幽僻静。 |
C 镜头 |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脚下,通泉驿驿楼近旁的柳树已经叶落衰枯;不远处,通泉县城郭在目,几缕轻烟,袅袅弥漫。 | 通泉城郭,透出生活气息。 |
D 镜头 |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诗人极目远眺,山色苍茫,空旷辽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 | 辽阔壮美,苍茫又落寞。 |
12.(8)班同学结合视频和诗歌内容,一致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并列表分析了诗人是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的,假设你是8班科代,请你帮忙整理并填完下列表格。(5分)
高一(9)班的准备情况:
13. 在“风云人物作品鉴赏会”上,高一(9)班同学打算为大家介绍“以诗解诗”的鉴赏方法,即“由当前要赏析的诗句联想到其他的诗句,进行相近、相关、相反的联想,然后以诗解诗,达到理解鉴赏新诗的目的。”他们在讨论时,想从本书古诗文篇目中选取几句在鉴赏会上作为示例,到时会请在座的同学当场互动,请你根据情境猜一猜他们选的诗句。(6分)
(1)钟华同学想鉴赏《滕王阁序》中“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一句,她认为诗人把自己的处境困厄和孤独落寞——一“难”一“悲”写得悲痛万分。请你猜一下这与《琵琶行》中哪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读者看到萍水相逢的孤独者与落魄者的互相安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致佳同学认为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言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暗喻“自我”,体现了一种略带闺怨的情愫,请你判断一下她会选择《声声慢》中哪一句进行互解,从而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谨言同学很欣赏李贺《李凭箜篌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的音乐描写方法,比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描写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这使她联想到苏轼《赤壁赋》中对洞箫声的描写,那句诗运用想象的手法,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幽怨,效果极佳。请你猜一下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明亮同学在选例子时读到《劝学》,荀子以亲身体验,强调了学的重要性。那一句的思学对比,让他想起孔子在《论语·为政》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即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请你推测一下他选择了哪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蔡华同学在讨论时想找本书第三单元的诗词进行“以诗解诗”,比如文人面对时光易逝,借酒消愁这一现象,在《短歌行》中曹操表现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句。怀德同学提出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一句慨叹可以给蔡华解诗参考。你觉得是哪一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成城同学在讨论时对古典诗词具有“反训”的语言现象不太理解,蔡华为他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花儿不知为谁开),“知”即为“不知”;李商隐《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可”即为“不可”之意;秦观《鹊桥仙》中的“忍顾鹊桥归路”,“忍”意为“不忍”。成城由此想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一句具有相同现象,可以帮助他理解“反训”的概念,你觉得他想到哪一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10)班的准备情况:
14.校庆日上,我校邀请了著名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为他的校园塑像揭幕,高一(10)班想借此机会邀请杰出人物钟院士莅临出席“鉴赏会”,十班的科代表谢中华同学拟写了一份邀请函给钟院士,以下是初稿,陈修业同学发现有四处用语不恰当,请你找出并帮助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4分)
尊敬的钟南山院士:
您好!①为号召全体附中人学习您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②学习您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③借以建校132周年纪念日为契机,④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参加高一年级操办的“风云人物及作品鉴赏会”活动,⑤您为全人类的健康鞠躬尽瘁,始终奔赴在抗疫一线,深怀家国大爱,⑥深受贵校学生敬佩。在此,⑦我们热切期盼您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⑧衷心希望您能从百忙之中拨冗抽身出席,活动时间是2021年1月30日15:00,地点是华师附中讲学厅。如蒙应允,不胜欣喜!
主办方:华师附中高一年级
2021年1月4日
高一(11)班的准备情况:
15.钟南山院士作为杰出风云人物,应邀出席鉴赏会,鉴赏会开场时,张华强同学将作为学生代表致欢迎词,请你拟写一段欢迎词,供张同学参考,要求:语言简洁流畅,彰显人物事迹和品质,表达对钟院士的感谢与欢迎,字数不超过90个。(4分)
高一(12)班的准备情况:
16.鉴赏会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十二班的李华同学负责在鉴赏会的总结分享环节发言,他草拟了一篇总结发言稿,以下这段话是稿件的结尾部分: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在鉴赏会上参与了各班的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风云人物们与时代碰撞出来的火花:劳动者们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文人们在作品中感时忧国、抒发情怀;学者们或研究基层生活、或不懈探索学习之道……正是这些各时代的风云人物,将每个历史瞬间演绎得绚烂多彩,而他们留下的作品如今依然触动人心。
岁月流逝,精神不朽。正如钟院士所说“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千千万万投身国家建设、奉献社会发展的时代爱国者们。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以身许国、陶醉心田的情怀,爱国主义打动灵魂的力量;他们奋斗不息、奉献不止的身影,激励我们昂首阔步的前进。
万里功名在实干,百舸争流看今朝。今天的中国,( ),只要我们以爱国情怀为帆,以实干逐梦为舵,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每个人都可以是时代人物,每个小人物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的绚丽明天。
请你为大诚同学这段话中缺失的部分找出衔接最恰当的一句(2分)
A.何处不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大显身手的机遇?
B.何处没有干事创业的机遇?何处不是大显身手的舞台?
C.何处没有大显身手的机遇,干事创业的舞台?
D.何处不是大显身手的舞台,何处没有干事创业的机遇?
高一(13)班的准备情况:
17.同学们打算从这学期课本学习过的作家(曹操、陶渊明、荀子、韩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姚鼐、毛泽东、闻一多、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铁凝、茹志娟……)中选取人物及其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并在“风云人物及作品鉴赏会”上做演讲。现班内准备先通过组织班级演讲比赛,评比推举出最好的一篇演讲稿在年级鉴赏会上展示。
假如你是付华,是13班的一员,请选择2-3位你认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人物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并围绕这些风云人物及其作品对我们新一代青年的引领作用,联系作者和作品的精气神、时代影响力、文学成就等方面,撰写一篇演讲稿参加评选。
要求:请综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自拟标题;切合场合和对象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0分)
华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出卷人:黄德初、周小蓬、尹军成、陈达姗、赖慧、
杨玲、朱缘新、谢曼、张诚
17.作文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