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然后持续地写作就是最好的实践

发布于 2021-09-05 10:52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自控和自律与环境的关系远比与个人的关系大得多,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而组织写作和记笔记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卡片笔记写作法》


这期要推荐的一本书和之前的风格不太一样,它比较“工具书”,也有点“成功学”。甚至粗看起来适合的人群很小众。




其实这本书的名字还蛮劝退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就如果你对这本书的内容一无所知,也没有看过它的宣传文案什么的,就直接在书店偶遇到这本书,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跳过吧。


主要是为了配张图,证明在书店这本书的确是容易被忽略(请不要注意某人挺肚子的奇葩站姿...



一个比较关键的点在于,我们可能大多数时候意识不到这种记笔记这种输出向需求的重要性。



但记忆事情,更有效率、更好地记忆,然后高效地完成一些事情,在任何阶段都非常有必要。



这本书回应的正是上述需求。它给出的一个方法。


简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持续不断地梳理笔记,把笔记内化为自己记忆的一部分,甚至是大脑伸展到外部的一个器官



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就是自证了写作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我在写的这一刻,只是为了写,不需要去在乎别人的看法,不要在乎能不能红,会不会有钱。

阅读然后持续写作是我的玩具,尚在其中,能够自high,仍然确信沉迷、留恋就好。

累了,配个图真累MD,牺牲色相式配图


如果有一天喜欢的不再能让你快乐,那也是该头也不回地走掉的阶段了,希望不会有那个彻底幻灭的阶段吧。


主要内容


这本书其实就是在搭建一个工作方法。一种自上而下的总结笔记的方式,通过不断细微的阅读、摄入、小的想法而逐渐扩展为大的想法,而非定下一个大的topic然后茫然无措无法推进。



卡片笔记法把笔记分成四类: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


这类笔记主要是用来收集脑海里一闪而过的想法与灵感,阅读过程中的知识点等等,有点像备忘录。


事后,通常建议以2天为周期,及时对闪念笔记进行回顾、整理与思考,并将其转化为后续创作素材的永久笔记。卢曼卡片笔记法认为不能及时进入思考与整理阶段的闪念笔记,已经无关紧要了,不需要再占用内存了。






文献笔记



文献笔记的记录方法,也与传统笔记有所不同。它不是简单地对引文进行摘录,而是在真正理解含义后,能用简洁的语言,精准转述原文


当然,若是还能有自己的进一步延伸思考,那就更好了。最后,将笔记和参考书目的细节一起保存在文献笔记这一坨系统中,便于后续检索与调用。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



不同于闪念笔记的收集备忘性质,卡片盒里的每一张永久笔记都要经过深度思考与精心设计,不是机械地去从外界信息知识中摘录一些片段就可以。


在创作永久笔记时,你需要去思考:


  • 新信息与已有信息间,是否相互矛盾、相互一致、或者可以相互印证、补充?
  • 是否能把已有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想法?
  • 这些想法又会引发什么问题?



我们可以为每一个思考准确地写下一条笔记,使用完整的句子,标注来源,提供参考资料,并尽量做到精确、清晰和简短


并为每条笔记分配一个固定且唯一的编号。比如说,第一条笔记的编号为数字1,那么当你新创作的笔记与第一条笔记无关时,就编号为2;若是和笔记1有关,则编号为1/1或1A。





项目笔记 Project Notes



顾名思义,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的笔记。


与项目有关的笔记可以是:手稿中的评论,与项目有关的文献收集,大纲,草稿片段,备忘录,待办事项等等。



作者认为通过这四种笔记,你可以沉淀出一个永久的想法库,能够让这些笔记发挥自身的优势。


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永久的想法库,你将无法发展任何长期而重大的想法。



书里面提到了群聚效应。想让自己的笔记达成群聚效应。这其实蛮像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


1、不断地(阅读),一个升级修炼的过程

2、不断地打怪,获取装备,收集碎片(也就是闪念笔记)

3、将碎片存起来,记录简单分类,甚至不分类,下次需要可以再回头看(文献笔记)

4、将碎片裁剪缝合打磨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永久笔记)

5、在4中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制作装备武器,自用或者出售(输出)



适合人群


知识工作者


对精神世界有需求的人


同时强烈地推荐想要知道怎么更高效地记笔记,整理好自己精神世界的人


而且我觉得对于在读书的学生也很适合。不过并不太想推荐给中学生。我觉得可以做一个了解,当你读了大学以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的时候,可以去应用。


送你八月杨浦的日落


但是在中学的时候,尤其小地方,可能很多老师他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身边的同学也会有一套认知,家里面也是,就是整个社会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网,哪怕是在学习这个层面,可能你采用了一种曲高和寡的记笔记、学习的方式,代价是比较大的。当然如果你是年级第一,你可以绝杀任何人,那你获得自由度会更大一些,你可以尝试这种方法。



优缺点



这本书更偏原理>实操


读了之后,你会了解很多认知心理学的知识,也知道了自己之前很多学习是无效输入,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具体的路径和方法,在实操上面还是有很多困惑。




阅读渠道

这本书因为是新书,在加上品类的原因,偏贵一些


01

线上渠道


得到-50元


02


线下渠道


旧书


孔网40-45元左右


新书

人民邮电出版社

首版时间:2021年7月

某东、某当、某淘等平台纸质书价格52元左右





作家


Niklas Luhmann-尼克拉斯·卢曼




卢曼


这一部分我们先来聊聊这个很牛掰的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发明者——卢曼(1927年12月8日-1998年11月6日),德国社会学家,被称为“当代黑格尔”,提出社会系统论。



完全是因为这本书才知道的他,但他这个人的经历还蛮传奇的,是我会喜欢的那种类型,就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在成年后为自己再造了一个新的生命的那种人。


他是普通酿酒师的儿子,毕业后做公务员,37岁才投身学术界,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在德国很难获得的博士学位。生前发表了58本书,而且很多作品在业内评价也很高。


人到中年,记忆开始走下坡路时,走入了科研工作这种需要高强度脑力劳动的工作,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记笔记的方法。



而这种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前面他提到的卡片笔记法。

卢曼去世后留下的卡片盒成了重要遗产



他的主要理论是社会系统论。比较容易理解的是《作为激情的爱情》,利用社会系统论去研究现代社会治理是如何影响爱情这件事情的存在的,目前这本书的中译本2019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我摘录一些,虽然有点跑题,但是可以借此感受一下卢曼的社会系统论。







简单来说,卢曼认为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爱情都是很难实现的。伴侣双方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方法论,进入爱情,天然地有着偶然性与脆弱性的障碍,但是现代社会通过把爱情从一个遥远的符号,变成一种交流媒介,像一种货币,使得原本有各自世界观的人相遇了,他们相遇的方式是直接和爱情这种交流媒介去沟通。


人们之所以一见钟情,是因为早就学会了一见钟情。不难设想,青年男女在进入恋爱过程之前,就通过社会环境尤其是小说影视熟悉了过程、套路和结局,在脑中将同一脚本演练了千百遍。


把爱情变成货币,使得爱情本身变成了一个概率更高但浓度更低的事件。













爱情从传统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自由到现代社会的自由并不是爱情本身的选择,而是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爱情编码的变化。自由的爱情是用来对冲系统复杂性,也就是说在高风险、高度不确定的社会系统当中,最好的稳定机制就是风险和不确定性本身”,只有爱情自由互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那除了卢曼以外,其他的一些脑力劳动者,也都不约而同地去讨论过做笔记以及“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他的方法就是,通过类似与长跑这种缓慢推进的形式坚持写作,修改,与自我的惰性抗衡。





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中,很多作家都提到过早起写作是他们的习惯,散步是获取灵感的时刻,这有点像前面提到的早起写作更像是永久笔记的输出阶段而, 散步时获取闪念笔记的过程。






杨绛这样回忆钱钟书做笔记的方式: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杨绛






对比李敖和钱钟书那种厚积薄发,苦行僧一般,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成效的方法,卢曼卡片法是可以任何时候都可开始并且简单易操作的。

它把很多经典方法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融合在里面,以一种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



蔡格尼克效应现象



蔡格尼克效应现象:未完成的任务往往会占据我们的短期记忆,
直到它们被完成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工作时预留再多的时间都不会有剩余,就像空气会充满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一样。这一定律适用于那些需要较长时间去完成的任务,而不适用于那些可以一次性完成的任务。

这也是由于前面提到的蔡格尼克效应的存在,即如果任务没有被完成,就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大脑里。对于可以一次性解决的任务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任务的终点,就会加速完成它,就像跑马拉松一样。



所以,解决这种任务最重要的一步是开始,仪式感能起到作用,也是这个原因。



存储强度与提取强度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和提取。认知科学将人的记忆强度分成两类: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绝大多数人的学习仍然是以提高存储强度为目的,即使它无法被提高。这种学习方法主要是记住孤立的事实,而不强调建立联系。也就是所谓的死记硬背——试图通过重复来强化和巩固大脑中的信息。


“学习时,我们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又一层地解构书中的原理;而运用时,则需要像在故宫修漆器类文物一样,分多次、分层地复原书中的原理。”



邓宁-克鲁格效应



优秀的学生看问题不满足于浅尝辄止,他们常越过自己学科的藩篱去窥探外界。一旦这么做了,即使是在得不到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应对纷至沓来的想法,也不会再回头和别人一样行事。

这就意味着他们需要一个系统来跟进不断增加的信息库,使人能够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聚合起来,然后产生新的想法。

TM找不到图了,牺牲色相式配图,就这样吧(拍照也是种记忆工具)


而成绩差的学生却不存在这些麻烦。他们只在本学科领域内打转,只读规定书目(甚至更少),他们不需要严谨的外部系统,只要照搬“如何XXX”的惯用公式就可以完成工作。

事实上,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不会有太多的自我怀疑。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




03

BGM系列


片头曲



插曲




片尾曲



END
间歇自洽

| 喜马拉雅|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荔枝FM

仍未知的滋味

先可对抗乏味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