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芬散文《下乡轶事》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20:50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下 乡 轶 事


作者:张淑芬(四川)



中秋节是孩子们企盼的节日,我们那时是下乡知青,其实都还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嘴馋得很。中秋节每家都要做又糯又香的糍粑,过程是把糯米蒸成软软的饭,然后在盆里捣烂,揪成小饼,裹上放了白糖的黄豆面吃。那粘性的糯米饭加上酥脆的黄豆面,咬在嘴里软糯粘牙,还有弹性,吃下一砣,口齿留香,回味无穷。

那时我们下乡才一个多月,中秋节不可能回家。生产队给每个社员分一斤糯米做糍粑,我们知青下乡第一年属国家供应粮食,不在生产队分粮名册之列,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中秋节吃不成糍粑了。

中午收工时,我们眼巴巴地看着社员们兴高采烈地去仓库领糯米。三人怏怏地往知青住地走去,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呼叫。我们回头一看,大队书记的女儿手里拿着一个袋子追了上来,说道:“这是生产队破例特批给你们的两斤糯米,让你们做糍粑吃。”

突然的惊喜让我们兴奋不已,连声道谢。等她一离开,我迫不及待地提议:“干嘛要等到中秋节才吃糍粑呀?我们今天中午就做,提前过节!”

“要得!”春春和素芳举双手赞成。一路上,我们热烈讨论做糍粑的过程。

“以前在家时,我晓得把糯米蒸软、捣烂就可以了。”我自以为是地说。

“没有白糖和黄豆面没有关系,白白糯糯的糍粑一样好吃。”素芳附和着说。

回到住地,我们放下手中的农具,一人抱柴,一人烧水,一人洗盆、洗米、蒸米……

不知不觉之间,大火蒸了一个多小时,但没有闻到久违的糯米饭的香味。

“打开盖子看看。”烧火的素芳对我说。

“怎么还是生米呀?”我一只手举着盖子,眼睛瞪着冒着热气的甑子。

素芳放下吹火筒,走过来:“我来看看。”说着就拿起筷子挑出几粒饭,用手捏了捏,故作老练地说:“我看是水份不够,火候不到。”

接着她舀起一瓢水,浇到甑子里的米粒上,又往锅里加了几瓢水,春春赶紧拿起吹火筒对着灶火,鼓起嘴使劲地吹。

锅里的水烧干了,反复几次加水,甑子里的糯米依然发硬。眼看下午出工的时间快到了。忙了大半天,我们三个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

“算了,这糯米将就着吃吧。”素芳说。

听到她这么一说,我迅速地把甄子里的糯米饭倒进盆里。三人各自拿过饭勺、锅铲、汤勺使劲地捣那刚蒸出来的米饭,手都捣酸了,怎么也捣不烂。这时远处传来下午出工的哨子声,又累又饿的我们,只好一人抓起一坨那干硬的带点粘糯的饭团,边走边嚼出工了。

过后向村里的大婶打听才得知。糯米要浸泡一天后,才能蒸出白白糯糯的糍粑米饭。不过,尽管做“中秋糍粑”失败,但那件趣事至今让我们记忆犹新。

“A


当然,还有一次做“麦芽糖”的经过,也让我们脑海里挥之不去。

下乡几个月了,三餐都是黄瓜就米饭。偶尔,村里的大娘给我们送些自家腌制的盐菜和大头咸菜。我们没有其它食品补充能量,肚子里缺油水,嘴也特别馋,尤其想吃糖!

可是城镇户口每月才只有二两糖票。我们知青属于农村户口,没有糖票的。

我们生产队主要种包谷,那时正是收干包谷的季节。每当工间休息,我们三个就到地头去寻找那些收了包谷留在地里的包谷杆,折断嚼嚼含一点甜味的包谷杆解馋。

有一天,春春神神秘秘地跑来对我和素芳说:“今天休息的时候,我听到几位大叔在说,他们会做麻糖,而且用包谷做。”

“真的啊?”我惊喜地的问道。

“他们说这些年过年时,他们用包谷发芽代替麦芽做糖。”春春补充道。

“他们说了怎么做吗?”我急切地问。

“说了,可是我没有记清,过程好像不是很复杂。”春春眨巴着眼睛说。

“我们不是分了三十斤干包谷吗?我们的粮食够吃,就拿点来做糖。”我兴奋地说。

“队里有的人家粮食不够吃,怕是影响不好吧。”素芳犹豫地说。

“悄悄地干活,声张地不要。”我对她俩挤挤眼。

想起小贩用小榔头敲打出一小块块酥脆的麻糖,素芳和春春积极性就来了。


第二天干活时,我们故意靠近那几位大叔,有意无意的把话题转到手工做糖的方面,然后假装对他们做麻糖的手艺感兴趣,让他们讲做糖的经历。

他们一听得意得很,便七嘴八舌地给我们描述怎么做糖。

晚上,我们把所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先把包谷泡胀直至发出一寸左右的芽,把发了芽的包谷磨成浆,大火煮玉米浆,煮熟后过滤、去渣,慢火熬去渣后的玉米浆直到成糖,然后再冷却、切块。

哈哈,这么简单!十斤玉米可能会做一大堆糖喔!此刻的我们好像已经看到甜甜的糖块堆在了桌子上,脸都笑烂了。

说干就干!我们从麻袋里倒出十斤干包谷,泡在大桶里。那几天,一有空我们就看看包谷发芽没有。

几天过去了,水里的包谷泡胀得鼓鼓的,就是不见芽出来,急死人。我们从侧面向村民打听豆类、谷物发芽的原理,得知玉米、小麦包括其他豆类、谷物必须泡胀后,捞出来保持水份才会发芽。

天啊,幸好问得及时,不然这些包谷泡烂都发不了芽。我们把桶里的水倒掉,把泡胀的包谷摊在桶里和盆里。耐着性子期待着包谷芽长出来。

两天后的早晨,素芳跑到我们的床前喊道:“快起来,包谷出芽啦!”

春春和我一翻身从床上跃起,光着脚就冲进灶房。看着那些星星点点的小芽芽,三人激动地手拉手跳起舞来。

当大部分玉米芽有一公分左右时,我们决定晚上收工后就做糖。

夕阳西下,终于收工了。我们三个女娃子进屋放下农具,赶紧烧火热剩饭。我们三口两口吃完后,素芳端起一盆水去冲洗大石磨,我和春春把灶房里那一大桶长出了些许绿芽的包谷抬到石磨旁,三人就开始费劲巴力地推玉米浆。

这不,磨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把一大桶玉米磨完。


浆水装了满满一大铁锅,我们顾不上手臂的酸痛,又分头洗磨、洗锅、滤渣、烧火熬浆,忙个不亦乐乎。

快半夜了,柴火烧了一大堆,眼看那直径80多公分大铁锅里的浆水熬得只剩下糊糊,还没有成糖的迹象。

“再熬就要烧成锅巴了。灭火吧,吃糖是指望不上了。”我垂头丧气地说。

素芳拿过来一个碗,把锅里的糊糊舀出来,我和春春也各自舀起一勺,顾不得烫就送进嘴里。

“这哪是糖啊?就比平时吃的玉米糊糊细滑些,甜味稍浓些而已!”春春失望地叫起来。

“这不就是包谷糊糊吗?”素芳泄气地放下勺子。

“别浪费哦,这糊糊可是我们用了十斤包谷,辛苦了一个晚上做出来的呢,代价可不小哦。”我打趣地说。

“哈哈哈……”一时间我们捂着肚子笑弯了腰,笑着、笑着没忍住,我们的眼泪“啪嗒、啪嗒”落在各人的碗里。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以便删除)




作者简介

张淑芬,五通桥人,网名幻墨如烟,曾就职于绵阳市科学城一中,任高中英语教学。以前在教学时曾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过几篇有关教学论文。虽然现已退休赋闲在家,写写随笔,但也少有投稿。有了自由的时间,钟情于各地的自然风光,平时参加一些老年书画,合唱等娱乐活动。

《江南白鹤林文苑》


主 编李小林
副主编 王中其 吴明富
编 委 袁伦权 尹羽阳 游秋娣 何洪 党元旭
顾 问 李镇西龚静染 宋石男 烟染眉
郑自谦
杜鸣 郭明兴 宋万灵



投 稿 指 南

1.

投稿体裁:现代诗、古体诗、散文诗、散文、纪实散文、歌词、小说、小品剧本、电视剧本、杂文、随笔、名作欣赏、书法、绘画、摄影等。


2.
投稿要求:内容健康,符合时代特点的原创首发作品(即没有在任何网络媒体、公众平台、纸质媒体发表过的作品);作品严禁抄袭、侵权,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所有稿件字数不超过2000字(除小说、纪实散文、小品和电视剧本外)。

3.
投稿方式:添加一夫(吴明富):wxid_7rpfdukaoj4722,直接在上发送。或投稿QQ邮箱:371842558@qq.com,或邮箱491760474@qq.com。投稿时请将作者个人150字以内简介、生活照一张同时发送。凡投稿本平台的作者,其作品一经本平台刊发,则视为授权本平台以后可以纸质再出版。


4.
关于稿费:发表于平台的作品,赞赏金60%支付作者;不足10元(含)的赞赏不支付作者稿费;赞赏分配以作品发布后10天为期限,超过10天后的赞赏全部留作平台运作费用。



分享优雅作品

感悟文字魅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