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资讯】阅读中行动 行动中反思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第四期)举行第三次论文研讨活动

发布于 2021-11-25 19:20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本期热点

第三次论文研讨活动

阅读中行动 行动中反思

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第四期)

举行第三次论文研讨活动

11月23日下午,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第四期)在中山市实验中学举行了本年度第三次论文研讨活动。此次活动共分为两个环节:一是中山市第二中学的陈姗姗老师基于“如何构建论文框架”带来的微讲座和中山市第一中学的黄珊珊老师分享的伍尔福克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二是论文研磨。

陈姗姗老师的讲座题目是《构建论文框架:一定二分三整合》,姗姗老师以自己近年来发表的多篇论文为例,和大家分享了她在构建教学论文框架方面的心得。主题是一篇论文的核心思想,是作者的观点体系,姗姗老师首先围绕“从教育理论出发,从教学反思出发,从教学设计出发”三个方面讲解了论文写作应如何确定主题。接着姗姗老师提出切分观点的原则是层次分明、用词精准、逻辑严密、紧扣主题;切分观点的策略是做法+目的,有并列式、递进式、交错式等形式。最后就是对论文的主题、观点和素材进行整合,应做到前后贯通,一一对应,并思考文章行文是否偏题?观点是否严谨?素材是否恰当?姗姗老师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她认为好的文章来自教学实践,又服务于教学实践,课上清楚了,论文就写清楚了。


陈姗姗老师作《构建论文框架:一定二分三整合》分享


黄珊珊老师以《教育专业化的心理学思考与实践》为题,从著作编排解读、内容观点提炼、教育心得思考和理论实践指南四部分进行了《教育心理学》读书分享,珊珊老师指出,《教育心理学》中共有15章43模块,围绕“学生—学习—教学”三方面编排,从结构上来看,由你会怎么做、停下来 想一想 、正方观点/反方观点、实践指南和模块小结组成。对于书中涉及到的作者的观点和参考文献的观点,珊珊老师以自己发表过的《致父母:孩子比你想象中的“复杂”》一文以及在进行“弗林效应”教育写作之重要理论与关键概念撰写时的例子,告诉大家应合理看待、使用作者观点和文献观点。珊珊老师从自身工作反思、他人工作观察和对教育理念思考出发,针对这本书,共撰写了14篇随笔。在分享最后一部分理论实践指南时,珊珊老师通过自己在书中读到的“具身认知”的理论与心理教学中角色扮演法的运用结合起来思考,提出理论先行,指导实践;把课例《调整状态,为所当为》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结合起来,提出实践先行,理论反哺。她指出阅读《教育心理学》的过程正是对学习过程的动态模拟,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一思再思。


黄珊珊老师作《教育专业化的心理学思考与实践》分享


本月论文的写作主题是“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们耳熟能详的成长公式: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类论文就是在教育实践中贯彻教学理念,实施教学做法,提炼教学策略。“玉不琢,不成器”,一篇好的论文需要反复的研究打磨,组员们都提前认真研读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论文,充分做好研磨的准备,既期待着自己的论文能在研讨中更完善,也希望能给组员的论文提出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建议。独行快,众行远,团队协作往往能激发出个人深处的能量,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功能。论文研磨时,各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大家献计献策,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针对小组成员的论文提出了许多专业化的修改意见,完善论文的不足,聚力专业成长,充分体现了团队协作的精神。


写作组成员分小组研磨论文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教研论文写作不仅是展示、交流与推广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手段与工具,也是教育工作者记录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坚持写文章不容易,坚持写出好文章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希望写作组的成员们在专业团队的带领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把自己教学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整理成文,在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远。


作者:张文瑶;

摄影:张 娜;

二审:陈姗姗;

三审:郭跃辉


欢迎

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