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课堂】戏剧单元学习活动小结

发布于 2021-05-13 11:08 ,所属分类:戏曲剧目学习资料

戏剧单元教学思考


问题
:高中统编必修下册教材第二单元是戏剧单元,这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戏剧,如何安排这一单元的学习呢?按以往戏剧单元教学,教师课上解析剧本,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就告结束,这可就总给人一种“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隔膜感。今年这“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状况总得改进一些,哪怕只是一点。

依据:新课标(2017版,2020年修订)对戏剧单元所归属的“文学阅读与写作”板块的任务群中提出要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教师以问题设计、提供阅读策略指导、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支持······

设计:为让同学们由浅入深地感受戏剧特点,培养同学们的写作能力,考虑将戏剧学习分为两个阶段:本学期是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同学们的研读、第一阶段演前写作(剧本人物形象分析)——讨论、交流——演出——评议总结——第一阶段演后写作(演出心得与人物形象再分析等)这几个环节,让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对戏剧的初认识;下学期,选择性必修上册中戏剧单元的学习是第二阶段,将重点放在对剧本的改编与创作上,进一步提升对戏剧特点的认识,使其对戏剧知识结构化更趋向深层认知,同时提升文学写作的能力。

学习活动的重点:戏剧语言特点的认知、戏剧冲突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上的清晰表达。

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同学的全程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供相应指导。全班日常学习活动中的六个小组(称为队)分别挑选研讨、写作、演出的文本(加上第一单元的三篇古文)开展学习活动,在演出时组织同学打分。



人物形象分析之哈姆莱特(和小凤)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的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他——哈姆莱特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去研读的人,他敏感多虑。命运之神没有眷顾这位在德国接受了全新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小王子,他要面对的是万难接受却又逃无可逃的现实。

“时代整个脱了节,真糟,天生偏要我把它整好。”在这脱节的世界中,理智遇到了绝望。伟大使命终落在一个无力果敢决断的灵魂上,注定是场悲剧。

“死了,睡着了”他又一次想到了死亡,但他随即产生了顾虑,想到死后的诸多问题。这就是他最典型的思维,犹豫不前,往往在触碰到事情的本质之时,又缩回那个黑暗的深渊中。

而在这重重的纠结中,是莎翁对人性的洞察,哈姆莱特身上体现的不是简单的思想理念的冲突,更是人性的冲突与渴盼冲破束缚而不得的悲鸣。



投入专注是看戏与演戏时最好的态度(杨泽敏)



这次的话剧演出,我感受最深的是,无论看戏与演戏都应该有专注与投入的态度。这是对自身和他人的尊重。

看戏时学会专注地倾听与尊重。当我们在堂下看戏时,也在扮演一个生活中的角色——观众,作为一名观众,我们应该尊重演戏的他人,仔细地倾听和观摩,看到每一个演员同学的用心,也看到他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演戏时专注地与角色融合。我们要把自己与角色融合在一起,才能演出人物的特点。王丽元同学就很好地把自己与哈姆莱特融合在一起,面对奥菲利娅(班主任饰),没有紧张和笑场,而是自如地展现出哈姆莱特的沉稳和复仇时怒火中烧的情形;而张晓苗反串国王角色时,那份大气与沉稳,让我想到了这国王表面的威严与灵魂上的不堪。

康旭扮演的周朴园让我们惊讶不已,拿烟的手势与说话时的沉稳和故作姿态让我感受到新兴的资产阶级资本家与封建大地主阶级有权势之人的强势与霸道。我们小队的杨一杰在饰演樊哙时用冲动与认真交织的言行表现出长期在战场上与敌人血肉相搏的男子的勇敢与果断。

在演戏过程中,有部分同学没有入戏,我想这是因为没有深入解读人物形象,没有认真通过台词去感受揣摩人物心理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带着一份对自身和他人的尊重,专注投入地读剧本,也要用心地演好戏。

戏里品人生、寻真知(木涵)




从戏里品味人生,从戏中寻找真知。戏剧的意义不仅仅是舞台上所展现出来的带给人们的情节与脸上显露的情感,更需要我用心观察中的细节,也需要演员用演出的实力带给人们冲击感。

我总觉得戏剧中的人物,不论从表情、语言、动作都要比现实更夸张,也会与现实有一点出入。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真正体察人间冷暖,饱经岁月的风霜磨砺后,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毕竟你我也是生活中的主角。

演员需要有很强的心理素质与表情管理。记得当初看《我就是演员》,一些老戏骨可以把每个细节拿捏到位,临场发挥很不错;一些非实力演员,不论是笑或哭,常见僵化的表情。但当我昨天过了一把演员瘾,才明白其中有太多的技巧与人物身上的情感意味还需要我们好好地揣摩。忘词、笑场、冷场时,我们也都没有处理好。

一次演出让我明白演员的不易。也让我感受到可以从戏里品人生、从戏中探寻人生的真知。



我们,身边的语文

END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