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杂论
发布于 2021-11-23 09:4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文章写作大体分为四类:个体类,关系类、融合类和发展类、个体类侧重对个体的阐释;关系类适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事物关系的说明(可以是真实也可以是虚拟的事物);融合类是将情、景、事、理、思等中的几者融合起来表达;发展类更侧重于线性的脉络。
个体类侧重于对个体的阐释,这种多适用于较初级或者非常专业的说明文中。可以是某个景物,也可以是某个仪器,甚至是某个技术。在说明文中,文章的核心意义是把事物说明白,让他人理解。为了让别人准确完整地理解,需要尽可能少地融合个人情感和思考,而这也对文章叙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被其他多余的东西所蒙蔽和吸引,便更加作者是否将事物说得明白充分。这时,作者便需要把说明对象的全部内容梳理出来。如写一颗植物时,便需写出它的位置、名称、形态、颜色、数量、特点甚至气味,还可以写它的四季变换、来历、在它身上发生了哪些事。写得是否全面准确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观察、思考是否全面准确,还有写作的功力、认识的高低等。当然,对象不同,说明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如说某项仪器时,便可能不需要介绍它的气味和四季变换了,而需在用途上下番功夫。列举的例子看起来简单,但变换出的内容和形式却异常多样。如新闻报道、报告、说明书甚至是自然主义文学等。这类文章的价值在于人们对不加修饰的客观真实的认知需求,同时也对在日常生活中与别人沟通表达想法时大有裨益。
接下来需要对关系类和融合类做一下必要说明。按我的分类,关系类侧重于实用,而融合类侧重于抒情。做说明的原因是中国古代的大多文章虽然外表是融合类,如将事、情、理等融合在一起,但其目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内容拔高点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我还是将这些归为关系类。
关系类多适用于针对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文体,如古代的策论、现在的方案、计划书等。先说古代,由于古代的知识垄断、官僚选拔体系等种种原因,官员大多都是掌握知识的人,暂且称之为文人。由于他们身处或向往治国理政的实际工作,所以其文章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关系类文体的核心意义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认识和改变某些东西。如《战国策》中的策士言论,诸子百家著作,两汉的政论文等等。这类文章最为复杂。它包括议论文,但又不止于议论文,还可能有说明,有叙事,有抒情等等。为了在短篇幅内能说完,我们只怎能说清他们中的关系。这又和逻辑知识紧密相关。首先,要说明两者是什么关系?因果?先后?并列?包含?相互影响或依存?怎么去论证这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有哪些表现?会产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后果?有什么影响?先沿着这一条线顺下来,把静态关系梳理完再展开动态分析。即这种关系是好是坏?要不要改变?如果改变需要怎么办?采取什么措施及配套?需要按什么次序去执行?由谁在什么时间去执行?需要花费什么代价?预期能达到什么效果?产生什么好处?这种可以多看一下《战国策》、诸子百家或者《古文观止》的一些书。在古代文章里,最吸引我的是两种方式,一种是说理文中情感的融入,毕业论文就写的这个;另一种是含蓄的说理方式,即将自己的态度、理由、想法等融入到对具体事例的述说中,通过篇幅、用语、事件的选取在影响对象的态度,这是一种高级的说理方式。
融合类跟关系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关系类利用事、情为说理服务;而融合类中的人、事、理、思都是为情服务或由情所引发。所以融合类文章具有强大的情感含量。如《兰亭集序》中由与亲戚朋友们聚会饮酒上升到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又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也许是因为事相似,情相同,所以格外有共鸣。因此,这类文章根基最厚,生产空间最大。而它的意义也许在于,让人们通过感同身受,体会共鸣和兴寄,以情为入手,扩大自己对人、事、理、思的含量。这类文体见于大多数抒情散文、诗歌、小说等。
发展类侧重于线性的脉络。这种脉络可能是刚性的时间顺序,也可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总之这种脉络不能改变发生次序,但可以改变叙述顺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插叙、倒叙、补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线性脉络正是规律不能改变的印证。历史上遵循线性脉络是种严谨的体现,而用在文学或者文章写作中则相当无趣。
当然,文章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个人阅历、见识、智慧等的综合反映,看文能见高低。而且文章写作也不应被看做一件简单的事。它是一场思维的模拟和产出,类似于模拟加速器。但这个加速器如果不能跟实际想呼应,不能跟行动相转化,单单做一个枯燥的笔杆子,那么一生也就是方寸之间的书桌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