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兰州中国著名作家兰州采风行丨在兰州,我穿城而过

发布于 2021-11-22 22:20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王冰

WAGN BING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副主编、《中华辞赋》社长,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一下飞机,我就感觉到了兰州的高度,尤其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出生且一直生长生活在低海拔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刻,我感觉自己的眼睛似乎略微向外突出了一点,太阳穴也略微鼓出来一点,脑袋里的蝉鸣声更是更清楚了一些,我便问同行的y君:“我的脑袋是不是大了一圈?”y君很是直接,道:“似乎是大了一圈。”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五次来到兰州附近的成吉思汗。

据《元史·太祖本纪》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 是岁实金泰和之六年也。”泰和六年,是公元1206年,正是从这一年的前一年,即公元1205年,农历乙丑年,成吉思汗第一次征伐西夏,先后五次,直到1227年,总共25年,但是,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他带领的铁血骑兵,也只是在兰州的周边转圈,战略迂回,只为攻破西夏王城中兴府。因此当我们一行人,包括谭谈、吴克敬、路英勇、杨海蒂诸位名家老师,以及同我们一起来的香港商报的陈文智先生,来到距离兰州东60公里的兴隆山时,面对坐在释迦摩尼佛祖前面的成吉思汗坐像,我一下感觉到了时间的流淌与凝滞。我凝视着这位横扫亚欧的老人,听着那位美丽的讲解员生动的讲解,我觉得自己被一种渺远的思绪带着飘得很远。

成吉思汗也许预测到了,在自己逝去712年后的1937年的春天,为了避开日寇的侵扰和利用,盛着自己衣冠、生前居住过的八座白色宫帐和征战用过的刀剑、弓箭的银棺,从“八白宫”故地鄂尔多斯,会历经艰难被运抵兰州兴隆山安置;也许他也预测到了,直到1949年,他的银棺又从兴隆山迁至青海塔尔寺,到1954年4月7日,自己的灵柩才重新回到了鄂尔多斯,回到了阔别15年的故土。因此,在成吉思汗对西夏的五次征战中,并未见到他对于兰州的围困和攻打,他也许是怕自己惊动了日后在兰州兴隆山的自己吧,于是,如果我们推测一下他与兰州的关系的话,是不是也像我一样,仅仅是穿城而过吧。而我面前的这座草木葱茏的兴隆山,倒是与成吉思汗在冥冥之中,有更多宿命的色彩。

兰州兴隆山

不像别的名山,被荒凉围绕四野的这座陇右名山,竟然葱翠覆盖,堪为兰州之肺。与我们一起来的当地朋友介绍,兴隆山是距离兰州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森林保护区,主峰由东西二峰组成,东峰名为“兴隆”,西峰名为“栖云”,二峰间为兴隆峡,有云龙桥横空飞架峡谷,现兴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景点;栖云峰有混元阁、朝云观、雷祖殿等殿阁。

进得山来,并未如预想的那样,见到更多题跋。据说,唐宋时,兴隆山神殿甚多,香火旺盛,称“洞天福地”。清代时,这里庙宇楼阁,或依山面壁,或深藏密林,画栋雕梁,飞檐红柱,甚为壮观。后大多被毁,仅存清代所建飞跨兴隆峡的云龙桥(卧桥)一座。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因此,现在的人登兴隆山,只是在进入山门上,见到“陇右名山”四个大字门楣,让人觉得这应该是一座有分量的山,但随后却不见更多地诗赋曲联了,只在入山不久的一座道观之侧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客至空林联芳草”,下联为:“门通幽径归白云”,让人觉得这山似乎与成吉思汗没有半点联系,倒是讲解员的讲解引人入胜,让人眼前不断浮现成吉思汗跨马征战的雄姿,以及一代天骄终有年老力薄,英雄不在之感。于是,我想象着成吉思汗在700余年前的同样一个秋天,他拖着病重的身体,望着远处黄沙弥漫的兰州城,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想着自己从兰州几次打马而过的情景,但他似乎又确实没有像我一样这样到过兰州,然后再来到兴隆山。

· 兰州 · 五泉山

其实写兰州的好诗有不少,我喜欢的就有明代王祎写的《兰州》,其诗曰:“洮云陇草都行尽,路到兰州是极边。谁信西行从此始,一重天外一重天。”还有高适的《金城北楼》:“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垂竿已羡潘溪老,休道犹思塞上翁。为向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岑参也写过古称金城的兰州,诗为《题金城临河驿楼》:“古戍倚重险,高楼见五凉。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这些名人佳句,我觉得倒是可以选出来刻石放在兴隆山的各处,供游人休息时朗读、咂摸和传诵,尤其是邓千江所写的《望海潮·献张六太尉》,其中有“云雷天堑,金汤地险,名藩自古皋兰。营屯绣错,山形米聚,襟喉百二秦关”之句,作为山门的对联,这倒更有气势,由此,也让我想起,前不久我为一处新建的阁楼所写的一首《望海潮》,词为:“地雄巴蜀,云深泉竟,长江细分鱼凫。霞断壑丘,花飞蕊散,天风萦带平湖。独坐钓肥鲈。雪峦披鳞甲,东安闲居。西望天河,万里峰堑落云珠。宾僚笑探如初。闻巴音得意,半世愁苏。黄盖紫旗,燕都鼓角,咸阳道左通衢。摇醒旧唐桴。望南楼雪岭,树醉枝孤。水泛江南春意,楚客理新蔬。”我觉得也是可以安到兴隆山上的。

对于同行人员所说的,成吉思汗因为在作战中,因为“膝上中流石死”于六盘山的说法,我颇为不以为意。这种说法的来源主要是《马可波罗游记》。而《史集》仅是记载:“亥年,汗进至六盘山,八月十五日登遐。”《宋史纪事本末》也主要记述了,“理宗宝庆三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还有元末明初陈桱的《通鉴续编》、明成化年间商辂的《续通鉴纲目》等著作,都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盤”,但至于去世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猜测颇多,比如中毒、雷击,被马踩踏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在女人手里。但我一般对于野史,只是看看而已,认为这些不过只是作为塑造英雄故事的佐料,而要真正去判断一个人,我觉得还是要依据正史,正史中所记载的毕竟要可靠得多。

据《元史·太祖本纪》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临崩谓左右曰:‘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言讫而崩,寿六十六,葬起辇谷。”这年是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即公元1227年。因此,我更相信成吉思汗是病重而逝的说法,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夏天,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八月,成吉思汗突然病卒,而野史流传的其他多种传说,我想多是戏说而已。

兰州白塔山

而在成吉思汗逝去的这一年,兰州早已经不是宋的疆域了,自从宋神宗元丰四年,即1081年,北宋乘西夏朝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在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即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就是我们听《岳飞传》中的那个金兀朮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即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至金哀宗天兴三年,即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那时西夏还没有被灭掉,所以成吉思汗南下征战,并趁势在这里养病,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然后最终病逝于六盘山下的清水县行宫,这种说法,应该算是合理的。

兰州之行,总共五天,来到兴隆山是在最后一天,前几日,我已经或者从东到西,或者从西到东,穿城而过了几次,更加了解这个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的魅力,了解了兰州是新时代的“丝路重镇”,又同时有“黄河明珠”、“西部夏宫”、“水车之都”、“瓜果名城”的美誉。回想起来,当我来到兰州市城关区中山桥,面对这座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横跨黄河,初名“兰州黄河铁桥”的铁桥,我们感慨中国一百多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我们一行人参观兰州市博物馆,我就感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彩陶更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八路军办事处,我凝视着周恩来,谢觉哉、邓颖超、贺子珍等先辈坚毅的面容,更是浮想联翩,感佩他们为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出生入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其他的,如黄河楼、河口古镇、黄河母亲、兰州水墨丹霞、兰州老街、兰州榆中老家浪街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地方。

很高兴,在这样一个秋天,与兰州相遇,并从兰州城内穿城而过。

主编:陈文智 | 责任编辑:宏岩
陇港在线 荣誉
出品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