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罗伯特达恩顿 :《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节选)

发布于 2021-11-16 10:23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READING


达恩顿-拉莫莱特之吻:有关文化史的思考(节选)



最近有什么好书推荐吗?




书籍信息


作者

作者:[美] 罗伯特·达恩顿著

萧知纬译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0年







01 历史与知识社会学

曾经法国文人的战斗呼声回旋在塞纳河两岸,从那里传遍全世界。后来约翰•楼夫和丹尼尔•偌彻都对这个群体做了研究,使我们可以追溯文人在法国崛起的历史, 并把他们放在充满法国特色的文坛机制中进行考察。

一、楼夫的《作家与公众》

在《作家与公众》一书中,楼夫主要是讨论作家们是怎么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

以前作家们的生存要看赞助者的眼色,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直到1880年,作家们才彻底从依附地位中解放出来。彼时终于可以用作品堂堂正正地赚来的钱,而不必再趋炎附势。而到了 19世纪,作家则受人尊重甚至敬仰。如今,法国人对作家的崇拜已经随处可见。

作家靠笔耕吃饭这么晚才得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文学市场不发达。法国的文盲率高,读书的人少,是读者少的重要原因。此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真正有了言论自由,随着出版权和稿费制度的确立,加之新闻业的发展,作家们终于可以通过写畅销书赚钱。

研究作家、读者、包括知识社会学,都应该考虑跟传播与沟通有关的问题。历史上,法国作家们的千姿百态值得史学家们好好研究,因为他们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人们是怎样体验文学作品的,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丹尼尔•偌彻的 《外省精英》

作者指出,如果想看这个领域的研究有什么进展的话,那得看丹尼尔•偌彻写的 《外省精英》。

基于大量的数据,偌彻通过书院去考察文化潮流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汇融合。为此,他不遗余力地要把这些书院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以至于他呈现给我们的不光是书院的情况,而且是18世 纪城市社会的宏观画面。

偌彻的本意是把这本书作为一本文化社会学著作来写的。他在骨子里是想回答过去十年里史学家们感兴趣的那些社会学问题。偌彻的书还体现了一个研究视角的变化,即偌彻对精英文化的研究代表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新视角。

偌彻的结论对“启蒙运动跟资产阶级的兴起分不开”这一传统观点提出挑战。他的书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在城市社会的三个层面,即他们的人数在全体人口当中的 比例、在社会名流当中的比例和在书院学院成员中的比例,都显得微不足道。

三、作者点评

这两位学者都让人觉得法国文学史还有待进一步的研 究。楼夫的考察不免蜻蜓点水,从文本到文本;而若彻的轮廓性描述也太拘泥于数据,让人觉得隔雾看花。然而,虽然两人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但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让我们不但看到过去人们的文学生活,而且看到今人解读过去的特定方式。







02 历史与文学

作者通过杨•斯达若宾斯基写的《透明与屏蔽:扬•雅戈•卢梭》这本现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来论述这一章的观点。

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讲透明和屏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以及这个矛盾是怎样遍布卢梭的作品和个人生活中的。在斯达若宾斯基看来,卢梭的写作生涯从一开始就受着“自述”冲动的驱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这种冲动同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挂上钩。到后来,则有点走火入魔,越来越陷于自言自语状态了。

卢梭在把自己的人生倾注到语言文字里的过程中,也替18世纪乃至20 世纪的作家们界定了写作中的核心任务。斯达若宾斯基说:内心的自我和外在的语言表达,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是个亘古难题,卢梭是第一个对此有感悟的人。

斯达若宾斯基想让我们看到的是贯穿卢梭所有作品的核心主题,即卢梭苦心孤诣地追求与人沟通当中能够畅透明了,避免出现屏蔽现象。在斯达若宾斯基看来,这个主题是把卢梭作品编织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轴线。

斯达若宾斯基笔下的卢梭把人脱离自然状态看成是失去透明的过程。在透明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不需要媒介。后来,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带来了文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上的屏蔽。

对于卢梭把真理的基点放在内心体验上的做法,斯达若宾斯基把这看成是因为语言的阻隔而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斯达若宾斯基说过,不但对于卢梭来说语言是所有直接经验的核心,对于整个现代文学也是如此。







03 历史与人类学

作者想在这章中研究:在历史研究中该怎样理解象征符号、仪式和文本的含义。

人类学者们在世界上好多地方都碰到多种多样的禁忌,并写下过不少文章著述。跟其他被视为有神性的东西一样,人们对事物所作的界分是任意的、人为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另有归属。

人类学家们往往错在太过于形式主义。但是一旦这些 图表能解释原始数据,形式主义跟田野调查就是珠联璧合,并让我们看到象征符号的作用不仅取决于自身的比喻性功能,而且取决于它们在特定文化系 统中所处的位置。

经过几代历史学家对历史真相孜孜不倦的执着探求,我们现在知道该怎么克服文献证据方面的问题。如果真想知道某件发生在过去的事情的含义, 我们就得在阅读流传下来的文献时,从字里行间体会出那些文献中没有说或说得有偏差的东西。一个作者写东西时总要考虑到一定的语境,并借用现成的意象,在读者心中唤起一定的联想。

史学家喜欢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不喜欢模糊无定。对老派史学家来说,象征符号同时可以有多重含义,有隐有显;说不同的仪式之间可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说工人们会对不同的仪式断章取义等等,这都太违背史学研究的基本信条,增加读解历史时主观主义、望文生义的危险。

要想真正参透这个事件的含义,我们一定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寻根探源,找到表象下面的文化框架。是这个文化框架赋予各个细节以意义。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