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 碰撞与融合,建构与革新萧山区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发布于 2021-11-07 23:55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整本书阅读
教学专题研讨
为继续稳妥推进新课程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强高中语文学科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有针对性地指导“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推进,2021年11月5日,萧山区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工作站联合萧山区教研室于萧山中学举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由萧山区普高语文教研员郑圆圆主持,萧山高中语文特级教师工作站成员和萧山普高语文核心发展团队成员参加。
特级教师工作站成员萧山中学陈柯
钦老师和萧山十一中吕红娟老师分别进
行《乡土中国》和《红楼梦》整本书课
堂展示。
PART 01 《乡土中国》教学
陈柯钦老师巧妙地借“已有经验”,借“材料”,借“思想”串联课堂环节,用导图梳理与补正、概念阐述与勾连、观点碰撞与拓深三个任务引导学生思辨、表达、争鸣,完成对《乡土中国》前三章内容的深度学习。
萧山二职顾海燕老师分享体会与思考。她指出陈老师的前置任务犹如“拆装”,让学生能有计划的阅读、梳理;课堂观点碰撞则为“组装”,老师似针线,串联起学生思辨的精彩。职高要借鉴普高语文扎实、丰实的风格,祛魅祛蔽,以有层次、有厚度的课堂给予学生递增的收获。
PART 02《红楼梦》教学
吕红娟老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围绕“饮食叙事”展开对《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教学。通过“读饮食,猜归属”引出“草蛇灰线”的构思之妙和“盛衰无常”的主旨内涵;在“细品茄鲞”中读出世俗、人性、历史与文化艺术。
萧山八中陶聃老师赞扬吕老师的课堂“通用与个性结合”“趣味与意味共融”,体现语文课堂“文字—文学—文化”的思维脉络。同时,陶老师提出教学设计时应“寻找支撑点”,将个性任务转化为共性任务,以真情境、真任务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入。
课堂展示与点评研讨之后,萧山
中学施建强老师和诸峰老师分别带
来关于《乡土中国》与《红楼梦》
教学的微讲座。
PART 03 《乡土中国》微讲座
施建强老师认为,学术著作阅读贴近学生实际,或能免于静态、固化。因此创设“图说乡土——纪念费孝通先生诞辰111周年图片征集与评选”的情境,以组委会问答的形式明确常规阅读方法,以图片(系列)形式诠释关键概念、内在逻辑。
PART 04 《红楼梦》微讲座
诸峰老师分享《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初探心得。链接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明确学习提示,从而“制订学生自读指导方案”“组织课堂专题研讨教学”;链接高考真题和模拟题,推测归纳整本书考点,指出其“形式更多样”“内容更聚焦”“能力更明确”。
PART 05 名师点评
受课堂展示与微讲座的启发,萧山中学楼红维老师进一步阐述她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思考。她认为“整本书阅读”中,“整”包括整体性和整合性,有别于随兴趣的自在自发阅读,应当材料的碰撞和迁移,任务情境的创设和布局,用书中的经验来解释生活现象、文学现象。而“阅读”则需明确主体,即学生;也需重视方法,如略读、细读等,循序渐进。
PART 06 名师总结
最后,工作站组织者、萧山五中的王虹老师对本次活动作总结发言。她指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困惑依旧聚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教师应当成为先行者,用主任务撬动全篇次任务,聚焦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对这类文本的阅读兴趣,辐射带动其他文本阅读。
活动掠影
(特级教师工作站成员合影)
从初遇新教材的手忙脚乱到探索一年后的稳步前行,萧山区高中语文在任务群教学、大单元设计等主流与单篇精读等传统教学模式中不断碰撞和融合,推陈出新,探求新课程、新教材落地的有效路径。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 END -
文字:萧山中学 赵正怡
编辑:萧山三中 郑洁
审核:郑圆圆
统筹:单双红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