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游记之七 看《梦幻张家界》演出
发布于 2021-11-29 19:1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一场大型的群歌群舞节目,一首多个男女合唱共跳的土家民歌,把我们带进了土家民俗的生活现场中。“背背笼,挑箩筐,天好茶爽人更爽,炒米多加二两糖。挖桐榔,砍田坎,地好蛇懒人不懒,杨叉赶走五甲棒。阳雀儿叫春唱花灯,抢个季节开秧门。姑娘儿哪管一十八,有了歌歌儿才放人。土家后生儿乖又多,要挑哪个最适合。胖的瘦的都不挑,壮的那个好家伙。土家姑娘乖又多,要挑哪个最适合。高的矮的都不选,巧的那个好家伙。龙抬头,来撒哒,凤摆尾,来撒哒,比兹卡,来撒哒,苏木绰,来撒哒……钉钉耙,舞端板,天好农忙人更忙,荷包滚出坨子汗。落太阳,去月亮,地好夜晚人不晚,火把种下豹子胆。瓜果儿偷秋搭板凳,抢个时节关仓门。后生儿哪怕九十八,有了词词儿就留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桑植民歌的国家级传承人、第一位将桑植民歌唱响国际的土家人、宋祖英的启蒙老师、湘西歌王、土家歌王尚生武,今年已经72岁,站在台上高歌一曲《九岭十八岗》,“九岭十八岗喂,情哥把歌唱咯,姐在树下歌阴凉哟喂。”高吭的喉咙,似喷薄的力量,博得声声喝彩。
92岁高龄的傩坛高人金泽安再次登台,与打溜子的传承人、84岁高龄的金泽圣老爷子以及其他传承弟子们共同表演传统保留节目“打溜子”《龙虎斗》,一扬一顿,一吼一叫,一高一低,一打一奏,精气神十足,完全不像高龄老人。金泽安老爷爷曾带领多名弟子参加欧洲七国巡回演出,进行文化交流,将盛传于湘西民间的“打溜子”带上了欧洲各国大舞台。金老爷爷最后用宏亮的声音告诉观众,为了传承土家传统的民俗文化,他们会一直把溜子打下去。
书法家张升志先生的现场书法表演,“马到成功”及“家和万事兴”两幅字,一气呵成。尤其是“马到成功”四个大字,一匹骏马,扬蹄飞奔,字中有画,画中有字。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一定要会哭,谓之“哭嫁”,哭得动听,哭得感人的姑娘,人称聪明伶俐的好媳妇。哭嫁有专门的《哭嫁歌》,是一门传统技艺,是土家族的习俗民歌。土家姑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哭嫁。过去,不哭的姑娘不准出嫁。姑娘在出嫁前一个月里,要唱《哭嫁歌》,用歌声来诉说土家族妇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命运和对自己亲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按照习俗,姑娘要哭唱七天到半月,最多的要哭唱一个月,直哭得声音嘶哑仍不停哭。《哭嫁歌》的哭唱形式程序则根据出嫁的进程来划分的,分为“一人哭唱”、“两人哭唱” 和“哭团圆”三种形式,哭唱内容则根据自己的命运、祖宗、父母的养育恩情、兄弟姐妹的情谊、以及社会的各种世态等等表现出来。
现在,有的土家寨子还流行着“哭团圆”形式。“哭团圆”又叫“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在新娘的闺房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所以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 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 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不同的内容。今天的演出的《哭嫁》节目,是母亲陪女儿的“二人哭唱”,情深深,意切切,惹得台下的观众也有许多人是泪水婆娑的。
十来尊土家傩鼓,一溜形摆在舞台上,咚咚咚的声音,被满台的土家青壮年擂的震天响,激荡着台下观众的心灵。
“春去秋来红尘间,红颜不老梦千年。春去秋来弹指间,相思不变梦千年。柳如烟,醉云天,双燕南飞入画卷。何相见,夜无边,红灯高悬梦依恋。月又圆,碧云天,满塘荷香卷珠帘。谁流连,夜无眠,盘歌缠绵梦蹁跹。”由土家青年男女表演的大型舞蹈,再现了以蛊毒留住爱情的凄美故事。这首《爱永恒,梦千年》的土家爱情歌曲,在湘西大地已经延唱了数百年,至今仍在回荡人间。蛊毒文化,在湘西留下了太多的凄美故事。“梦幻张家界”晚会,将这些故事表现得活灵活现。
一位来自上海的知青,来到张家界土家寨子插队,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口袋里常常插着钢笔,劳动闲瑕时坐在旁边看书,非常受寨子里土家阿妹的欢迎和喜欢。有一漂亮的小凤阿妹,主动送上了一双自己亲手纳的鞋垫,知青也用自己的钢笔写了一首情诗回赠给了小凤阿妹。两位情同意合的年轻人,就这样相爱了,你来我往地决定私订终身。在相处一段时间以后,知青决定回家看望年老的父母亲,并把这件好事告诉自己的双亲。临行前,小凤阿妹准备了一条下了蛊粉的织锦,并且用知青的血液激活织绵,告诉知青,你一定要在六十天内赶回来。就在知青征求父母的意见得到支持赶回来的途中,突遇山洪,无法在六十天之内回到小凤阿妹的身边。蛊毒慢慢发作,全身肢体开始溃烂。待小凤阿妹看到知青时,知青已经死亡,小凤阿妹见此情境,随后抱起知青从悬崖一跃而下。这,就是湘西女人对待爱情的方式,忠贞不渝,你不来,我不嫁!爱永恒,梦千年!
上梁仪式,是湘西各族人民的一种建房风俗,是将梁木升上屋顶时举行的一种仪式。上梁的仪式既隆重神圣又快乐热闹,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征,是土家族人营造技艺的一个重要环节。从明代以来,湘西土家族就有“两百族人共上梁”的习俗流传。活动现场,土家“掌墨师”拜天祭地,畅话颂词,苗鼓、唢呐等非遗展演项目载舞助乐,为主家祈贵纳福。起梁、祭梁、开梁口、缠梁、喝上梁酒、抛梁、赞屋场等传统上梁环节,在颂词妙乐中完美再现。仰首祭天,低头祭地。今天的舞台演出,在两名土家“掌墨师”的主持下,几十位土家木匠以及盛装的小伙姑娘护送梁木,再现了土家传统上梁仪式。“麻麻得逮哈子,拉诶粗业逮哈子,舍他扒业逮哈子,快快逮哈子,土家缘份最长久哎,逮哈子,逮哈子,亿兹亿勒毕兹卡,哟喂,哟喂,要走也逮哈子梯玛歌哎……”这是在演出节目中,小伙姑娘所唱的上梁歌,同时伴随传统的抛洒发饼、糖果、元宝果等吉物以及现金红包的喜庆过程,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赶尸,是巫文化的一部分,又称移灵。清朝就广为流传湘西“赶尸人”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叶落归根入土为安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民间习俗。可是战乱年代,那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便利,很多战死沙场、客死异乡的游子很难入葬祖茔,于是应运而生了“赶尸”这一行业。赶尸人一是胆子大,二是身体好,三是相貌长得奇丑。赶尸人自己不愿意听到“赶尸”这两个字,叫“走脚”。赶尸人的穿着是十分特别的,他不管什么天气,都要穿着一双草鞋,身上穿一身青布长衫,腰间系一黑色腰带,头上戴一顶青布帽,腰包藏着一包符。这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符,是在黄纸上用朱笔画上又像字又像画的东西,途中遇到意外情况,便将这种奇特的符朝西挂在树上或门上,有时也烧灰和水吞服。赶尸人在正式上岗工作前,必须先学会三十六种功,才能去赶尸。最重要的,有死尸“站立功”,也就是首先要让死尸能站立起来。其次是死尸“行走功”,也就是让尸体停走自如,再就是死尸“转弯功”,也就是尸体走路能转弯。另外,还有“下坡功”、“过桥功”、“哑狗功”等。“哑狗功”是使赶尸沿途的狗见着尸体不叫。因死尸怕狗叫,狗一叫,死尸会惊倒,特别是狗来咬时,死尸没有反抗能力,会被咬得体无完肤。最后一种功是“还魂功”,还魂功越好,死尸的魂还得越多,赶起尸来便特别轻松自如。这种“还魂功”,实际上是用一种湘西特产的草药撒在尸体上。死尸怎么会被活人赶着走,很多科学家在进行研究,各说不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奇特的行业,过去也只有在湘西才行得通。因为,一是只有湘西有“死尸客店”;二是只有湘西群众闻见赶尸匠的小阴锣,知道迥避;三是湘西村外有路,而其他省的路一般都穿村而过,他们当然不会准死尸入村;四是湘西人闻见阴锣声,便会将家中的狗关起来。
这台“梦幻张家界”晚会,所表演的赶尸节目,前后用时6分多钟,氛围诡异,音响、光线及人物均有些骇人,应该是在表现一种特定文化,湘西的巫文化。我们认为,“赶尸”在湘西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作为一种职业,却是真真实实的。即“赶尸”不在“技术”的真实,而在“职业”的真实。当人们把赶尸这一神秘文化事件现象,放在特定的地理、历史与文化环境下去解释的时候,一切又显得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照这样解释,也说明,赶尸并不是完全的迷信现象。怪不得,提起湘西,人们也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这一特定的文化现象。
整个表演大厅灯火辉煌、座席满满。大厅周围、台上台下,以湘西民族风情格调装饰,古色古香,让观众置身于湘西风情海洋之中。主持人代表湘西各族人们欢迎客人的光临,介绍了“梦幻张家界”由亘古印象、澧水放歌、红色记忆、张家界霓裳和硬气功表演等内容组成。表演中天幕不断变幻的画面和解说词极大地渲染了剧情中的故事情节,演员在舞台上、花窗闺房里或观众中出现,引得笑声连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整场演出给观众带来的是阵阵惊喜。《梦幻张家界》庞大的演员阵容,精湛的演出技巧,深受观众好评。
室内演出结束后,观众来到在室外场,观看并现场体验濒临消失的巫傩绝技传承人、苗族大师龙老爷子和他的弟子,为游客展示了神秘诡异的巫傩术。一群土家小伙和姑娘们在篝火的照耀下,与游客共同跳起了欢快的土家舞蹈。室外演出,让游客们更深入地领略了变幻莫测的湘西民俗和文化。
演出节目甚是精彩,也回味无穷,我们深深的被湘西民俗文化所吸引,也让我们对湘西民俗和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刻和更长久的认识。
但是,仔细回想一下,这场晚会的门票200元,我们感觉是旅游团在旅游车上增加团体活动费的时候,在没有说明用途以及我们没有办法拒绝的情况下,强行塞给我们的啊!这种无知情权的被动消费,虽收获颇丰,但也应该休矣!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