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腊叶》

发布于 2021-11-15 18: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落叶与余生》

秋,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的意境。这个意境是关乎生命的、关乎人生价值的。鲁迅的《腊叶》在我眼里就是一篇对生命的思考。文学意象背后蕴含着创作者的思考,也流露出创作者的情感。而文学意象恰恰是读者进行阅读活动中领悟文章内在涵义的窗口。

文学的意象往往是景中含情,作家通常藏情于景中。鲁迅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这篇枫叶,却有不动声色的渲染处秋意萧瑟的意境。“将坠的病叶”这些意象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既是在写落叶,却又是在写作家自己。叶不会病,但人会病,移情于景,见落叶纷纷便也觉得它病了。所以说,这哪是在哀伤落叶啊!这是在感慨自身。

意象所呈现的往往是直观的外在事物,就如这落叶,而随着氛围的渲染和有着一定文学素养的思考,便可窥探出外在事物所蕴含的内在情感。意象在文中表义是浅显寻常的,而深层的思考却要联系这层浅显寻常去进行领悟。破解意象的暗示性需要思考的时间,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也因此变得充满乐趣,难怪毛泽东主席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不一日不读。”建立在破解文学意象暗示性的基础上,便可以进一步由作品走向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学的意象也是思考的桥梁。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文学家表达哲思一般不会用那些枯燥、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文学意象为桥梁进行思想的升华。

中国古代就特别擅长将山水风景、日月变化、世间生物来表达文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魏晋时期玄学兴盛,时人好清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蕴含着对于生命的哲思。之所以我将这篇文章命名为《落叶与余生》很大程度上就是我读出了鲁迅在《腊叶》一文中也有关于生命的哲思。

《腊叶》一篇大量的书写落叶,描绘哀情,这样的鲁迅似乎又和课本中描绘那个钢铁战士有所不同,但凡事不易过早断论。《腊叶》结尾一句“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轻飘飘的一句,粗看不觉有何涵义,但细论全文又可以看到那个钢铁战士。“没有闲余”是没有因病而闲,是表达持久的战斗在一线的表达。对于生命,鲁迅是坚守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价值观念。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实,不只是诗,文学领域很多地方都是遵循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作者是因情写景,而读者阅读却是借景窥情的过程。勘破文学意象的暗示性,再由着深层的意义去理解文章中作者的价值思考,最后再走进创作者。所以文学意象是文学接受过程中一大重要的窗口。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看,我们借景窥情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带着着自己的主观思考,所以我们窥到所谓作者的“情”不一定会是当初作者那份“情”,而是建立在在自己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并从自己独特的角度所窥伺到的“情”。

所以说,我看《腊叶》从落叶的意象中读出来的是关乎生命的思考,其他人可能就会读出关于人生的思考。文学接受的乐趣便在这里,尽管我们都是顺着同一个意象去寻求文章背后的秘密,得到的最后往往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说文学接受其实是再创作的过程。

正因此,对于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应当予以尊重和理解。





点个在看 感谢支持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