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游记 || 李恩虎
发布于 2021-11-29 19:1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雁门关游记
多年来,一直想去雁门关走一走。三年前,利用去省城出差的机会,挤出时间去忻州,邀约同窗老梁,驱车直奔百十里外的雁门关,可惜到山下却吃了个“闭门羹”,说是景区因出现塌方事故,而暂时封闭,不过,老梁顺便带我去逛代县县城,让我一睹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风采,气势恢宏的靖边楼,保存较好的文庙,造型奇特的阿育王塔,还真让我大开眼界,因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去拜谒杨家祠堂。
此番与雁门关失之交臂,之后数年心心念念,总想找个机会弥补回来,况且全省九个5A景区,就只差这雁门关没去过了。但不巧的是,由于膝关节运动过度,导致软骨磨损,我不能长时间走路,更甭说爬山登高了,我几乎都想和雁门关说拜拜了。不过放暑假后,踌躇许久,千里之外的雁门关仍然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在召唤着我,排除顾虑,说走就走,当然得吸取上次教训,拜托老梁预订门票,28号下午坐高铁,三个小时后就见到久违的老同学了。
次日上午,老梁陪我再去雁门关。这次我们从南门进入景区,(上回是从北门)在前腰铺驿站购票,在阜戈寨古村落前泊车,徒步上山,幸亏老梁带来个拐杖,雪中送炭,我戏称自己成三条腿了,大大减轻了膝盖的压力。
这条雁门关古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为中原北出和草原南下之要冲,也是明清晋商赴蒙俄贸易的必经之路,古道蜿蜒曲折,不甚平整,由不规则的石块铺就,靠右侧新砌了约一米宽的青砖台阶。这样一条阅尽沧桑的古道,必然会有不少文化遗存,沿途散布着一些有故事的景点,如,分道碑(乾隆36 年所立),马公杀虎处、观音殿、盘古石、关陵、壮士亭(阎锡山为阎冯大战时阵亡的晋军将士而建)等。峰回路转,眼前一亮,终于见到关城的主城门“天险门”了,10余米高,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门洞上方额匾“天险”二字,据说是武则天所题,但令人费解的是,“天”字笔画复杂,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田字,下面是戈字,我猜测个“天”字’应为武则天别出心裁的自创吧。
天险门城楼上有悬匾曰:“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楼”,门洞里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据说是明代原物,俯身细看,600年间的车辙印竟如此清晰,可以想见历史上的古关道,曾经商旅往来,车流不息,该是何当繁华热闹。
就近先去游览规模宏大的“镇边祠”,原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而建,俗称“李牧祠”,晚清改名为“镇边寺”,1937年日寇占领雁门关时被焚毁,2009年复建后改名为镇边祠,成为展示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到明朝2600年间守关名将的展览馆。我入内浏览了一番,意外地发现,毛泽东同志在1948年曾莅临此地,4月6日赴平山县西柏坡途中,路经雁门关,毛泽东拄着一根柳木棍,同周恩来、任弼时等一道上雁门关,登高望远,凭吊怀古。夕阳西下,放眼长城内外,遥看群山迷蒙,霞走云飞,近览重峦叠嶂,峭壑阴森,旷古伟人毛泽东触景生情,定然思绪万千,感慨不已。而我想,眼前的千古雄关曾留下开国领袖们的足迹,不由肃然起敬。
穿过门洞,右侧是陡峭的台阶,我左手拄拐,右手扶墙,一步步奋力攀登。天险门上的雁楼原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伫立雁楼前,俯瞰脚下,关内山野风光尽收眼底。环顾四野,只见关城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城墙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整个关城地势险要,壁垒森严,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最高处的烽火台更是依山傍险,高耸入云。关城东西北三面开辟城门,分别为东门(天险门),西门(地利门,其门楼为杨六郎祠)北面为瓮城城门。
烽火台高不可攀,令人望而生畏。我依托拐杖继续向北攀登,去欣赏“碑林”,计有200多通碑刻,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吟诵雁门关的诗文。我不敢再登顶参观敌楼和雁塔了,不少游人和我一样,也打退堂鼓了,止步于“碑林”。
下了雁楼,就近参观关城的指挥机关“关暑”和宁边楼。后者又名“杨六郎祠”,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六郎所建,原建筑毁于1937年,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的古代军事博物馆。毗邻的古炮台,陈列着一排锈迹斑斑的火铳,炮筒上还铸有“大将军嘉靖十七年”的字样,宁边楼下是练兵的校场和点将台,据说十一黄金周期间,此处还有盛大的演艺活动。
宁边楼对面是西城门威远楼,北侧是瓮城、边贸街、和关帝庙,如今的边贸街成为展示边疆贸易和销售纪念品的商贸街,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瓮城门俗称“小北门”,石券门顶,额匾书刻“雁门关”,两侧镶嵌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相传为傅山先生所书。
雁门关的雄浑大气苍茫壮阔令人称奇,叹为观止,但可惜的是,原有的明代木构建筑,雁靖坊、观音堂、靖边祠、雁楼、六郎祠等等,当年大都被侵华日军付之一炬,可恨可悲,令人唏嘘。雁门关在冷兵器时代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在日寇的重炮与飞机面前,则形同虚设,千古雄关就此打上了耻辱的烙印,再次昭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还有人说什么雁门关建筑大多为复制品,没啥看头,此话差矣,试想:在原址上重建,修旧如旧,既是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开发,也能满足人们观光旅游的需要,而且今天的仿古建筑,若干年后不也是精雕细琢的古建筑了吗,实乃造福后人,泽被后世之举。
据说有人慕名而来游览过后,不甚满意,觉得没有想象得好,其实雁门关不是名山大川,更非古建瑰宝,2014年它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之美誉,因为雁门关是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他关隘无法相比。从地理位置上说,他是扼守中原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古代中原与游牧势力斗争的前沿,遥望雁门关,山高不可攀,历朝历代都有形形色色的传奇故事在此激情上演:战国名将李牧于此地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出雁门关大败匈奴;飞将军李广在雁门关一带与匈奴鏖战数十次;王昭君就是从此地出塞和亲,留下千古佳话;北宋初,这里更是宋辽争夺的主战场,杨家将就是在雁门关大显身手,而青史留名;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在此伏击日寇,取得雁门关大捷,震惊中外,更是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壮哉,雁门关!你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变迁的缩影。今天我们登临此地,念天地之悠悠,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抚今追昔,领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精神密码,这不正契合了“游山西,读历史”之主题了吗,畅游三晋名胜,走向历史纵深,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