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越剧里学习非暴力沟通

发布于 2021-05-13 11:17 ,所属分类:戏曲剧目学习资料

《碧玉簪》是越剧的一出传统剧目。

它有一个不同之处。大多数情况下,古典戏曲多以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例如《紫玉钗》、《玉蜻蜓》、《珍珠塔》、《双珠凤》,或者相遇之地例如《西园记》、《西厢记》来命名。

碧玉簪不是,它不是定情信物,那它是何物呢?

记得小时候知道《碧玉簪》,是听了名段《三盖衣》,听到“口吃黄连心里苦”,好奇那是什么样的味道?是什么样的苦可以比喻“口吃黄连”?

更好奇唱袁派的方亚芬,唱金派,抱着一种对新鲜感的期待,走进了剧场。

吏部尚书李庭甫之女李秀英,由父亲作主,许配给了王玉林。玉林虽无功名,李尚书爱其才华。

那顾文友买通媒婆,偷了秀英妆台的碧玉簪,伪造一封情书。两样东西一起放在了新房门外。

之前未曾谋面的王玉林,见了秀英,欢喜形容“好似嫦娥飞出广寒宫”。

发现了“情书”和碧玉簪后,情绪180度被扭转,愤愤然想去质问。但强烈的自尊心,让他离开了新房,独坐书楼。

没有爱情基础的婚姻,果然很容易被“有心之人”拿捏住要害。

秀英归宁,玉林要她当天回转夫家。秀英母亲多番挽留,女儿都一一婉拒。老母怪女儿有了夫婿忘了娘,女儿满腹的委屈还要说我很好:“女儿是娘亲生来娘亲养……”这段唱腔,可以让学习金派的花旦们在诸多越剧竞演中,以情动人,水袖听了都纠结。用百转千回的痛,求一个起码的体谅。

婆婆“劝和”,把王玉林和秀英关在一间屋子。这两人可不是走《梁祝》灵魂共振路线的,硬拉在一起,反作用力便是脱轨。秀英“怕”极了王玉林,看他坐在窗边,怕他受凉,给她盖上了自己的衣服。

三盖衣,指三次尝试为他披上衣裳。披衣服的难度那么大,求李秀英的心理阴影面积。冷暴力也是暴力沟通。王玉林也有心理阴影面积,看到秀英,想到的就是一顶YY出的绿帽子。两个人都闹失眠。

秀英被一掌打在脸上。

老爸呼啸而来,替女儿作主。可是老爸看到情书和碧玉簪,连笔迹都不核对,一掌就要劈下。站出来说,要求个公正的,是婆婆。

明事理,是不能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的。

案情水落石出后,秀英回娘家静养。

玉林考取状元,上门求和。王玉林同学,作了一回,还不用尝踏遍风霜进寒窑的滋味,也是家庭里老妈积的福啊。

秀英见是见了,拒绝了这样的“示好”,老爹爹来劝,老母亲来劝,都一一怼了回去,誓不回头自讨苦吃。

《碧玉簪》剧本里,妙笔生花出了一位中国好婆婆,不仅关心秀英是否吃好穿暖,还关心秀英是否开心快乐。

把媳妇叫作“心肝宝贝”的,古今中外,显有显有。

还吐槽儿子是“现世报”,让媳妇一笑,心中怨气归空。方法如此有效,还在于,她对玉林说“你,离得远一点。”,灭火的能力,是需要非一般的智慧。

秀英刚嘲讽王玉林:“你去娶美德美貌美婵娟呀。”

婆婆接的是:“王家后代要断香火。”,非你莫属的事实论证,抚慰秀英。搞定了秀英亲爹亲娘都搞不定的事。

玉林是位帅小生(女小生),哀求母亲指导,哀求母亲出面求老婆,有着女小生独有的三分可爱。大红袍一穿,潇洒英俊,又不觉得她花花肠子。当年我也是盼着她们大团圆结局的。果然是始于颜值啊。(哈哈笑)

婆婆在自己儿子的问题上,没有偏袒,哄儿媳妇的方式,是非暴力沟通的典范。不要学《孔雀东南飞》里的婆婆,焦仲卿后期的表现跟王玉林相比,就是断崖式下跌。足见,父母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的作用。基本功扎实,都很让人羡慕的。

关系的和睦,是需要一位教练型的人物的存在的。不以“为你好”做情感勒索,而是还原事情存在的另一种真相,来帮助你定心。无压力地弹性沟通。只有多接收这样的能量,才能让自我也散发出类似的能量。

道歉,也需要采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过去的事,你就不要再提了”这种王玉林式的方式,保证百试百错。

感谢周宝奎老先生,塑造了这位牵起和谐美满的关键人物。经久不衰,是因为她真实,又满足人们内心对团圆的期盼。

圆满,自在心中。

有人说,东方的哲学,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后就没有了。我想说,并没有阿,古典戏曲中辛辣的讽刺、智慧的德行、灵动的美学,缠绕绵延不绝的古诗词,传承了下来。

景秀,则人丽;人美,则物逸。

今日,用笔弹笑傲江湖,回味戏曲中的光芒,是文明,是温暖。是幕起幕落的眷恋。

现在懂了,捧出真心,被不屑、轻蔑,哪有不苦的。苦,但愿不是黄连的苦。而是苦瓜的苦,炒个肉丝,做一道美味的佳肴。

难受的时候,听听越剧,闻到小家伙们爪爪的味道(哈哈,五味杂陈),身心就没那么苦了。

我们家猫宝贝醒了,要大闹天宫了,赶紧放越剧,做她的摇篮曲。

备注:封面图片来自上越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