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喜欢考史书和唐宋八大家散文,对文言现象考察程度加深2018-2021上海市考/选调文言文统计分析

发布于 2021-11-30 12:26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2022年上海专项选调材料:司马光《资治通鉴 淝水之战》
1通假字:下列不含通假字的是
2一词多义:下列哪个词的翻译是错误的是
3句读: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原文没有标点符号)
2021年上海市考文言文材料:柳宗元《桐叶封弟辨》
1文意理解:关于周公和柳宗元的看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句子翻译:下列选项中,对句意理解有误的是
3文意理解:以下段落中,对段落内容理解不准确的是
4一词多义:桐叶封弟辨中“辨”的意思是什么
2020年上海市考文言文材料:班固《汉书 韩安国传》
1文意理解:下列不属于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是
2019年上海市考文言文材料:沈括《梦溪笔谈》:雕版印刷术
1文意理解: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2文意理解:关于活版印刷的说法,正确的是
3一词多义:关于下列四个句子中助动词“者”的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4文意理解:本段文字想要表达的主题是
2018年上海市考文言文材料:苏洵:《心术》
1句子翻译:“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这句话的意思是
2一词多义:下列“之”的用法和其他项不同的是
3文意理解:上文第一段主要内容是
4文意理解:上文第二段主要内容是说明
2018-2021上海市考/选调中的文言文题目,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材料以史书和唐宋八大大家的散文文章
从史书上看,考到了《资治通鉴》、《汉书》
作者著作内容
司马光资治通鉴东晋淝水之战
班固汉书西汉名臣韩安国
从唐宋八大家上看,考到了柳宗元和苏洵的名篇
作者散文内容
柳宗元桐叶封弟辨评论周朝“桐叶封弟”这个故事
苏洵心术讨论用兵的方法
还考到了沈括《梦溪笔谈》中,毕昇的雕版印刷术。
二、从命题内容上看,主要考察文章大意的理解
考察最多的是,你对这个段落、你对整篇文章大意的理解,考察的是你能不能读懂这个故事,能不能知道这个故事传递出来的中心思想和哲理。
其次是对某个词语意思的理解。
第三是对某个句子意思的理解。
三、命题趋势,更加词语意思理解,考察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2022上海专项选调中,考察到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句读等文言现象,突破了以往只考察文意理解、句子理解这种粗略的考察方式,反映了对文言文功底考察进一步加深。
文言文现象是指在文言文里面出现的特殊句式、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
(一)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如“内→纳”“见→现”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二)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先轸朝”中的“朝”,“师劳力竭”的“竭”等。
2、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以闲敝邑”的“闲”等。
3、意动用法。如“秦不哀吾丧”的“哀”等。
4、名词作状语。如“且使遽告于郑”的“遽”等。
5、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的“说”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词“专一”,“以乘为先”的“乘”用作数词“四”,“驽马十驾”的“驾”用作量词等。
(三)实词虚词
文言虚词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还包括代词。某个词既可以是虚词,又可以是实词。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顾”是动词“探望”的意思,是实词;“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顾”是“难道”的意思,是虚词中的副词。
(四)特殊句式
第一,判断句
文言文主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
1、……者,……也。如“亚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鸡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贵者也。”
5、主语,谓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乃”“即”“为”“皆”“则”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为赵将。” “环村居民皆猎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第二,省略句
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语。“(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3、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词。“亮躬耕(于)陇亩。”
第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如“大王来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带有否定词“不”“未”“莫”时作宾语的代词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闻也”的“之”。
2、定语后置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人马烧死者甚众。”
3、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通常有三种情况:
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③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第四,被动句
1、形式上有表被动的标志(介词“于”,动词前用“受”“见”“被”“为”“为……所”)。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受制于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没有被动的标志,只能从意念上去理解。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以被镂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第五,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本意、引申义、比喻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现象。如“兵”的本意是“兵器”,引申为“士兵”,再引申为“军队”,又引申为“兵权”,进一步引申为“战争”,还引申为“战略战术”。有时一个词的几个意思并存于一篇文章中,给我们阅读造成了困难。
添加zhangqingfeng02,B站“上海北宋书院”,获取更多上海专项选调面试信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