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优秀的企业曾被人们崇拜并竭力效仿,后来却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而那些导致企业衰败的决策,往往都是在他们被普遍视为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时做出的。What got you here won’t get you there.我想,我要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留出几段时间重返校园,跳出自我的局限,从更宽广的视角感知VUCA的世界。
2018年,我毕业于一所非Tier 1的外国语大学,随即加入了一家企业服务行业跨国企业的集团级部门,陆续接手管理集团约一半全球市场的外包资源中心。那时面试谈到职业规划,我说希望过几年能有机会、也有必要读一个MBA,没想到这就发生在了短短三年之后,即教育部规定的最短时限。2021年,我被华东理工大学MBA中美国际班录取,并以联考恰好235分的成绩获得31.8万元的全额奖学金。在提面的自我陈述我曾说到:我将自己案头调研的能力迁移到了报考MBA的决策中,我是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会在华理收获什么,然后下定决心认为报考华理是一件十分正确的事情。
我的本科专业即是初入MBA的必修课——商务英语;但本科的商务英语教育并没有让我满意。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跨国企业语境下、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杰出的经营管理者;但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
- 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跨国公司管理等课程,完全没有解决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诸如如何激励文化中To be better than others is not socially rewarded的异国同事的问题;
- 许多学校的商英专业在上个世纪开始把教学语境关联到外贸行业,但随着近些年互联网及其子行业站在风口,又有产品技术复杂的行业如医械、制药、自动化、电子通信、云计算等常超出文科生的理解能力,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早已严重地限制了学生的职业选择……
低廉学费、普惠教育的本科难以实现培养实践型商业人才的目标,而MBA的资源和定位恰恰可以弥补这一切的缺失。
首先,华理商学院会给予学生广泛的国际视野:可选的海外双学位项目多达十余个,其中不乏欧洲私立商学院无需GMAT且学费全免的选择(免学费多见于公立大学);我们短期游学的合作院校、企业,更是第一梯队的斯坦福、牛剑,谷歌、微软硅谷总部……与清北复交有着相同的资源。
除交流交换,华理MBA联合海外高校的优势学院赴沪开设复合班型:如HRM/IR专业强势到可以为之单独设院的、也是中国HRM专业发源地中国人民大学劳人院的盟校——Rutgers管理与劳动关系学院,授课中美国际班OB/HRM方向课程;该校在美国本土College Factual 2020年细分专业排名中,HRM专业位居美国第二;在软科(ARWU)2019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管理学高于中国大陆的全部高校,位居全球第38名。又如拥有14个英国皇家教授席位之一(其余如牛津的数学,曼大的材料学)的Warwick制造学院,授物流、供应链等制造业管理课程;法国ICN商学院,开设来自溯源地最具代表性的奢侈品品牌营销管理……君者善群,劳人者上。华理并非传统商科强势院校,但是由于国际化的授课资源未被计入其中,谁能想到OB/HRM的强校除了师范大学还有华理呢?当然,除IMBA报考时选择的方向外,中文MBA与IMBA研二均可选修我院授课的其他track,涵盖智能制造、数字营销、创新创业、风投私募、并购重组、领导力、大数据与商业分析等所有常见的MBA方向;双学位也同样面向中文班开放。国际化资源更来源于国际标准的教育质量。几乎每位MBA考生应该都听过“三大国际认证”之说,一般公认AACSB是三项中认证难度最大、含金量最高的,从申请到完成认证平均需要5至7年之久,而另两项认证只需要1至2年(会员单位含金量小于认证)。华理商学院是2020年初、与厦大央财华科等同期拿到了AACSB认证,早于哈工大(2015年申请,2021年方通过)等高校;截至2020年终,中国大陆地区通过AACSB认证的仍仅有31所招生单位暨27所大学。该数字与985大学(39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36所)、考研自主划线院校(34所)数量对比便可见一斑,这标志着华理商学院的教学质量完全不输于其在理工科上取得的成就。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全球只有5%的商学院能拿到AACSB认证:“5%”如果具象化,教育部学科评估的A和A+为前5%,2017年第四轮评估结果(最新)工商管理专业共12所;软科的中国一流学科前5%,2020年工商管理专业共15所。至于华理似乎在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专业表现不佳,这是因为1202代码是学术型工商管理专业,与1251代码的MBA专硕不同,培养的是Michael Porter这样的管理思想家,重视论文发表、论文被引,而非培养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事实上,我国在管理思想研究上远不如我国在商业实践上取得的成绩,软科2019世界一流学科管理学排名中,我院IMBA盟校华威大学全球第20,罗格斯大学全球第38,均超过了中国大陆全部高校。目前专业学位评估(集中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即主要为专硕)仅有2018年教育部首轮评估供参考,其中华理MBA获评B+,与央财、哈工大、国科大(原中科院研究生院)等高校MBA同级,与上交、南大、西财、中南财的MPAcc会计专业学位同级,与华理化学、材料两个双一流学科、以及商学院传统强势专业管工学术学位同级。随着中国高校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日益突出,国际认证不再高不可攀;而取得国际认证的早晚,更能说明院校商科教育的积淀。2014年底,华理成为全国第7所通过CAMEA中国高质量MBA认证的商学院,早于浙大、南大、人大等知名学府。2012年,获得AMBA五年期认证,远早于北大汇丰、对外经贸等知名MBA办学院校,并于2017年成为继上交、浙大之后、国内第3所无条件通过AMBA五年期再认证的高校(连续三次无条件五年期再认证方可申请AMBA高级认证,国内暂无符合条件的高校)。从华理商学院放眼到整个华东理工大学,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入选“小985”(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第二个十年,入选双一流,一流学科数量甚至多于大连理工、山大、成电(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流大学建设A类、985高校。第三个十年伊始,双一流中期评审中,两院院士增选两名,位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二(并列);国家杰青增选11位,位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一;国家优青增选20位,位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一;获得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位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一(并列);总体收获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各项任务均超额完成……,希望教育部、上海市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强烈支持华东理工大学早日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虽然第二轮双一流评选华理是否会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尚不可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华理是一所不断进取的学校,未来作为校友的我们,依旧会为母校取得新的荣誉与有荣焉。最后,华理MBA授课位于徐汇市区且开通了校内地铁站、全日制集中班班型符合上海落户打分政策、并不采用完全未知的名次而是固定分数线不限名额的全奖机会……华理MBA项目的优秀之处不一而足。
MBA的考试其实始于择校,考察的是对信息的检索、判断,自我认知与决策。至于笔试和面试,都可以看做一段pre-MBA的历程。
MBA的招生笔试已划归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每年12月末与各专业一同联考。科目是管理类联考与英语二,其中前者包括初等数学、逻辑、管理类写作。这四个部分的题型与考察方向其实都是与管理相关的,要求的正是合格申请者的必备素养,也是在为入学后的MBA学习打好基础、争取时间。相比之下,绝大部分符合MBA画像的申请者所经历过的,应当都比联考笔试难太多了。如果要拿全额奖学金,那就不能有太致命的弱项;如果只是为了录取或拿到部分奖学金,任何一位合格的MBA申请者都应该有信心实现,只不过是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工作是否更具备性价比罢了。
数学:作为初等数学,难点并不在于知识点与题型,更多是在于时间分配。“特值”能解决的题越来越少;对于不熟悉的题,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已投入的沉没成本完成的是几分之几,不知道是再追加两分钟能做出还是十分钟后仍不得已放弃。所以,预先看作文题目是否为自己熟悉的,是一种可取的办法。如果预判作文时间所需较多,数学的部分就应当适当止损、调整做题顺序;如果预判作文话题自己熟悉、思路构建快,数学的部分就可以适当追加投入。但是,如果心态和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看过作文题目之后或焦虑难以脱离,或不断分神至对作文内容的思考、难以集中于其他题型,就或者避免选择该种做法,或者提高自己的状态控制能力。尤其是穿插做题,最适合的顺序只有自己能试出来,保持最佳精神状态的连贯性十分必要。此外,数学的第二种题型充分性判断,选项的规律可以成为争夺分数的巧妙办法。我做模拟题目时还记得留意,但在实际考试出了考场才意识到一个D都没选,而是长时间执着于E是不是多选了一个。这就是考试时精神过度集中的副作用,容易忽略、忘却一些微小的细节。所以如若可能,甚至要在进入考场之前再把“诀窍”性质的东西给自己一个强烈的暗示指令。逻辑:我其实并不建议刻意做逻辑专项学习或是报逻辑课程。各种辅导班、参考书总是把逻辑题归纳成各种复杂的公式……经济学上,是通过假设——甚至是有些宽泛、不够准确的假设——让更简单的模型能够捕捉更广泛的现象;而市面上的逻辑授课方式却是,对于本可、也是本应凭借逻辑做出判断的短文段落,非要建立复杂的模型、总结适应各种题型的规律,这样反而是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逻辑其实就是语文。对于基础好的考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做真题中确定出题标准,如“类似的推理”中什么标准是出题者认为的“类似”等等。对于基础差的考生,需要把历年真题思考透彻;前面遇到没想通的题,没必要强行说服自己认可他人的解释,过段时间再回顾可能就已经恍然大悟——就像语文阅读能力在大量阅读中提升,逻辑思维也是在大量阅读和思考中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购买纸质版还是搜索电子版,历年真题都有各家辅导机构答案不一致的情况,以逻辑和英语完型为最,数学和英语其他题型偶有;此外更有题干摘录不完整、英语关键位置的单词错误拼写等诸多现象……这是由于所有的真题几乎都是各家辅导机构老师从考场上“带出”的,而答案也只是各家老师自己的判断。逻辑实际考试时也要注意时间的分配,如果自己逻辑好于数学,尤其对于推理题只要有足够时间阅读题干、列逻辑图思考就可以得出答案,那么就要在数学上先放弃、多放弃或调整做题顺序。论证有效性分析:该题型看似是我们未接触过的,但其实日常对驳杂的网络信息、各种受“冲动”引导控制的舆论做出独立判断,或是调研、了解一个陌生的行业或理念,其实就是不自觉的论证有效性分析。在备考时,谬误的各种出题类型可以先查阅清楚,即明确出题方向与答案预期,然后直接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考试。如果自察逻辑基础不是很好,论证有效性分析可以晚于逻辑题复习;先提升总体逻辑水平,再从某种意义上的“选项判断题”(逻辑)过渡到“论述判断题”(作文)。实际考试和练习中都要注意:论证有力要比谬误类型重要的多。勿过度纠结一个句子是“以偏概全”还是“不当类比”,强有力地说明其论证之不合理性才是重点。论说文写作:关于审题立意,逻辑强的话可以根据网上的参考解析自评,如果逻辑较差,是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的,可以选择报辅导机构或寻找身边逻辑强的人(而不是文笔强的人)帮助自己审阅作文。关于论据,由于参加管理类联考的共有七个专业,而其中只有MBA考生普遍具备比较丰富的商业知识和经验,所以,将MBA考生的论说文写作与其他专业考生一概而论,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扬短避长的;此外,教育行业的写作老师对管理类案例的理解水平,当然也不如MBA的准学生,更不如MBA的在读生和毕业生。我在准备该题型的过程中模拟了前些年的写作真题,其间运用了大量既往了解的信息,如:跨国并购的七七定律(2014,权衡利弊);人工智能催生数据采集、标注等行业;百度在山西建立数据服务基地(2018,人工智能);字节跳动从C端抖音扩展到B端飞书、巨量引擎;腾讯从流量、内容、创意为王的OICQ,到与亚马逊AWS等技术领先的美企掰手腕的腾讯云;西门子剥离家电、能源等仍旧盈利的业务,从硬件转型工业软件并大获成功;海底捞从餐饮破圈成立咨询子公司,而新业务又是基于既有优势面向餐饮企业(2017,业务创新)……这些案例没有一个是为了准备作文而背下来的。养成发现疑问的习惯、工作中遇到并理解的,才能如臂使指地向各样的话题方向与场景透彻论述。当然,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工作内容不同,未必会接触到相似的信息。对于临考的MBA考生,不妨将自己行业的、最了解的内容尝试用作案例,同时注意考虑阅卷老师的角度,避免过于专业的行话;对于时间尚且充裕的MBA考生,不妨在工作中就多多积累,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扩展知识边界十分重要。ofo还不上押金屡上热搜,商业模式创新占据风口又迅速衰落,先发者无法建立壁垒就会让智猪博弈中的“小猪”搭乘便车(2012,踏实守业);《脱口秀大会》笑果文化平台向竞争友商开放,打破零和博弈中的封闭系统,联合友商增强整个行业的议价能力,扩大了行业利润再分得自己更大的蛋糕(2013,竞争与合作)……哪怕是娱乐范畴也大多蕴含着商业现象。我始终相信,任何形式的输入都会在未来某个时机释放其价值。因为本科时喜欢FOX的一部综艺 Master Chef,我获得了一手unconventional的厨艺技能,并在工作后的周末常常和同事“DIY聚餐”,做一些别人都没见过的新奇菜;又因本科时常常翘课旅游,工作后和同事订制了多次周末、年假自助游。通过J型人格(MBTI)的旅游规划,生活中的令人信赖无意中巩固了年长于我的同事在工作中对我的信赖;每个人都能真正放松和愉悦的工作外的相处,对增强团队内聚力的效果远好于流于形式的、只为花掉团建额度的聚餐。所以,无需过于功利性或让焦虑推动着输入,一些暂时看似无用的事情却终将反哺于人。关于阅读,我既提倡又强烈反对。提倡的是碎片化阅读;是实用性强、案例丰富且能够转化为思维导图式干货、越读越薄的精读;是能从各个渠道补充信息、让思维树开枝散叶枝繁叶茂越读越厚的精读。
反对的是功利性的、从众的阅读;对博士买驴式作品的阅读;为追逐“小众”格调或是被“各国人均阅读量排名”等影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阅读。外文著作译本时常质量不佳。前段时间翻译圈沸沸扬扬的某译作被指机翻事件,译者的朋友将该读者举报到其学校,最终读者不得已公开道歉,译者及其朋友以封禁言论自由和翻译质量不如机翻成功破圈。事实上,机翻尤其是商用机翻的质量确实不错,效率远超人工译员,质量又起码超过普通英专八级的毕业生。很多人习惯嘲笑机翻质量,但机器学习的速度远超人类:人类唯一战胜AlphaGo 的那个寒夜,疲惫的李世石早早睡下,世界在慌乱中恢复矜持,以为不过是一场虚惊;然而在长夜中,AlphaGo又和自己下了100万盘棋。第二天太阳升起,AlphaGo已变成完全不同的存在,可李世石依旧是李世石。然而,随着出版行业收益的日益萎缩,外文书籍汉化并不能像游戏产品、企业软件那样获得高额预算,无法实施专业的本地化项目管理,流程往往只能采用翻译+Proofreading而缺失Editing、术语和一致性控制(尤其对于合著、同一作者有时间跨度的作品)等环节,甚至时常不能启用专业背景完全对口的译者。人文社《哈利波特》等热销的译著翻译问题尚广为诟病,受众狭窄、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经常在各百科上写为“需求层次理论”,听似更加学术实则并不准确——东方和西方的学术概念中“需求”(Demand)和“需要”(Need)都采用了不同的两个词,这是因为 Demand is need subject to budget constraint. ——在预算约束下的需要才是需求。比如在对某种食物需要的量不变的前提下,价格变动仍会导致对该食物需求量的变动。由于不具备多元知识体系(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翻译时就可能出现漏洞。再如,组织行为学里的“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被译作“组织承诺”也是一个容易产生误导的翻译,该承诺和领导对员工画的大饼那种Promise没有任何关系;而是commit/ dedicate/ devote oneself to(致力于、投身于)的commit,表示个体愿意为组织投入、参与组织的程度;而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补充的“机会承诺”,也依旧不是组织对个人升职、加薪、职业发展的承诺,而是和机会成本含义相近的——因为没有更好的跳槽机会进而选择留存原组织。因此,翻译不佳,阅读的自我提升便处处掣肘。词语的翻译尚难做到语言功能对等,句子则更是如此,往往被从一种中国人读不懂的语言翻译成一种中国人读不懂的中文。更何况,一位学术上值得敬仰的学者,未必是一位好的撰稿人,在文笔上甚至往往不如网络小说写手。不同背景的管理思想家,作品的风格也适用于不同的读者:比如同是讨论创新,Clayton Christensen教授的作品有着浓浓的科技氛围,文科生读起来相当困难;金伟灿教授的作品则是比较中庸的商科风格,但文笔也终究不如小说。更何况,国外商业书籍免不了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案例多为我们不熟悉背景的企业:如不讲美团,讲Groupon;不讲RIO,讲黄尾袋鼠……所以,所有的知识付费或是不付费,ROI都非常重要。有一种互联网催生的现代消费行为是:对于一篇文章、一本书或是一场讲座,人们会先选择投入10秒钟、或是半分钟、一分钟……如果不能及时地吸引到消费者,消费者就会及时止损。对于那些投入一小时干货五分钟的内容,如果消费者的单位时间价值高于此,就会选择也应当选择拒绝买账;强迫输入是对自己时间价值的否定。当然,这不是对阅读和翻译的全盘打死,个人经验来看,中信出版的商业内容选材、翻译质量都要普遍较好。HBR(《哈佛商业评论》)等杂志,既具备学术性,曾为管理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的发稿载体,又具备作为一本杂志、相对论文的易读性,更加适合MBA专硕。当然,找到一位喜欢其写作风格的学者、甚至gongzhong号,也不失为好的方法。英语二:完型的难点在于:其一空缺太多可能导致理解错误或疏漏,必须要经过整体感知后对细节重新缜密审查,不能完全信任语感和直觉;其二是一词多义及西方思维,好像每个选项都认识,但填入任何一个都觉得并不符合心理预期。但好在完型每题分数仅0.5分,即便想拿全额奖学金也完全可以有几道的容错。阅读方面我最终错了两道,而且还是涂完卡之后、等待规定的最早交卷时间(考试结束前半小时)、给自己估分时改错的,当时把阅读其他题都很确定地打了对号,唯剩下两道摇摆却突然思维进入误区擦掉了答案改成了相反的方向。英语阅读的推断题就是如此,并不像细节题有读懂就敢于肯定的答案,所以直觉和感觉就极为重要。关于是否要检查,我的意见是如果以前、平时就是习惯检查的人并收效很好,考试时就值得检查;如果平时从不检查,而是在做题中习惯于把每一道确认好再继续,那么检查时切勿改题。考试刚答完题极有可能引起精神状态从旺盛、活跃陡然下降至低谷,此时再做任何判断都并非最佳状态,尤其是综合的逻辑题和英语阅读的推断题一定慎重改动。备考过程,如果知道自己基础比较一般,我建议从略高于自己水平的内容开始备考,而不是直接模拟实际需要的难度。如果一篇阅读每句都有两三个不认识的词,这篇阅读做完基本上就毫无收获。所以,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或从英语四级阅读练起,再逐渐向英二真题、模拟题、六级阅读、专八阅读、BEC中高级的七选五等材料过渡。小作文考试只给泛泛的语境,细节都要考生自己发散:如今年的考题是邮件邀请某国际生参加线上会议,但会议的内容、目的、该国际生的角色意义全由考生自己决定。如果英语基础比较好,练习和考试时要尽可能发散,贴合作文要求的同时写出足够多的实实在在的内容,与依赖模板的考生区别开来;当然,如果基础确实比较差,背诵模板也不失为接近中等分数的良好方法。如果是平日工作大量写英文邮件的,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考试阅卷老师和实际职场人的思维、以及考试和工作中邮件的表达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最后,无论哪种题型,常有人问词汇是否要背。如果是擅长背单词的人,并认为过往经历中背单词的收效很好,自然可以选择这条路径;但绝大部分人不擅长生背单词,更好的方法是在用中查:比如写一封邮件、作文或论文时,想表达某个词或某个句子,却不知道英语国家人士如何使用,此时再认真地检索,记忆是最深刻的。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模拟考试:模拟考试是绝对有必要的,如果选择线上考试,尽可能提前打印答题卡版式,将主观题书写下来提交;如果评卷不接收扫描的手写版,可以选择在电脑端作答,但给自己规定的时间要相应减少半小时左右,不然会对答题速度有错误的判断。考前仍然务必练习几次笔答。我正是在考前最后几天练习时才发现论说文最多只能写800字——不是多写扣分,而是答题卡只能容纳800字。又如,电脑端作答可以有大量的无痕修改:写错字只需退格,把一段的论据换到另一段无需任何成本,对于一些生僻字也没有笔答一时间想不起的问题……这都会与实际考试有所出入,所以务必要练习笔答。但是,这并不是说作文要一味选择笔答或线下模拟。对于汉语论说文和英语作文,依旧需要用大量时间在电脑端精修几篇自认为无法再提高的高分文。限时作文是状态,而精修作文是上限。客观题的部分,一定要选择不偏难怪的模考(事实上各机构模考难度都会略高于真题)。比如数学性过强的逻辑题、三维逻辑推理题(如赛车名、赛车手、到达终点的名次全部需要对应)等都属于偏难怪。估分:往往在管综考试刚刚结束,网络上就会出现部分题的参考答案,只需在小程序搜索“估分”就可找到大量各家机构的版本。但各机构的第一版往往还要再行改动,最终版各机构也存在差异。对于MBA的考生,因为综合考完下午只有英语,不像其他学生可能会影响第二天的专业课,所以大可早早开始估分。此外,早估分的记忆比较准确,也要比之后估分时很多不确定、最终估出总分在几十分的区间里波动、焦虑一两个月来的要好。关于上海“小旱区”的主观题压分,我在模考时就曾焦虑于该问题——发现自己距离全额奖学金差的分数正是主观题辅导机构的评分和自评所差的分数。然而,网上只能给出各地区的大概平均分,但平均分对个体而言几乎完全没有参考价值——我读高中时,高考各科省平均分从来都不及格。从我自己的最终数据来看,各辅导机构的评分把握还是很准确的,上海的压分也确实较狠。
申请华理MBA时正值我谋求新的职业机会不顺,在书写华理的申请材料时,我如醍醐灌顶,重新认知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过往经历、行业逻辑、职位逻辑。申请材料绝不只是帮助面试老师认识考生的过程,它更是考生提升自我认知的重要契机;不能只是流于应付,而应诉诸更多的思考和深层次的剖析。
如我开篇所说,读MBA一定要考虑清楚是否到了必要的时机。但事实上,总有太多职场年轻人明明已经可以选择读MBA,却还持有企业中高管才有必要的陈旧思想。复旦2020级IMBA工作年限五年及以内的已占据六成之多;北大光华开设X计划、哈佛商学院(HBS)的2+2项目,申请均针对本科在校生,毕业 2-3年后保送就读MBA,不再对他们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做出考察。上文提到的Master Chef,第十季全美季军 Nick DiGiovanni 就是录取了 HBS 2+2项目,作为2019年本科毕业的学弟,2021年就拿到了福布斯的“30 Under 30”(当然,众所周知,30岁以下的30位精英并不止30个人)。年轻人的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可以说,现在既是35岁者适合读MBA的时机,也同样是25岁者适合读MBA的时机。
从1840年计,平均每十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2至3岁。人类的生命周期越来越长,产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无论考入哪所学校,无论拿到的是怎样的奖学金,无论毕业后拿到了怎样的offer和薪资,始终不过是当前暂落的一笔。
几个月前刷到孟晚舟某年在某中学关于新生代不同于前辈的“自我”特质的演讲视频,有一段内容也共鸣到自己。中学时做语文阅读,提炼的中心思想总是有意在和参考书保持一致;但到了大学分析一部作品,我却开始选择相信自己更独特、更深刻、有时甚至很难说出道理的共情。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年代,输入的机会往往并不缺少,无论备考还是未来的学习,无论是对我写下的这一篇文字还是对互联网驳杂的思想,不迷信title,不迷信表面的成就,保持思辨、敢于质疑要比追捧空杯心态重要的多。或许一段时间后我也会承认,这篇内容里有几段讲的并不正确,但以我当时的认知能力只能认识到那一步。希望我们都能在报考之前,考虑好自己想要获得的一切;并在考入之后,收获到如预期般的全部。
●【行为科学 - 激励与个体决策】
●【行为科学 - 认知陷阱】
●【行为科学 - 自我防御】
●【行为科学 - 能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