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读半月刊国内版2021第22期(总第192期)

发布于 2021-11-30 12:11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百读半月刊国内版2021第22期(总第192期)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 迅

本期编稿:巴 松刘光华袁彦卿

目录/Contents

[朝花小辑] 芜湖小辑(10首)/魏克

诗者自语: 很多人因为才气欠缺写不下去了,便遁入古典诗歌的庇护所,摘弄几个本身就充满文化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古词,遮盖自身表达的虚弱空洞。很多人貌似汲取古典诗歌的营养,实则企图重回陈腐落后的语境,以现代诗的形式写古诗,或最干脆写起了古诗。能在诗歌中敲响自己的词语,发出自己的声音,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诗人

[朝花小辑] 落叶无边(5首)李新峰

诗者自语: 诗歌精灵魂予文字的火焰,写诗是一种心灵空间里的燃烧形态——我用分行文字展现个人生活体验与感悟的燃烧,记录我心灵的成长史

[家园叙实] 飘向村尾的曲子/李长新

编辑言:人生自古有三次热闹:生,婚,葬,这也就是这块古老地块百姓的生与卒,至今依然。杜工部诗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姐姐一病而逝,多少悲苦辛酸,在乡人的“闲哄”里俱成过往。一切都终将在泥土里消散,惟愿生时活得挺拔一些,少一些张皇,炊烟里都是冥冥之中的主宰播撒的福音

[家园叙实] 流浪猫/赵国全

编辑言:猫在小区里流浪,人也在域内流浪,城市的文明不只在于卫生和整洁,更在于它是灵魂得以容纳和安歇的宿地。行色匆匆的边缘生活中,哪里是人灵魂的家园,为何人们都在张惶失措,明明有住地却又总是感觉居无定所?这才是海绵城市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长卷连读] 西风凉(十四)/刘成丰

编辑言:现实生活似乎就是日常情节的河流,没有航标却在不停地沿着既定的河床自然流淌,作品至此已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世界:人们被贫困所麻木,所混沌,在麻木混沌中贫困着生存,却觉得就是社会的正道,作品随时切换的视角正是生活流的摹写,勾勒出豫北半山地区浮世绘风格的乡村情景。保持耐心,才能进入作者叙写的织体,体验到昨日情怀,同时揣知一方地老天荒的山川经历怎样的动荡才能走出命运的苍茫

[百读作家述评]本期卷首人物:

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戈(Ngugi Wa Thiong’O)

肯尼亚作家恩古吉·瓦·提安戈(Ngugi Wa Thiong’O)

生平与创作
恩古吉·瓦·提安戈,1938年1月5日生于肯尼亚的卡米里苏区利穆鲁村一个基库裕族农民家庭。这个地区地理上属于英国殖民统治时称为“白色高地”的行政区域,提安戈的祖上是当地最大的氏族,其父务农为生,但到提安戈出生时,家族的土地已经转卖于殖民经营者。
提安戈14岁进入英语学校,并成为一名基督徒。其青少年时期恰值肯尼亚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其中1952年爆发的“茅茅运动(Mau Mau Uprising)”,曾使肯尼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当地学校被迫关闭,只有传教士开办的英语学校还正常开放。英语学校毕业后,提安戈入读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英语系。
1962年,提安戈在校期间完成了自己的首部剧作《黑色隐士》(The Black Hermit),提出独立国家的知识分子是继续隐居,还是投身社会的新课题,表现了一个尚未被“陌生的白人”和他们的宗教破坏的富有魔力的世界。这部作品首演于乌干达的坎帕拉国家大剧院,他由此进入东非的文艺圈并进入个人创作的高产期,先后创作和出版了多部故事、戏剧、小说,还在一份报纸上担任周日专栏作者。
1963年,提安戈从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英语系毕业,1964年获母校授予的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同年秋季他赴英国利兹大学续修文学,他的首部小说《孩子,别流泪》(Weep Not,Child )写于他在利兹读书期间,是东非作家用英语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作品以肯尼亚独立运动时代的1952年为背景,写一个基库裕族农民家庭在民族斗争中的悲惨遭遇。作品1964年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高度评价。1965年出版的《界河》(The River Between),原名《黑色的救世主》,以“茅茅运动”为背景,讲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基库裕族村落中的故事,获1965年黑人艺术节奖和东非文学奖。
1966年,提安戈获英国里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67年他回国到内罗毕大学工作,担任文学系主任后改英国文学系为非洲文学和语言系,其长篇小说《一粒麦种》(A Grain of Wheat)完成出版于这一时期。
20世纪60年代,提安戈先后在内罗毕大学、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马克雷雷大学和美国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并做过内罗毕《民族日报》的记者和《祖卡》杂志的编辑。1975年他应当时的苏联作家协会的邀请访问苏联,在雅尔塔完成了小说《血染的花瓣》,两年后发表。

长篇小说《一粒麦种》中文版封面
1977年,提安戈进入了生活和创作的一个戏剧性转折点,他出版了自己的最后一部英语小说《血染的花瓣》。同年,他与恩古吉·瓦·米瑞合作完成戏剧《我想结婚时结婚》。由于该剧的批评矛头直指后殖民时期的肯尼亚政府,尖锐抨击肯尼亚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抗议当局的强制性英语教育而于1977年12月31日被肯尼亚当局秘密逮捕并在未经任何审判情况下秘密关押。提安戈在狱中愤而决定放弃英语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语言,而改用基库裕族语写作。他在阿契贝“非洲人写非洲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放弃使用英语,“非洲人用殖民者的语言写出的文学不是非洲文学,只是非欧文学(Afro—European literature)”的立场,认为非洲作家必须使用本族语言创作,才能创建非洲文学自己的谱系和语法体系。确立这个理念后,他在狱室提供的卫生纸上用基库裕语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Caitaani Mutharabaini,1981)。
提安戈根据自己的这段狱中经历写成回忆录《一个被关押的作家的狱中日记》(1982)。提安戈不仅在语言文字上表现了对西方文学的决绝,而且从信仰上背弃了从小接受的基督教。1978年,经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反复呼吁,迫于压力肯尼亚政府释放了提安戈,但禁止他再于大学任教。
由于担心肯尼亚当局的迫害,1982年提安戈被迫流亡英国,1989年赴美,居住在加利福尼亚的尔湾(Irvine)。有趣的是流亡国外后他享受着包容却将创作重点转向以文化抵抗为宗旨的文学政治批评,探讨他之所谓的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痛斥所造成的传统非洲文化的丧失,抨击基督教给部落社区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在受英美保护的同时在多所大学任教。
1986年在英国,提安戈出版了第二部用基库裕语创作的小说《马提加里》(Matigari ma Njiruungi,英译Matigari)。1989年至1992年,他任耶鲁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客座教授。1992年至2002年,他成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和人类表演学教授。此前和期间,他还执教于德国的拜罗伊特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美国的史密斯大学和阿姆赫斯特大学等多所院校。他是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杰出英语教授。
1993年,提安戈发表评论文集《转移中心:为文化自由而战》,指出语言对界定国家身份的重要性和全球化给非洲带来的种种影响,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大而一统化的非洲。他1998年出版论文集《笔尖、枪尖与梦想:关于非洲文艺与国家政权的批评理论》,此集由他1996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结集而成,探讨了作家在当代非洲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政权之间复杂的关系。

长篇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书型
2001年,提安戈获得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2002年回国后,2006年他出版了小说《乌鸦的巫师》,同年9月,他获得韩国第6届朴景利文学奖。
提安戈的主要作品包括《黑色隐士》(戏剧,1962)、《界河》(长篇小说,1965)、《一粒麦种》(长篇小说,1967)、《血的花瓣》(长篇小说,1977)、《我想结婚时结婚》(戏剧,1977)、《十字架上的魔鬼》(长篇小说,1981)、《一个被关押的作家的狱中日记》(回忆录,1982)、
《马提加里》(长篇小说,1986)、《转移中心:为文化自由而战》(论文集,1993)、《笔尖、枪尖与梦想:关于非洲文艺与国家政权的批评理论》(论文集,1998)、《乌鸦的巫师》(长篇小说,2006)。
作家与作品:
反映肯尼亚独立以前的白人殖民统治时期,非洲人被雇用被束缚甚或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现实,赋予恩古吉·瓦·提安戈的作品以激进反抗和战斗性的特质,也使之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作品某种意义上有如战斗的号角,起到了唤醒非洲民众为肯尼亚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作用。非洲各国独立以后,提安戈又用激进的情怀、犀利的笔锋、生动的语言褒贬时弊,无情揭露各国存在着的诸如贫富差距、新旧文化矛盾冲突、官场腐败、以权谋私的社会弊端。
恩古吉·瓦·提安戈的长篇小说《一粒麦种》于1967年首版。作品借一个所谓的“民族叛徒”在独立庆祝大会上主动坦白罪行的前后,描写了“茅茅运动”中基库裕部落反抗殖民统治的故事,揭示基库裕人在第二次起义中不同的态度,批判殖民统治带来的矛盾冲突。作品中,作者反复运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以独立庆典前四天发生的故事呈现出“茅茅运动”的十年历史,揭示出肯尼亚殖民史中,黑人女性既要遭受英国殖民者男权文化的压迫,又要背负本土父权夫权制的枷锁,被视为客体,多重权力压制下的“失语”状态和在现实社会夹缝中艰难生存的情状。女性的不幸命运和生存景况是肯尼亚人历来的社会情态,一些评论将其归咎于殖民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既不符合恩古吉·瓦·提安戈作品的本意,也不符合肯尼亚乃至非洲的生活实在,这种评论可以说是对恩古吉·瓦·提安戈作品中偏颇激进的放大和反西方文化的恶意挑唆。恩古吉·瓦·提安戈作品中出现的肯尼亚新女性,恰恰更多地体现出西方殖民带来的先进文化情态和时代新气象,体现出解构男性独霸话语权、重构女性话语权的努力,借以言说黑人女性主体欲望的形象塑造,正缘于殖民文化对女性的解放,为独立后的肯尼亚带来的新希望。

长篇小说《隐居》中文版封面
198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以独立后的肯尼亚为历史背景,以农村姑娘瓦丽恩尕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对故事主人公坎坷人生和盗贼劫匪的“魔鬼盛宴”的描写,揭示了独立后的肯尼亚存在的种种社会矛盾。作品以隐喻的手法详尽描写在伊乌莫罗格黄金山山洞里,盗贼劫匪们在“魔鬼盛宴”上为争夺“偷盗抢劫皇冠”,争取成为白人在肯尼亚国内的银行、保险公司、工厂、庄园代理人的丑陋表演。在乱哄哄的场景中,盗贼劫匪们吹嘘自己如何比同伙们更心毒手狠、更狡猾、更贪婪地偷盗和抢劫肯尼亚社会财富和剥削压榨劳苦大众的血汗,体现出独立后法治不张,社会倒退的非洲状况,也体现出恩古吉·瓦·提安戈盲目种族主义思想认知的局限性。
这种思想局限左右了提安戈一生的创作,使之时时不忘对抗西方文化,处处揭基督教之丑。譬如在《乡村神父》中,造雨人仍在使用根深蒂固的神秘力量使天降雨,而神父却无法制造奇迹结束干旱。在《暗中相会》中,约翰被夹在道德的枷锁中进退两难。现代文明的理念和古老的部落习俗屡屡发生冲突,终酿成悲剧。《一河之隔》(或译《大河两岸》)写肯尼亚独立前基库裕族敌对村落的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血的花瓣》描写穷人和弱者在新殖民主义世界所遭受的剥削。剧本《我想结婚就结婚》揭露独立后由于西方殖民带来的剥削所造成的基库裕人的贫富分化和各种社会矛盾。由于夸大事实,上演后遭查禁,恩古吉·瓦·提安戈也因此被囚禁。
作为非洲有影响的作家,恩古吉·瓦·提安戈的论文集《回家:非洲和加勒比文学、文化和政治》1972年出版,强调非洲文学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作用。1981年出版的《政治中的作家》和1986年出版的《思想的非殖民化:非洲文学中语言的政治性运作》,两部文集分析了肯尼亚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根本性改革,强调非洲作家用本土语言进行写作的必要性,体现出激进的种族政治立场,激进排外,认为非洲作家只有用本族语言写作才能深入到非洲大众中去——当然,按照这种主张创作等于作茧自缚,不仅给不同语言的非洲读者带来阅读的困境,也增加了译介成外文走向世界的难度。
由于受到法国作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和革命家弗朗茨·法农关于非殖民化和殖民主义精神病理学思想的影响,提安戈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写作的工具或形式,还是殖民者摧毁本土民族文化、进行文化殖民的最有力的武器,因而“反对英语”成为提安戈在后殖民文学上所持的旗帜鲜明的立场。在他看来,拒绝英语就是拒绝被殖民同化、拒绝被视为原始和低等,因而珍惜和使用本族语言不仅是在文化领域反对殖民主义的必要手段,更是保证一个民族永存的策略。他的这一认知,体现出思想的狭隘和民族主义的格局,而他本人的作品也因此不能为更广大的读者所熟知。
(巴松 编译)

本刊简介:

1.本刊隶属百读文学社,原名朝花丛刊,以网刊形式于2016年5月8日注册。

2.本刊为同仁网刊,立身民间,面向国际,承续载道传统,努力展示当代文学智慧和思想内涵,推崇独立、尊严的写实作品。

主要栏目:

[沉钟诗行] 大主题诗作

[朝花小辑] 精短诗页

[讨论荐读] 创新小说

[家园叙实] 写实风格的文学叙事

[世相写意] 现实基础的意象文学叙事

[平民史记]个人和家族实传

[语丝随笔] 散文新写

[思想日志]文艺和社会批评

[美学镜像]跨部类跨文体写作

[青春文字]青年作者耕耘之页

本刊投稿须知:

1.本刊无任何资金支持,编务均为义工,业余时间编稿,难免不稳定情况发生;

2.本刊暂无稿酬,读者赞赏费用全部给付作者;

3.本刊推崇写实风格的作品;来稿应为未在网刊和纸媒发表过的原创;

4.投送本刊的稿件,均视为作者拥有完整著作权,并授予本刊修改、编发的权利;

5.本刊根据作者收藏交流的需求,可不定期内部印制《朝花/百读.夕拾文存》活页纸质选本,须以收回成本为原则。

百读半月刊国内版

2021年第22期(总第192期)

荣誉刊载 品位纪念

编辑室联系邮箱:bassooniaden@163.co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