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27《潜规则》
发布于 2021-11-16 11:1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潜规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对我而言它是一本明确的读史方向指南。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我)上大学的时候读过《史记》,就好像看小说一样,遇到没故事的‘表’和‘志’便跳过去。当记者后啃过《汉书》和《后汉书》,完全被乱七八糟的人名和事件淹没了,感觉昏昏欲睡。我还赶时髦读过《资治通鉴》,读到后汉就痛苦不堪,半途而废了。出乎意料的是,心里存了个“潜规则”的念头,再读起历史来居然津津有味,满目混沌忽然眉目清楚,我也一发不可收拾。”
潜规则的核心概念是:“(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项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这种潜规则从治理体系的核心——官吏出发,从官吏对上应对领导,对下应对百姓和平级应对同僚三个方面分析了潜藏在正规体系之外的潜规则如何主导王朝的兴替循环。其中有些观点和历史事例的记载很是有趣。全书总结如下:
一.官吏与百姓的关系
1.合法伤害权
自古以来合理的暴力机构都是官吏的寻租空间,书中展示了公检法与政府一体的古代行政体系如何行使“暴力寻租权”:当“诉讼我发起,法律我解释,刑罚我执行”三位一体时,古代官吏就形成了类似“黑社会”性质,即你要承认我全面掌握单方面伤害你的能力,并为此给我交保护费。
合法伤害权既是古代官僚权力的核心,也是后续一系列潜规则利益分配的来源。
2.告状和应对成本
历史中有个现象:天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再大的恶行也基本不出百里。即使考虑了古代交通不便,这种上访告状的成功率也太低了些。书中用几个简单事例解释这种现象,抽象模型如下:
假定行政机制为多层级长官负责制,例如朝廷州道府县乡,每一州设十道,以此类推;若乡一级存在寻租行为,例如百姓缴纳税收时需多交五十块钱好处费,否则拒绝收取或故意延期收取(古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以至于基层执政禁令石碑能刻上几千字);则个人成本为50元,假定乡一级单位一万人,则乡级官吏寻租收益50万元,假设自行留存20万元,向三层上级分别行贿10万元,则个人成本50元,乡一级收益20万元,县收益100万元,府收益1000万元,以此类推。总之,随着官民数量比的变大,个人告状成为一个越来越不划算的行为:为了自己的50块钱损失,和手握合理伤害权的各级官府千百万的收益对抗实在不明智。于是自古“民不和官斗”,信息渠道被堵塞,地方恶行无人知,加剧矛盾的积累。
二.官吏与皇帝的关系
1.权力与信息的斗争
皇帝自古便是天下这个大企业的“董事长”,从初心来看绝大多数皇帝还是想要把这份家业经营好的。然而由于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一朝大权在握,既不知臣民之需,也不通世间疾苦,于是皇帝们十之七八都是些要么无能,要么暴戾的无用之人,反而加速王朝循环更迭。
另一方面,少数听进了圣贤教诲的皇帝想要治理出一片盛世,却也往往不可得:“在权力大小方面,皇上处于优势,官僚处于劣势;但是在信息方面,官僚集团却处在绝对优势。封锁和扭曲信息是官僚谋生的战略武器,你权力大又能怎样?我报喜不报忧,看领导脸色说话,在信息战中打败当权者,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对中国传统官僚集团而言是看家本事。这天下的董事长,不过是个冤大头而已。
2.一事情起而天下崩
“天下之事,在土崩而不再瓦解。”
一个个庞大的帝国因一次次看起来偶然而微小的事件而倾覆使得历史看似充满了意外。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就像越垒越高的大厦,而潜规则就像日益猖獗的蚁群,只等待那个外力轻轻一推,庞然大物就会滑向书中的“崇祯死弯”:大到外敌入侵,天灾横行;小到皇帝新盖一座楼台,出宫一次巡行,就像石沉如水而起涟漪,整个帝国体系因为突发事件造成的的财政扩张而向着加税——民众破产——税基减少——加税——造反的谷底无法控制的滑落。典型如崇祯,为了应对满清和地方起义而增加军费,征敛通过官僚体系的潜规则层层放大,最终“民穷财尽,困于催科,益起而为盗贼”,王朝的末日也就此来临。
崇祯死弯的原理类似于财政的乘数效应,而官僚体系的潜规则为其再加一层乘数,随着官僚体系的日渐完善,官僚体系潜规则带来的乘数日益繁重,只待一个突发事件,便将历史拖入下一个治乱循环之中。
三.官吏与同僚的关系
明清成熟的官僚潜规则体系可以说是到了滴水不漏的地步:试举两例。
一是道光年间山西县令由于被违规革职,索性状告钦差大臣受贿、嫖娼,证据确凿,牵连甚广;布道使(近省长)无解,只得与县令谈判,付巨款令其撤回上诉;谈妥上报巡抚(省委书记),巡抚批示此事事关重大,必须再查,以免后患。可见巡抚心思缜密又胜布道使一筹:此案虽结,可县令树立了一个危险的榜样,让下官都知道几封信就能折腾省领导妥协赔钱,此后的隐患如何解决?因此必须“彻查”:此事不能因县令的举报而信以为真,也不能因县令认错而断定无事,因此通知各级政府,凡有类似情况立刻据实上报,没有情况也要出具切实说明送省备案。这一“彻查”,尚未撤职,还在潜规则中的各级官员只得保证无此问题,省政府就此彻底摆平了这次危机。
二是京城琉璃厂形成的标准行贿流程:行贿者只需向琉璃厂字画老板打探所办之事和所求之人,老板便会告知价格。付了银子就可以回去等消息,老板自会拜访官员,以“行情价格”收购官员家中一幅字画,付了银子,再转手把字画交给行贿者。行贿者再去拜访官员时送上字画,一场明码标价的行贿便在双方的心知肚明中“文雅的完成了”。
在这样逐渐发展直到密不透风的潜规则体系中,中国传统官僚制度逐渐实现了迅速同化和淘汰清官的结果,成为了几乎难以打破的历史推动力。
四.杂谈:迷信的意义
“我们还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间制度。我们看惯了好人倒霉和恶人得势。这就是‘迷信’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明清小说里充满了因果报应的故事,这正是一个渐渐脱离血缘和地缘关系,进入市民社会的时代,对现实中害人者的报复难以实行的情况下,对儒家正统意识形态的补充。”
“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祖宗们未完成的努力:关帝庙塌完了,语录牌摘掉了,过去的问题还在,过去的努力却消失了,如今的意识形态仍是战场。”
后记:潜规则与《老子》
同时期还读完了一本书,叫《重识老子与《老子》》,主要是对比马王堆帛书《老子》和传世今本《老子》,其间也有很多值得写一篇笔记予以记录的思想。帛书《老子》的核心在“无名”,主旨是劝解君王不图功绩、不尚奢华、无为而治。冥冥中,君王的无为也会使官场潜规则得以发挥的契机减少,减缓王朝向“崇祯死弯”滑落的几率和速度,使得这两本书的思想也算得上是暗暗有一丝相合之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