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高||约旦王国佩特拉(散文)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21:04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点击标题下「蓝色名」可快速

中国文学微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微刊之一

刊名题写:主编魏民

作者简介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作品发于《作家》微刊。

旅拍约旦,世界文化遗产,佩特拉古城,凿出来的一座城

刘学高

          

约旦王国佩特拉(散文)


约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公元七世纪初,属阿拉伯帝国版图。

约旦,是个王国,全称为: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国王是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国王,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

约旦,虽靠近战争的最前沿,但境内整体来说还是安全的,治安很不错,民风朴素,包容且好客,恐怖袭击有,但都是概率极少的事件。对于我这个流浪行者来说,这个中东阿拉伯国家极富诱惑,猎奇感催动着双脚。

在神秘而纷争不断的中东,约旦就像沙漠中的绿洲,天空像被水洗般的干净明亮。

住过鄂伦春的“撮罗子”,住过鄂温克的“斜仁柱”,住过赫哲族的“撮罗昂库”;也宿过蒙古族的“蒙古包”,“还有藏民的毡房”。初涉藏区时,险些误入了“白帐篷”,幸有第五上原大哥及时在远处召唤。有了这些猎奇般的经历,故对神秘的贝都因人帐篷有一种很强的探究冲动。

贝都因人的帐篷在瓦迪拉姆沙漠深处,零零星星地孤立着。帐篷用骆驼毛或山羊毛制成,叫做“贝特沙阿赫”即“绒毛之屋”。搭建、拆卸、搬运非常方便。和蒙古包转场时的运作模式雷同。他们靠鸽子传递信息。只是他们的鸽子,看上去个头比较大,和小时候张网扑获得“大老野”(一种野鸽子)差不多。

按着德国独行侠罗克大哥的手绘线路图,循着他走过的足迹,一路浏览、跋涉,当黑色的帐篷和聚集的驼群出现时,罗克说的“家”,到了。递上洛克的字条,从身穿着传统长袍的贝都因人手中接过香气馥郁的阿拉伯咖啡时,那是毕生难忘的记忆。

瓦迪拉姆沙漠浩瀚无垠,宁静沉寂。那些风化的巨大岩石,如同城堡,为平缓的线条增加了五线谱般跳跃的变化。



传统的贝都因人被称为“驼民”,他们对骆驼有着特殊的感情,一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靠饲养单峰驼、羊为生,他们按季节和固定的路线进行有规律的游牧,千百年来,亘古不变。

佩特拉是一座在赤褐色砂岩上雕刻出来的玫瑰红色的石头城。在这里,看不到平地建起的房子,只有凿山而建的庙宇、墓穴和住宅。

佩特拉古城被称为“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作为约旦文明的见证者,佩特拉曾经是纳巴泰人的都城,隐藏在一条连接死海和阿卡巴海峡的狭窄的峡谷中。

佩特拉,是约旦南部一座神秘的、迷宫般的古城遗址。“佩特拉”在希伯来语中是“岩石”的意思,古城几乎全是在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岩石上雕凿而成,岩石多是红色,杂有淡蓝、橘红、黄色、紫色和绿色。

当阳光和晚霞照射佩特拉时,整座城市就会变成玫瑰红色。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伯根在他的诗里赞美它:“令我震惊的唯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所以,佩特拉就有了“玫瑰红古城”的名称。

进入佩特拉并非易事,悠长的西克峡谷回环曲折,两侧千仞峭壁,抬头仅见一线青天。当走进佩特拉古城狭长的蛇道时,顿感丝丝凉意,燥热的躯体即刻紧了起来。当地人说,这是从峡谷的墓穴里吹出的阴风。

沿着狭窄的西克峡谷蜿蜒前行,转过峡谷,豁然开朗,直到依山而凿的、半嵌式、精美的卡慈尼神殿在眼前陡然出现,这是令人屏住呼吸的体验。它是佩特拉的象征。整座建筑完全凿刻于岩石之中,门檐相同,殿宇重叠。横梁和门檐雕有精雕细琢的图案。底层六根直径两米、高约十米的大圆岩柱气势雄伟,那是罗马时期的遗存。上层三组高大的亭柱雕刻的高贵优雅,九尊罗马式神像浮雕栩栩如生,极富神韵。天使、圣母,带有翅膀的石像立于龛内,虽历经岁月摧残显得有些暗淡,但依稀可辨昔日的风采。

穿过卡尼兹神殿前的山谷地段,是歌剧院(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的开阔地带,是环山四周,随山就势而构筑的寺院、宫殿、浴室、住宅、大神殿、戴尔修道院、皇室陵墓。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

陡峭的岩壁上如蜂巢般开凿出的建筑群,令人叹为观止。而粉红色岩石构成的暗影和变异的景象也几乎与遗址本身一样壮观。

纳巴泰人把他们的技能概括地雕凿在约旦山脉的大石头上,后世因其精湛的水利工程、管理复杂的大坝、运河和水库的技术而记住了他们,这些技能曾帮助他们在这片干旱的沙漠地区不断壮大、繁荣发展。

被罗马人打败后,纳巴文明逐渐消失,“纳巴泰人”的文字进化成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只留下了这座神话般的“石头之城”——佩特拉。

就像两汉佚名的《匈奴歌》中所述,“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人被打败后,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直至彻底汉化,只留下了“匈奴”这个符号一样。

(责编:晨曦)


链接:
刘学高|?x-oss-process=image/format,webp" style="max-width:100%">
刘学高||新锐专栏:张壁古堡绵山行(散文)
刘学高||那年初见长安城(散文)
胡根庆||车祸,发生在雨中(散文)
邓玉阳|| 新锐专栏:岭南红土地上的油茶果香(散文)
陈晓||街边棋摊(散文)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

qhz1960@126.com

注明:投作家

2、诗歌、小小说:3-10首(篇);

散文、随笔、杂文、文学评论:1000~5000字;

短篇小说、报告文学:3000-8000字;

中、长篇小说:可连载。

3、欢迎针对本平台作者作品的评论与读书心得!

4、投稿请附200字简介,1-3幅生活照,并加编辑:nj363688,以便联系。如有合适配图,更佳。

5、投稿须注重文学艺术,不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纯文学作品。一旦投稿,则视为授权本平台。

6、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7、凡投稿,必须是没有在其他公众平台编发过的原创首发作品。请一稿一投,勿一稿多投。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