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发布于 2021-11-07 23:56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

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

材料二: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

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

(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

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

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

D.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卷一在内涵上了扩展了皎然的“三偷”之说,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

B.文本的“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但它能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和支撑。

C.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摹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都反映了这种时尚。

D.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应因“摹仿”而加以藐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B.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

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

D.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学习《鸿门宴》时,授课老师不仅带领学生阅读《项羽本纪》,还引导学生阅读《高祖本纪》,请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授课老师这样做的用意。(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腔

贾平凹

①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唯秦腔则如秦人一样,死不离窝。

②但是,几百年来,秦腔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这使多少人大惑而不得其解。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群是多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③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秦腔,就源于西府。这里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

④秦腔是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⑤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⑥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

⑦终于台上锣鼓停了,大幕拉开,角色出场。但不管男的女的,出来偏不面对观众,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后移,水上漂一样,台下就叫:瞧那腰身,那肩头,一身的戏哟!是男的就摇那帽翎,一会双摇,一会单摇,一边上下飞闪,一边纹丝不动,台下便叫:绝了,绝了!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哗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

⑧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节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第一段揭示出秦腔的缺点——“死不离窝”,隐含了作者对它的发展的担忧。

B.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观察八百里秦川大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

C.通过对比,作者表达了对大吼大叫的秦腔的赞美和对那些空虚的都市人和讴歌爱情的诗人的鄙视。

D.从秦腔的排演到上演,村民们都热情高涨,秦腔使他们的精神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慰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以“秦腔”为线索展开,笔墨却多在秦腔之外的秦地秦人,很少写秦腔艺术本身,写作角度独特。

B.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而秦腔又展现了秦川的厚重悠长,两者巧妙地融合为一,相互关联。

C.文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秦人唱秦腔“快板”时的高兴、狂喜之情比作“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生动形象。

D.结尾呼应标题,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流露出作者对秦人生存状态的理解和对秦腔文化的欣赏。

8.从排戏、盼戏到演戏,文章多次通过场景描写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为什么秦腔“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秦王闻括已为赵将,乃阴使武安君为上将军,而王龁为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资治通鉴•周纪五》)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 拔:攻克

B.母置之,吾已决矣!置:放下不管

C.悉更约束 更:改变

D.赵括乘胜追造秦壁 造:攻破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B.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C.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D.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因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国的蔺相如、赵奢以及赵括的母亲都向赵王提出过赵括不适合担任赵国的将军的意见,但赵王固执己见,坚持任用赵括为将军。

B.赵括被任命为将军后,把赵王赏赐给他的金帛运回家中收藏,并忙于购置田宅,与他父亲当年接受任命后一心奉公、不问家事的表现截然不同。

C.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当了将军,便对秦军的主帅作了调整,以应对变化了的形势,并将这一调整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命令军中任何人不得泄露。

D.武安君认为赵国的士卒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这些人会成为后患,所以,秦军只将赵国降兵中少数年纪小的人放回赵国,其余的全部活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4分)

(2)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4分)

14.本文所反映赵国大败损失数十万大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指诗人郑谷在扬子江北岸淮上(瓜洲渡)留别友人,点明事件。

B.一二句诗人既用淡墨点染景色,又用重笔抒写愁绪,但景与情并无冲突。

C.一二句一处“扬”、两处“杨”同音重复,使得声情宛转,情意低回。

D.末句“君”“我”对举,“向”字重迭,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16.明代谢榛改此诗为:“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你认为改得好吗?试简述意见。(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从侧面烘托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2)李白《夜宿山寺》中“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山寺高耸云霄,他的《蜀道难》中“ , ”两句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3)“酒”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其他运用“酒”的意象的古诗词名句还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___的红岩文化。

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___。小说一出,___,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___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有读者说道:“我不只一次地在大街上、公园里、电车上听到朋友们在谈论着《红岩》,他们时而谈到威武不屈的许云峰,时而谈到坚韧倔强的江姐,时而谈到勇敢沉着的成岗,也时而谈到为了党的事业而长期装疯的华子良……”“红岩热”还带来了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热潮,长期以来,红岩故事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红岩精神在今天依然是人们精神力量的源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久负盛名 赞不绝口 千金难买 不约而同

B.赫赫有名 赞不绝口 洛阳纸贵 殊途同归

C.久负盛名 好评如潮 洛阳纸贵 不约而同

D.赫赫有名 好评如潮 千金难买 殊途同归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B.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C.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导致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得以彰显。

D.围绕小说《红岩》而展开的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现象”,彰显了广大中华儿女对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白石学手艺不仅勤动手,__①__。他发现师父雕的花翻来覆去就那几个固定的样式,什么“麒麟送子”“状元及第”,没什么新意,于是就搞了些创新,( )。起初只是试探,没想到雕出来的新品颇受大家欢迎。

这种经历让他对国画有了强烈的兴趣,但没有人教他画,而他能看到的国画画册也是比较初级的,所以一直无法真正入门学画。

直到20岁的一天,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里干活时,发现了一套《芥子园画谱》。《芥子园画谱》是一套非常经典的国画教科书。一个想学画的人看到一套画谱,就如同一个想学武的人看到了一套武功秘籍。__②__,在当时又很稀少珍贵,他只能向书主借来,用薄竹纸覆在书页上,描红一般照着原画一笔一笔勾描。他就这样勾画了足有半年,画了16册,才悉数描完。

接下来的5年,齐白石靠这套勾描出来的《芥子园画谱》做木雕,闲时也反反复复临摹,勤学苦练,他画画的底子就这么打了下来。后来齐白石的画在当地出了名,__③__。接受了专业指导后,齐白石画技更上一层楼,终成一代国画大家。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把国画里的一些如虫草、花鸟等的元素,迁移到木雕里。

B.把国画里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迁移到木雕里。

C.国画里的一些元素,如虫草、花鸟等,被迁移到木雕里。

D.国画里的一些如虫草、花鸟等的元素,被迁移到木雕里。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7月30日晚,2020东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决赛中,马龙以4:2战胜樊振东夺得冠军,樊振东获得亚军。

2021年9月21日,第十四届全运会乒乓球男团决赛中,樊振东以3:2战胜马龙,帮助广东队夺得男团冠军。

班上同学就马龙、樊振东谁实力上更胜一筹的问题展开议论。你觉得根据他们这两次交手的成绩能够就这个问题作出判断吗?请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A项,对象颠倒。不是借助《愚公移山》阐释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而是借助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来阐释《愚公移山》语言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C项,“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D项,“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理解偏差,原文说“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并非贺裳认为,且“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相关”不能说成“就是”。

2.(3分)C.原文“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的时尚”,标明了时间范围

3.(3分A.A项,“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强调不论今人、古人,还是清词、丽句,有长处就要学习借鉴,与材料二观点一致。

4.(4分)参考答案:①材料二开端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提出观点:文学创作始于摹仿,“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②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以钟峡、皎然等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事例为论据,揭示“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挖掘“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的内涵。③最后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即“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全文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论证充分。(每答对1点得1分,全对给4分。意思相符即可。)

5.(6分)参考答案:①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1分)通过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1分)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文本意蕴。(1分)②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1分)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1分)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1分)③采用互文性文本解读,(1分)审视文本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1分)“互文性文本解读”不重复给分。意思对即可。(例如如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1分)、更立体地认识人物形象(1分)、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观点态度(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6.(3分)D.A项“担忧”理解错误,结合文本主题可知,作者对秦腔所折射的乡土文化和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充满理解和情感上的认同。B项“作者以一个南方人的视角”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如果是一个南方人……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原文是一种“假设”,且指的并非“作者”本人。C项“鄙视”理解错误,曲解文意。

7.(3分)C.不是“比喻”修辞,而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8.(4分)答案示例:(示例一)排戏的场景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排演到什么时候,都有观众看,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演员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分析效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如场景一里面的“抱”“趴”,说明喜爱秦腔的人,从年龄来看,上至老叟下至童稚都有。此外,运用环境描写“冬天里四面透风,热了前怀,凉了后背”,着力刻画排戏环境的恶劣,来反衬“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这个事实,环境恶劣与秦人观看排戏时的执着,二者表现出来的张力,极力地反衬了秦人对于秦腔的痴迷程度。(示例二)盼戏的场景描写:“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分析效果:以一言一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刻画出秦人盼戏时的拥挤场面、热闹非凡,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渴求描写的淋漓尽致。(示例三)演戏的场景描写:“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等到那角色儿猛一转身,头一高扬,一声高叫,声如炸雷豁啷啷直从人们头顶碾过,全场一个冷颤,从头到脚,每一个手指尖儿,每一根头发梢儿都麻酥酥的了。”分析效果:运用动作描写,抓住了演员动作与观众动作惊人的一致性,刻画了观众和演员已经融为一体,十分投入,由此感受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演员的演唱,声如炸雷,全场每一个观众都为之震撼;迷醉于演唱的感觉,传遍每一个观众的全身上下。这句话,写出了秦腔演员唱腔的高亢雄壮,震撼之大、传播之广,更写出了秦人对秦腔的痴迷和热爱。(具体的场景描写给1分,分析效果给3分,满分4分。没有单独点明场景描写,但分析效果时所指的场景明确,也不影响得分。)

9.(6分)(1)八百里秦川的厚重辽阔孕育了高亢宏大的秦腔并提供了秦腔的生存空间。地平线是“辽阔的”;一处一处的土屋“粗笨而庄重”;白杨“冲天而起”;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八百里秦川大地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2)秦腔酣畅淋漓地表现了秦人粗犷豪迈洒脱的性格特点。秦人实在,他们“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常常“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秦人“敦厚”,他们“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他们“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地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他们的质朴、粗犷和说话习惯,都决定了他们只有在秦腔的高亢嘹亮与撕心裂肺中才能获得共鸣。(3)秦腔是秦人生命中的一种必需的存在,是秦人表达喜怒哀乐的载体。“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能使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喜怒哀乐。”(4)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使秦腔文化生生不息,处处折射着秦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和生命意识。秦人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痛苦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的愁苦的皱纹。”收获的时候,更要唱秦腔,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可以让“伟大的永恒的爱情”都显得“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在秦人眼里,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5)秦腔是秦地的文化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只要秦腔不离开秦地、秦人,秦腔就“死不离窝”,即使“死不离窝”,“却没有被淘汰,被沉沦”。(答对一点给2分,满分6分。)

10.(3分)D.造:至,到

11.(3分)B.

12.(3分)A.赵奢没有建议赵王不要让赵括任将军,赵奢的话是以前对赵括的母亲说的,并没有直接向赵王说。

13.(8分)(4分)(1)秦国所怕的,只是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啦!(“独”“与”“且”各1分,大意1分。)(2)(4分)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弹瑟般不知变通。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灵活应变。(“胶柱鼓瑟”“徒”“合变”各1分,大意1分。对“胶柱鼓瑟”不作具体解释或解释不准确,但出现了“不知变通”意思的(例如“像胶柱鼓瑟般不知变通”),算对。)

14.(3分)赵王(1分)中了秦国反间计(1分),不听蔺相如和赵母的意见(1分),任用(1分)只会纸上谈兵(1分)的赵括(1分)代替了廉颇(1分)做赵军将领(1分),还对秦国将领的变化情况一无所知(1分)。本题最多得3分。

参考译文

秦国左庶长王龁攻下了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赵国廉颇的军队驻扎在长平,屯兵接应上党逃来的百姓。王龁于是进攻赵国。赵军多次应战都没有取胜,廉颇坚守营垒拒不出战。赵王认为廉颇部下损失伤亡过多而变得胆怯不敢出战,很生气,多次指责廉颇。秦国宰相应侯又派人用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说:“秦国所怕的,只是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而已!廉颇容易对付,他将要投降啦!”赵王于是让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将军。蔺相如说:“大王您根据赵奢的名声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弦柱粘住后再去弹瑟般不知变通。赵括只能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灵活应变。”赵王不听从蔺相如的意见。从前,赵括从少年时就学习兵法,认为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曾经跟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倒他,然而并不认为他擅长用兵。赵括的母亲问其中的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轻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出发的时候,他的母亲向赵王上书,说不能任用赵括为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呢?”她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担任将军,亲自捧饭敬请进餐的人有十多位,结交的朋友有上百位,大王赏赐的东西,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士大大;从接受任命的那天起,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被任命为将军,就面向东方而坐接受拜见,军中官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银布匹,他运回家里私藏,而且每天察看有利可图的田地房宅,能买的就买下。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的想法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遣他去!”赵王说:“你不要管这件事,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于是说:“假如以后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希望不受株连治罪。”赵王同意了她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当了将军,于是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任上将军,王龁担任副将,下令军中:“有胆敢泄露武安君做大将军的人,杀头!”赵括来到赵国军营中,更改了全部的规章,更换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武安君假装战败逃走,设置两支奇兵挟制赵军。赵括乘胜追击到秦军营垒,营垒坚固,秦军据守其中,赵括无法攻入;奇兵中两万五千人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外五千骑兵截断了赵军营垒间的联系。赵军被分切为两股,并且运粮的通道也被切断了。赵军断粮四十六天,赵括亲自出战,率领精锐士卒与秦军搏杀,秦军射死了他。赵军大败,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武安君说:“赵国军人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要作乱。”于是用计谋把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留下其中年纪小的二百四十人放回赵国,前后共杀死赵国俘虏四十五万人,赵国人大为惊恐。

15.(3分)A.结合“君向潇湘我向秦”,不是留别。

16.(6分)改得不好。①原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放在最后,耐人寻味,余韵无穷。改诗把这句放在开头,使整首诗直白寡味。②原诗“扬子江头杨柳春”点染景色,以乐景反衬离愁,益增愁情,更有美感;改诗“落日空江不见春”结束全诗,疲乏无力,有似蛇足。(表明态度1分,解释理由每点3分,本题最多得6分。只表明态度而未作解释,不给分。认为改得不好而从其他方面鉴赏解释的、以及认为改得好的,酌情给分)

17.(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第(3)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推荐背诵的范围,只要是含有“酒”的意象的名句即可,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

18.(3分)C.

19.(3分)D.

20.(5分)①排比句是由“时而谈到……时而谈到……时而谈到……也时而谈到……”的句式构成的,(1分)“威武不屈的许云峰”“坚韧倔强的江姐”“勇敢沉着的成岗”“长期装疯的华子良”都是定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1分)四个句子句式结构一致。(1分)第一问答对最多给2分。②将《红岩》中的重要人物及其优秀品质简练而集中地写了出来。(2分)句式整齐,结构相同,节奏感强,(1分)读起来朗朗上口,文意贯通,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1分)第二问答对最多给3分。

21.(3分)B.

22.(6分)答案示例:①更善动脑②可是这套书是别人的③引来名画家收他为徒。意思对、符合语境即可。

23.(60分)

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