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听一听孩子们的声音项目化学习与课后服务结合的探索

发布于 2021-11-30 12:41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JT视角
听周浦实验学校刘思维老师的课,最使我们感动的可能是她与学生之间心心相印的互动和久违的富有亲和力的对话,使我们感到刘老师的课不仅体现了项目学习八大要素的灵活运用,还体现了发自内心的对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理念的认同和尊重学生、不断给学生发展和成长机会的教学功力;她创设的真实情境,不仅连接真实生活,而且直接连通了学生、家长和老师当前心心念念的“双减”

如何将“双减”意见要求变成扎扎实实的校园行动?课后服务如何不变成变相补课,不变成学生的新负担?如何统筹课内外,让课后服务成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这一切问题的出发都是学生。

随着课后服务的“新花样”越来越多,我们正在开始思考学生的真实想法。在为学生提供什么内容的服务方面,假如让我们换个角度,让学生想想自己希望接受怎样的课后服务假如让学生也成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设计者,是否能出现更多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满意的做法呢

周浦实验学校的刘思维老师和学生们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中,突发奇想,假如把自己创建的项目成果转移到课后服务中,是不是更能够发挥项目成果的价值呢?本期,就让我们看看刘老师是如何带着孩子们探索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建设的!



“那些年长辈们喜欢的玩具和玩法”

项目实践反思

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 刘思维 六年级 语文
实施时间:2021年10月-11月

项目概述

项目灵感源于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这篇课文。竹节人这个玩具虽然简易,但玩法多样,充满童心童趣。这不由得让我们想了解长辈们当年有哪些喜欢的玩具和玩法。学生为解决“长辈们喜欢的玩具和玩法在今天如何传承和创新呢”这一问题,设计访谈方案,跟随长辈学习制作传统玩具,体验游戏的欢乐;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了解玩具制作指南的撰写要素;小组分工合作,制作玩具,设计一份可实践、有创意的传统玩具制作指南,拍摄视频演示其玩法,并举办成果展示会;策划校园传统玩具和玩法展,探讨传统玩具与玩法的未来发展前景。最后,师生共同探讨在“双减”及“5+2”政策背景下,用传统玩具和玩法丰富校园活动的可行性。



1

风靡全班的竹节人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竹节人》这篇散文中斗竹节人的场景热闹激烈,一招一式的武术动作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学生也化身为心中的武林高手,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他们通过文中的说明性语言,摸索并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竹节人。

(学生制作的竹节人)

看似简易的小玩具,做出来还真是费尽一番功夫呢!
但同学们很有成就感,有些还别出心裁给自己的竹节人发明武器。没想到长辈们当年玩的这个小玩具这么有趣!

课后,同学们凑在一起斗竹节人,兴致来了还配音,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过程中,那文中描写的情景再次浮现在眼前,让人赞叹作者文笔之妙。

(学生正在斗竹节人)

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配音斗竹节人,深深理解了长辈对这个传统玩具的深厚情感,体会到制作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斗竹节人更是在斗智斗勇中,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这段经历一下子勾起了我们师生的学习兴致,好想知道咱们的长辈当年还玩过些什么?
传统玩具及制作工艺、玩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间的智慧。如清明放风筝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民间习俗,可惜现在会做风筝的孩子不多了;空竹那悠扬悦耳的声响在孩子群里是很难听到的;元宵节可爱萌萌的兔儿爷,这些在传统佳节会出现的玩具,很多人都不会做了;还有那小小的鸡毛毽子,曾经盛行的游戏活动,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踢了,更不会制作了......

这些传统玩具和玩法因现代玩具的出现,加上会玩的人少了,很多被淡忘。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了解、制作和体验,让这些传统的,承载童心童趣的玩具玩法丰富我们的生活呢我和学生们从这些问题出发开启了项目之旅。


2

倾听长辈们的“陌生”故事

(学生与长辈们的访谈记录)

为了了解长辈们那些年喜欢的玩具和玩法,我和同学们一起头脑风暴,设计了访谈问卷,这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知识与技能。

同学们对长辈进行了访谈,了解到长辈们当年主要玩的有:丢沙包、跳房子、滚铁环、踢毽子、跳皮筋、抖空竹、放风筝、做兔儿爷、弹弹珠、做孔明灯、打豆干、翻花绳......

(左右滑动浏览学生寻找、记录的中国传统玩具和玩法)

在访谈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从长辈那里了解到很多有趣的传统玩具和玩法,还了解到许多难忘的往事。
小石同学跟随爸爸学折豆干,听爸爸回忆小时候的趣事,小石还跟同学们分享:

原来爸爸当年也是很调皮的,作业本被扯得所剩无几,但豆干却攒了一大摞,在战斗中可谓所向披靡。

轩同学从妈妈身上体会到长辈们童年的有趣和精彩:


学生时代的妈妈很喜欢踢毽子,初学的时候总是踢不好,为了不让毽子飞太远,妈妈灵机一动,拿一根线把毽子和自己的脚拴在一起,正玩得不亦乐乎,上课铃声响了,情急之下,绳子成了死结,为了不让老师看到,妈妈只好把拴毽子的那条腿遮住。无巧不成书,课上老师偏偏提问了妈妈,妈妈只好金鸡独立,把毽子藏好,惹得同学们在底下偷笑。

这个故事和课文中大家课上躲在书本后面玩竹节人的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们分享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写作和表达的过程。

值得一说的是“抖空竹”小组,这个游戏很多成年人都不太会,而几个孩子却玩得不亦乐乎。

这要得益于他们小学时的班主任蔡老师,蔡老师在课余用两年时间向孩子们传授抖空竹的技巧,这成为了班级特色。现在,孩子们进入中学,每每抖空竹时,他们收获了来自同龄人崇拜的目光,还重温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小小空竹,在昔日的老师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了情感的桥梁。

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更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互的纽带。

JT视角:“玩”是孩子天生的能力,虽然玩总能给孩子带来益处,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智的逐渐成熟,适合他们的游戏类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何适应这种改变,同时又使游戏发挥尽可能的教育意义呢?刘思维老师的做法是,把长辈们玩过的玩具和玩法作为项目主题,让游戏成为孩子们语言学习的内容,让语文变成介绍游戏的工具。




3

合作探究,在“玩”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制作沙包)

有些玩具或游戏我们现在还会,但很多已经陌生了,比如跳皮筋、翻花绳、抖空竹、做兔儿爷等等,孩子们还要跟着长辈们学习。于是,我们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别去学习并制作喜欢的玩具,撰写玩具制作指南,演示其玩法,分享学习过程中的趣事。
同学们组内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搜集材料,有的负责跟长辈学习体验,有的负责撰写制作指南,有的承担视频拍摄,有的参与策划等等,每位成员都积极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学生小组制作兔儿灯)

(学生小组制作孔明灯)

(学生小组体验跳房子的玩法)

(学生小组体验翻花绳的玩法)

负责介绍踢毽子、跳皮筋的小组,难点就在于鸡毛毽子的制作,试验过后,同学们反馈市场上卖的毽子普遍不太好用,要么重量过轻,要么上面的鸡毛装饰浮夸,平衡性不佳。

(学生小组制作鸡毛毽子)

因此,这组成员千方百计寻找了材料,特别是鸡毛很关键,合适的鸡毛让毽子更灵动。同学们查询资料了解制作指南需要包含的要素,然后组员发挥特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鸡毛毽子的制作方法。
再如制作风筝的小组,他们一起搜集材料,从制作风筝骨架的竹片到纸张,同学们一起挑选比较,测量尺寸,设计形状,反复实验。
(学生小组制作风筝)
小小风筝经历了3段改进过程:第一次在刚成型时,糊在骨架上的纸张破损了;第二次是成型后试飞失败了,平衡性不佳;最后,孩子们改良了风筝形状,配上尾巴掌握平衡,最后一次终于飞上天,就是美中不足,飞行高度还没有达到期待值。
同学们在制作过程中凝聚了小组合力,集中大家的建议,不断试错,不厌其烦地修改成品,朝更好的结果努力。
看着3.0版本的风筝飞起来了,大家笑得很灿烂,很自信。
还有很多同学,在过程性反思中记录下他们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所感所悟。

我和陆同学一起进行跳房子比赛,看谁先跳到终点。刚开始我都落后了,看着陆同学开心的样子,我有些沮丧,眼看着他一步步蹦到了最后三个格子前面,我想彻底没希望了。没想到,我一步接一步地赶了上来,竟然赢了一局。我调整好心态,说不定输的不那么惨。没想到,我又幸运地赢了一局,我重振精神,顿时来劲了。就这样,我一步步追平了他,眼看着他越来越急,我看到了当时自己失衡的心态,我反倒淡定了。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竟然反超他了,最后胜败一决时,他更急了,吼叫起来,我不慌不乱,竟然赢了!真是不敢相信,真是结果没有揭晓之前,一切都有可能啊!这让我很有感触,我不仅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比赛的激烈精彩,还收获了许多启示。



刚开始我们只有有限的几颗弹珠,不过我们打算一起凑,我准备了更多,我们加起来有十几颗弹珠了。我们把几种玩法都试了一遍,最后决定自己制订游戏规则,这样更有意思了。我们在树荫下找地方,画范围,玩得很开心。



我们最初制作的孔明灯的版本比较简单,就是用一根细铁丝绕成圈,中间十字交叉的地方绑了一根铁丝,上面缠着棉纱,但这次的形状做的又矮又胖,以至于刚点燃棉纱,整个灯就烧掉了。第二次,我们准备了阻燃纸,把灯的比例也调了,把底座也加固了,底座的细铁丝单股变成双股,并且扭成麻花状。在试飞的时候,发现灯从地面浮起来,但摇摇晃晃很难上天,看来一样东西看起来不算难,但真正做起来没那么容易,我们还在继续改进。


JT视角:“勤有功,戏有益”。为了课堂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们常常费尽心机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但不曾想,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能够让学生欢欣鼓舞。美国实用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认为:“孩子应当通过实践经验(玩)而非机械灌输获取技能;孩子既是独立的个体,也具有社会性,因此玩与学并不冲突;教育的职责在于把玩与学相结合,找到儿童自由意愿与成人引导之间的平衡。”这也是课后服务的设计理念之一吧。




4

分享展示,用语言表达“传承”的乐趣

(学生体验抖空竹的玩法)

同学们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欢乐,“独乐不如众乐”,他们很想把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的同龄人。我带领孩子们一起回到课文,再次琢磨作者是如何介绍竹节人的制作过程,还查阅资料,最后达成共识:一份制作指南一定要包含所需材料、制作步骤这两块内容,如果要体现创意和实践性,最好还要配图。
比如负责介绍踢毽子、跳皮筋的小组,他们查询资料了解制作指南需要包含的要素,然后每位组员发挥特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鸡毛毽子的制作方法。刚开始说明的步骤不太清晰,语言比较冗长,经过两次调整,整体有所改观。
在制作兔儿灯的时候,这组同学介绍的步骤清晰,语言简洁,搭配了自己手绘的图稿,整个制作指南清晰灵动,便于操作。

最可贵的是,同学们介绍的语言除了体现准确性的特点,在用词方面还兼顾了生动形象的特点:

如用“圆润形容兔子灯的身形;用“勾勒”提醒大家在画兔子眼睛时要先大体描出轮廓,再细腻上色;叠豆干的小组建议大家最后一步要小心翼翼将三角形纸片“”入缝隙......

这些词语值得玩味,让人想到《竹节人》中的那些精准又生动的用词,让人回味。

学生在自主学习及介绍制作步骤时,既要体现条理性,还要考虑到语言表达的效果。这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也是学以致用,巧妙运用。
在展示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兴高采烈地讲述着长辈们的玩具和玩法,介绍制作工艺和经历。

(学生小组展示踢毽子、滚铁环的制作工艺和玩法)

(学生小组展示翻花绳、打豆干的制作工艺和玩法)

(学生小组展示孔明灯、打弹珠的制作工艺和玩法)

(学生小组展示兔儿灯、放风筝的制作工艺和玩法)

展示后,我们继续思考,如何将项目延续。同学们决定进一步策划校园传统玩具和玩法展,探讨在“双减”及“5+2”政策背景下,用传统玩具和玩法丰富校园活动的可行性。
目前,学生们完成了校园传统玩具和玩法展览的策划,预想了方案,制作了宣传海报,进行了任务分工。
(学生交流校园传统玩具和玩法的策展方案)
(学生设计的校园传统玩具和玩法展览的宣传海报)
师生们进行了头脑风暴,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展览向同学们宣传,然后通过调研反馈情况,再向学校提出倡议,让预备年级试验,然后再调研完善,探讨全校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实施的可行性。希望更多的同龄人在体验游戏的快乐中了解传统玩具和玩法,在浓浓的怀旧氛围中体会到童心童趣。

不少同学在学习反思中提到:


我感到学习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每天在校的学习生活没那么枯燥,可以边玩边学。

觉得学习更有劲了,原来学知识也有很有意思的时候。像丢沙包、翻花绳、打豆干,可以经常玩起来,简单但很有意思。

在课余时间我们边玩边学习,还为演讲做准备,虽然占了我们不少课余时间,但这些是我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有时候失败也是一种经历,我们从中找原因,再改进,结果会越来越好。学习和生活中,我的心态调整了许多。
有时候我总担心自己做错,但现在看来出错不要紧,关键要找到原因。这次项目学习,让我和老师也走近了许多,老师不断鼓励我,让我自信了许多,以前我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现在的我好多了。


刘思维老师与学生们的项目还在进行中。他们会进一步展望延伸,继续探讨传统玩具与玩法的未来发展前景,探讨如何通过创意,让这些传统玩具和玩法焕发生机,走近更多孩子的生活。我们也期待,这些由刘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项目成果能够让周浦实验学校更多的孩子们度过快乐且充实的课后服务时间。

JT视角:刘老师这个项目的实践还在进行中,但还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路:

1、好的课后服务并不是“管牢”孩子,而是要孩子的自觉自愿参与

2、课后服务内容,不能是残羹剩饭,而是要体现知识的有意义的应用

3、课后服务的方式,不是恣意放任,仍然要坚持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成长














项目化学习实践者
刘思维,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初中部语文教师。曾获上海市语文大讲堂浦东新区二等奖,浦东新区优秀班主任,区第八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上海市“黄浦杯”关键教育事件征文区二等奖、市三等奖,浦东新区园丁奖等荣誉。参与学校市级课题《中小学生植根课堂的“创客学习”研究与实践》和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教育观: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本文中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均由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提供)



我们欢迎来自教育一线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经验、学习故事或教学案例。凡是投稿被采用的作者,都将获得凝聚JT项目团队15年项目化学习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教学指导手册——《项目化学习教学指导手册·设计篇》。

投稿邮箱:jt_kf001@163.com


设为“星标”,

点亮“在看”,

续下期精彩,JT项目期待与您共成长。






《项目化学习教学指导手册·设计篇》

现已正式发售


精彩推荐

==

谁可能是唐僧的第五个徒弟?——《西游记》整本书阅读项目实践反思
教育戏剧:永不落幕的语文课
今天,我们用什么来“点亮”和“激活”
项目反思:一位教师在“双新”背景下的实践探索
问题情境牵动下的“父子对话”——一次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
一个塑造学生体育精神的项目化学习
合作中的科学探究,发散、聚敛、反思
以“终”激“思”,丝丝入扣——一个学生成长的人像摄影项目
项目化学习,有一位亲自“下厨”的校长
我们的“学堂乐歌”——一次项目化的音乐实践
生成有意义的学习,他们正在探索——报道: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项目化学习展示交流活动
我们如何与大自然对话?
探索项目实施:如何对新情境保持弹性和适应性?
大概念的学习探索在向我们走来
一个“有趣有料”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在推行项目化学习中怎样发挥完全中学的优势?
“以终为始”及其衍生效应
静安教育学术季·第五季 “创新引领教育发展 实践推动教学变革” 项目化学习实践专场研讨会
闵行区JT项目第三期项目化学习中期展示研讨会
●我们用图形和想象力创造数学之美
从项目设计到课堂实施
●穿越并非神剧,而是一种思辨
给孩子们机会,为不低估自己的创造力 ——复盘“洗手间的智能感应”
数学与灌篮高手的诞生 ——在合作中共同编织着我们的篮球梦
●“布与纸”狂想曲:从Excel到智能穿戴
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创造力
们的未来不是梦
一年级孩子可以体验怎样的“复杂情境”?
支架——自主学习的伴侣和阶梯
智能时代 | 点亮孩子的数学思维
在线交流|当项目叩开英语课堂之门
跨学科 | 手绘“老字号“地图
对话丨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各展其长
隔空共演,战疫中的你我他 ——一个抗疫项目《封城时刻》视频的幕后花絮
国外案例:大战僵尸病毒行动计划
从感知艺术个性到绘制个性化人生
项目中,那些“会听”的老师和“会说”的孩子们
疫情期间项目学习如何实施?——专家与一线教师的三次在线对话
“捏彩泥”如何发展成一个项目学习?
她这样打造数学学科的项目学习
一个精心合成的教育干预环境
宅家抗疫,深度学习——试用项目元素,开启网课时期新探索
宅家抗疫,深度学习——洛川学校在线项目学习行动中
课程标准前,还“非此即彼”?
项目学习与教师的艺术
我也是学习者

详细的单元教学设计请识别下方图片ErWeiMa登录https://www.jt2jt.com进行浏览。

*[声明]以上内容源自上海市周浦实验学校JT项目,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和JT项目共有。JT项目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JT项目(J2T标识)版权所有©2021 皆途(上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www.jt2jt.co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