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议论文阅读(二)
发布于 2021-08-09 20:36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课标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考点透视】1. 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关键词语、标题或语句的深层含义; 2.理解文章标题、文中重要语段(语句)的作用; 3. 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4.概括论据; 5.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6.分析文章(或语段)的论证思路(或论证过程) ;7.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8.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9.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 10.品析语言特点; 11. 根据文意从自己阅读和生活积累中列举(补充)事实、道理论据;12.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题型描述】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
例【七】(2020·四川达州)
深触经典的灵魂
王佳可
①提起经典名著,不少读者会想起《西游记》,这是一部据唐贞观年间玄奘出使西域取经的事件,在民间演绎的基础上写成的被视为“古典浪漫主义高峰”的经典小说。然而,这样一部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近年来却被不少影视工作者改编成各种哗众取完、不伦不类的“西游”版本了。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不要因商业限制或迫求票房而胡编乱造。
②文学本是一门丰富性的艺术,在兴趣盎然的文学况味之外,也记录下人美丰饶灿烂的文化发展史与风凰涅槃的精神历变史。如果说写作与阅读是人类记录自我、创造历史的方式,文学经典就是历经代际写作与阅读淘洗后的时代和民族文化结晶,这些人类文明的成果通过经典阅读代代相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话说过,经典“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裹扶着人类过往历史的丰富经验,伟大作家们的心灵图谱凝聚成一部部文学经典,既拥有历史的温度,又照见未来。通过阅读经典,我们沿着人类文明史一路溯源,找寻自己的坐标,洞见他者的智慧,构筑光明的未来。
③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例如,我国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红楼梦》,全书背景广阔,情节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书中有名有姓的就有700多人,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道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还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这部思想性、艺术性高的小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④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深度阅读使文学经典展开成广阔的社会风俗画卷,使读者聆听作家间心灵与心灵的喁语,继而跨越时光的沟壑,对历史投去深深一瞥。深度阅读经典令我们认识到世界广阔至此,人类心智辉煌如斯,在日复一日的滋养下,提升了认知力与理解力,丰盈了想象力与审美力。
⑤与需要付出时间与耐心的深度阅读相比,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人们愈发习惯于在乘车或工作间隙一日十行地浏览一篇篇“10万+”文章,或观看一段15秒以内的短视频。这样断续且不完整的阅读模式大幅侵占了深度阅读的空间,令人们习惯于同质化、碎片化阅读的浅尝辄止,自然会导致认知的偏差和思考能力的匮乏。如此,对《西游记》中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视而不见,只做神奇光怪的情景改编也就不足为奇。
⑥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放松心情,浏览资讯无可厚非,但阅读的触角不该仅圃于此。深度阅读经典是对当下浅阅读、轻阅读等“碎片化阅读”模式的矫正纠偏,也是在当下语境中对经典作品文学性与审美性的再度认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唯有在书海中深潜,给经典多一些时间,才能深入文学作品的肌理,读懂人性的丰富,看到世界的广阔,理解历史的深邃,传递文明的火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如何论述“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这一观点的?
【答案】文章首先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再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论证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原因,然后从反面论述了深触经典的灵魂的必要性。最后总结全文,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即是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文章第一部分是第①段,通过《西游记》被不少影视工作者胡乱改编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第二部分是第②~⑤段,②~④从文学经典的价值、文学经典的内涵,深读经典的收获三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为什么要深触经典的灵魂;第⑤段,从阅读经典的反面入手,说明“碎片化阅读”的缺点,从而论证深触经典灵魂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第⑥段,再一次强调“深触经典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据此概括即可。
2.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 举例论证,以《红楼梦》这样一部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为例,具体论证了“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本段作者列举《红楼梦》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是作者为了论述首句“阅读经典并不轻松。这是因为一部文学经典在表层故事之外,内里还是一部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需要凝神静气,深度阅读”这一观点而举的例子。再讲举例论证的共有的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答出即可。
3.如果给本文再补充一个论据,下面的材料应该选哪一个?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以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汤显祖的《牡丹亭》曲文流丽,人物内心描写细致,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爱情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材料二
碎片化阅读是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同时,碎片化阅读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叙述的是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与本文观点相符。材料二主要论述了“碎片化阅读”的优势,不符合本文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首先阅读全文,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阅读经典应深触其灵魂”,其次阅读所给两则材料,看哪个材料能够证明文章论点,从而作出判断。材料一列举《三国演义》和《牡丹亭》的例子,是说经典作品的深厚内涵,材料二是说“碎片化阅读”的优势,对比之下,材料一更符合本文的论点,故选择材料一。
4.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答案】示例:我们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文学,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使我们在这个充斥着碎片化阅读的文化语境里,不至被裹挟。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学生对经典文学阅读的看法,首先要联系自身的实际,说出阅读经典能够带给自己什么,如增强我们的文学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审美水平;其次要结合文章内容,比如文章中提到“碎片化阅读”近年来颇为盛行,我们就可以说阅读经典可以改变这种现状。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例【八】(2020·山西)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鸟儿从不担心脚下的树枝
一个年轻人希望在社会上有一番作为,可是,他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看着伙伴们取得了成功,他更加着急,于是跑去向苏格拉底请教。
听了年轻人的诉说,苏格拉底微微一笑,说:“我正准备出门,你既然来拜访我,不妨随我出去散散步吧。”
他们来到一个果园。果园里有许多挂满果实的树,树上有许多正在寻食的小鸟。
苏格拉底指着树上的小鸟对年轻人说:“你看,鸟儿们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有的枝条很结实,有的却是枯枝。如果枯枝突然断裂,站在上面的鸟儿会不会随枯枝一齐掉下来?”
“当然不会!鸟儿有翅膀,它们会飞走呀。”年轻人不假恩索地说。
苏格拉底赞许地点点头:“你说得对。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担心树枝会断裂,因为它拥有自己的翅膀,人也应该拥有自己的翅膀。”
年轻人恍然大悟,高兴地说:“谢谢您,我懂了!”
1.文章结尾年轻人说“我懂了”,他究竟懂得了什么道理?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示例:人应该拥有真才实学,这样就不会担心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苏格拉底教育青年人,鸟儿之所以敢站在高高的枝头上跳跃,不在于枝条结不结实,而在于鸟儿有一双会飞翔的翅膀。意即人想要有一番成就,自己就要有一定的能力,敢于接受挑战。这样,即使面前有暂时的困难,也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它。联系前文青年人的困惑和问题“总是畏首畏尾,生怕遭受失败,得不偿失”,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2.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小宇说:“我认为要想拥有自己的翅膀,必须付出足够的努力。”
小雯说:“我认为尝试很重要,不在天空中飞翔,怎么能拥有自己的翅膀。”
小美说:“善于反思,从每次经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翅膀。”
请围绕“如何拥有自己的翅膀”这个话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表明你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写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的某种观点,也可以另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100字。
【答案】示例:想要拥有飞上蓝天的能力,你就要拥有一对自己的翅膀,想要拥有自己的翅膀,你就要有一颗坚强而勇敢的心:面对着困难,你不断地勇往直前,因为你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敬佩那些经过磨砺还勇往直前的人,因为他们内心很清楚地知道,只有经过努力,明天才会灿烂辉煌!(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针对“如何拥有自己的翅膀”这一话题,题干中已经给出几种观点,但是没有具体的阐述。考生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加以具体的阐述,也可以谈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观点明确,论证思路清晰,语言准确,文体特征明显。同时要注意字数要求,不可过多或者过少。
例【九】(2020·山东潍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勇者不惧
①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②“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据《史记》记载,蔺相如携壁出使强秦,为国家大义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理直气壮地斥责秦王;而面对廉颇的鲁莽冒犯之举,蔺相如又能为国家利益而甘受个人委屈。蔺相如的故事生动演绎着“勇者不惧”“义以为上”的品格。《礼记》讲:“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③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孔子曾经在门人面前称赞颜回的聪明睿智,一向以勇猛自诩的子路不服气地问老师,如果您行军打仗,将选择和谁一起呢?孔子回答道:徒手与虎搏斗、赤脚横涉河滩,如此莽夫,我是不会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一起共事的一定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勇者的“无惧”与“有惧”应是如此:从大局的角度出发,在坚守道义的同时不怕外在艰险,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对道义心怀敬畏,如履薄冰。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
④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王阳明在带兵平定宁王朱震濠叛乱时,这种静气和锐气得到了生动体现。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论道。一次探马来报前方战事失利,弟于皆惊惧失色,阳明却神色自若地重拾中断的话头,很快又有探马来报前方叛军大溃,弟子皆喜形于色,阳明仍神色自若地继续讲学。凭借纯笃的学问和丰富的战斗经验,王阳明深知,早已妥当布好战略战术,最终一定能够获胜。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
⑤如何培养沉着的静气与进取的锐气?应该在困境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锐意进取。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孔子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孔子珍视这场坎坷遭遇,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于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已,在克服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磨练,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勇往直前、奋发有为。
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在其间磨砺出的“勇者不惧”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选自《光明目报》2020年4月20日,有删改)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勇者不惧”的理解。
【答案】 ①勇者不惧是在危难面前坚守并光大道义。②勇者不惧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③勇者不惧需要沉着的静气和进取的锐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这是本文议论的论题,通读全文,作者在文中分别从②段“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从③段“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④段“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这三个方面由浅入深论证“勇者不惧”的。这三个方面就是我们应理解“勇者不惧”的内容,据此逐条归纳即可。
2.第④段是如何论证分论点的?请简要梳理。
【答案】①先用孟子言论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②接着用王阳明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③最后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段先提出“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的分论点。然后用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时,孟子的一些言论来解释“静气”“锐气”的含义:“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具有压倒和战胜一切的力量,是谓锐气。接着用军旅中的王阳明战事繁忙,但坚持讲学的事例阐明“静气”“锐气”的表现。最后总结“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不惧的品格”,强调“静气”“锐气”的重要作用。按照行文顺序,逐一归纳概括即可。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明确指出“勇者不惧”是中华民族历史征程中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B.文中多处引用经典名言,列举历史故事,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②③段都进行了正反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
D.第⑤段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展开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其中C项表述有误。文章第③段没有使用正反对比论证。文章第②段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根,是匹夫之勇,是小勇。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大勇”“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把大勇和小勇,鲁莽斗狠和真正的勇敢进行对比论证,达到了有破有立、突出论点、愈辩愈明的效果。故选C。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2020·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②)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③)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④)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根据文意,这句话所处的最恰当的位置应是( )
A.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的能力。本题应从逻辑思维角度辨析。“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阐释了怀疑、问题、解答三者之间的关系。经分析,第②处语句后面的句子是紧承发问和求解来论说,“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再看第②处前面的句子:“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情。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这句话阐述了懒惰的做法,不能促使学问进步这一内容,和第②处后阐述的发问、求解,才能发展学问的观点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放在②处合适。故选B。
2.选文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是为了论证( )
A.大的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C.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只要具有怀疑精神,就一定会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据及其作用的能力。选段的中心论点是“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因此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的例子,是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法国笛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二者分别作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为论证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服务的。故选C。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选文论据的一项是( )
A.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
B.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
C.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
D.对明天的认识的惟一限度,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怀疑。——罗斯福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据的恰当运用能力。其中B项表述有误。涉及“哲学家王阳明通过“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这一表述内容的选段的论点是其开头的句子:“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本段文字中,通过哲学家王阳明“格”院中的竹子来探察物体,得到知识的事例,论述的不是“怀疑”,而是“格物”,因此不能作为选文论据。故选B。
4.对选文内容和论述特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中说治学过程依次分为怀疑、评判、辩论、修正、创新等五步。
B.选文的语言准确,对事例分析透彻,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C.选文中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D.选文中既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正反对照,拓展深化了论述视野和深度。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特点的理解辨析能力。经分析,A项表述有误。由“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可知,治学过程依次的顺序是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因此A项表述的顺序不对。故选A。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一】(2020·内蒙古包头)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谈美感教育
①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美心理有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和三种事物相应。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人好比一棵花草,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和谐发展,才繁茂有生气。
②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智有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受主义者。这三种人都非全人而是精神方面的跛子。
③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重要我们的古代儒家是知道的,儒家教育重诗重礼乐。诗、礼、乐可以说都属于美感教育。诗与乐相关,目的在怡情养性,养成内心的和谐:礼重仪节,目的在使行为仪表规范,养成生活上的秩序。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就高于柏拉图和托尔斯泰诸人,国为他们误认为美有妨碍德育,儒家则认定美育为德育的必由之径。道德并非陈腐条文的遵守,而是至性真情的流露。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到最高境界其实是一回事。
④我们通常把自己囿在习惯所画成的狭小圈套里,让它把眼界“蔽”着,使我们对它以外的世界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诗人和艺术家所以超过我们一般人者就在情感比较真挚,感觉比较锐敏,观察比较深刻,想象比较丰富。我们“见”不着的他们“见”得着,并且他们“见”得到就说得出。像一位英国诗人所说的,他们“借他们的眼睛给我们看”。
⑤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许多人嫌生活烦闷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见不着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美感教育可以使人吸收生命的活力。朱子有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诗所写的是一种修养的胜境。美感教育给我们的就是“源头活水”。
⑥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诗经》《礼说》《左传》诸书所记载歌乐舞的盛况,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歌德和贝多芬时代的德国都可为证。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
(作者:朱光潜有改动)
1.请简述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本文先论述人只有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接着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进而论述了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目的是最终发出民族复兴必须提倡和普及美育的呼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文章第①段论述“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第②段“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真、向善、爱美的天性,使人在这三方面得到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阐释全面教育对造就全人的功用;③④⑤段分别论述美感教有是一种情感教育,诗人和艺术家教给了我们更多的美,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概括为美育的价值和作用;第⑥段论述“从历史看,一个民族在最兴旺时,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必发达。”从而发出“现在我们要想复兴民族,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的呼吁。逐步总结概括即可。
2.阅读第③段,说说“善”与“美”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案】内具和谐、外具秩序统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本段内容中“内具和谐而外具秩序的生活,从伦理观点看,是最善的;从美感观点看,也是最美的”这一句就是阐述“善”与“美”最高境界的。从这句话中可筛选出答案。
3.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一方面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一方面是说欣赏他们的作品可以解放我们的眼界;从而论证了美育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道理论证及其作用的能力。第④段引用英国诗人的话,一方面对比说明“我们”和“诗人和艺术家”对美的不同感受,从而表明诗人和艺术家的眼界更开阔,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另一方面,也为第⑤段开头的句子:“这种眼界的解放给我们不少的生命力量,让我们觉得人生有意义、有价值,值得活下去。”提供了道理依据。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4.请结合生活现象简述本文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央视“诗词大会”等节目被人们喜爱,说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诗词等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浸润心灵,让精神得到熏陶。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美育的价值之一。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能力。谈现实意义主要围绕“必须提倡和普及美感教育”展开阐述即可。可以从陶冶心性、培养品质等方面列举做法,再阐述其积极意义即可。
例【十二】(2020·辽宁营口)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张凡
①炒一份“余老师同款蛋炒饭”,以“抗疫加油”为主题进行一场水果拼盘大比拼,养护一盆绿植作为特殊的开学礼物,制作一个手工包送给妈妈……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生们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成长时光,这也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个机会。一些学校开展“厨艺云课堂”“线上手工课”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参与形式多样的家务劳动。一份份特别的“作业”,让居家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学生们在一菜一饭、一针一线中体会劳动的滋味。
②“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至今依然能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③《尚书》有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谚’通‘修’,粗俗,鲁莽)。”的确,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环顾我们周边,青少年“不识稼穑”的现象,并不罕见。因为“课业忙”“不重视”等原因,他们少有机会走进“实践的课堂”,难以对现实中的劳动有更多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现实。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提升生活技能,才能不断夯实成长的基础。
④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从农耕社会“耕读传家久”的传统,到现代社会“劳动创造幸福”的箴言,时代在变,劳动的形式在变,但劳动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有的意见》,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⑤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劳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走进生活的课堂、走进劳动的现场,在扎根大地的劳动中,展现风采、感受快乐、实现成长。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应该是明确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结合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可知作者在第②段明确提出的“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淬炼成长。”即为文章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尚书》中的名言,论述了不体会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珍视劳动的价值(或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引用《尚书》中的语句,属于道理论证(引用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论述了不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性,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
3.选文③④段的顺序可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不能。③段是从“劳动技能的提升”角度论述的,④段是从“劳动精神的培育”角度述的。二者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或答:与第④段的首句相对应),所以不能互换。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解题方法:先看这两个段落与前面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如果没有,再看这两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从时间上、逻辑上等。由第④段“劳动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其中“不仅意味着劳动技能的提升”是第③段谈的内容,“更意味着劳动精神的培育”是第④段谈的内容。本句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同时“不仅……更……”属于意思上的递进关系,所以这两段是不能调换顺序的。
4.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学校组织大扫除,我很反感,认为耽误学习。现在我明白了,劳动不仅可以锻炼我的劳动技能,还可以锻炼我的意志品质,以后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感悟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同时不要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注意语言通顺、有条理。如,读了本文我意识到劳动对我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像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帮忙做家务……以前我都不屑一顾,认为学生就是好好学习,做劳动是浪费时间。今天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劳动的益处,劳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如勤劳,独立,有责任心,有坚持性等;劳动有利于发展智慧,锻炼动手能力;劳动还有利于强身健体,有利于丰富生活等等。学习和休息对我来说固然重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进行劳动,既可以放松的身心,也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且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艰辛。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十三】(2020·辽宁本溪)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出三国(魏)李康,意思是说,树木高出树林,风就会折断它;石堆显露出堤岸,水流就要冲毁它;为人处事样样出众,别人就会诽谤他。一读到这样的句子,耳边马上就回响起“棒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嗡嗡声,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②人们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而木秀于林,风岂会不助之!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摧”字。人们怕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怕脱颖而出之后,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所以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这是懦弱、不自信的集中体现,________。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用了一千多种材料进行尝试,曾被人当成疯子,但是他没有放弃,最终为人类奉献了光明。马云应聘的时候与老板大谈电子商务,曾一度被认为是骗子,但是他不畏人言,坚持不懈,最终创造了市值千亿的阿里巴巴。
④“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一代又一代功标青史的闻达之士用自己的事迹告诉我们,阻路石和垫脚石往往就是同一块石头,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其实我认为木秀于林,风摧之还是风助之,不是取决于风,而是取决于木。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
⑤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跳出来表态,树大招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还少吗?聪明绝顶的杨修在曹丞相面前出尽了风头,最后却因“鸡肋”的揣测丢了性命。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说杨修是死于他的“恃才”,但是史书《三国志》中却写到“杨修为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提到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所以才被杀了。杨修的死是必然的,曹操晚年决意要立曹丕为储君,杨修是曹植的拥戴者,所以杨修之死不是因为“木秀于林”,而是他卷入了一场本不该卷入的夺嫡之争。
⑥机会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败同在,如果诽谤和诋毁能够轻而易举地击倒你,只能证明你自己本身就不堪一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一切的勇气,
⑦“木秀于林,风必助之”!我们不是三国时期身世飘零、生死未卜的李康,我们是二十一世纪勤劳勇敢、充满创造力的新一代!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要迎着风雨大叫:“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选文略有改动)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提炼中心论点可以先看文章题目,再看开头,然后看结尾。文章的题目是“木秀于林,风必助之”,第④段的“风就像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如果树木足够坚韧挺拔,又怎会怕风吹雨打?”,二者阐述的意思相同。据此推知,第①段最后一句:“因此,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一句是将标题内容和第④段的特例演变为理论上的陈述,应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①段中引用名言、俗语有什么好处?
【答案】开头引用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下文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与其形成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开头语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主要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吸引读者,增强论述的趣味性;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本文开头引用三国(魏)李康的名言、俗语,写出“木秀于林”容易被困难所摧毁,与第(1)段后半部分“然而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鼓励创造,蓬勃发展的大有为时代,你若是真英雄,为何要怕雨打风吹去”写真英雄不怕风吹雨打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引出中心论点;同时,文章开头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俗语,增加了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请为选文第③段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使上下文衔接得当。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参考示例一:前进只有一个理由,退缩却有千万个理由,当一个人勇往直前的时候,一点点流言蜚语又算得了什么?参考示例二: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他们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参考示例三:还有另外一些人,不怕诋毁诽谤,愈挫愈勇。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的能力。认真阅读第③段可知,横线前边主要分析“很多人选择缩在林子里,不肯力争上游”的原因是“受到别人的诋毁和诽谤”,横线后边以爱迪生、马云为例分析“木秀于林,风必助之”。因此,横线上应该是能够概括爱迪生、马云事例的观点的句子,比如:生活中还是有另外一些人,他们不畏惧别人的流言蜚语,不怕艰难险阻,迎难而上。
4.选文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和磨刀石,论述了困难所起的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道理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困难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可知,画线句子属于比喻论证,将困难比喻成“铺路石”“试金石”“磨刀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笑对困难,砥砺前行,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的观点,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使论证的道理通俗易懂。
5.选出下列不适合充当选文事实论据的一项( )
A.豪放词人苏东坡在诸多领域卓有建树,“乌台诗案”使他身陷牢狱,这反而让他能广泛接触生活,写出不朽作品。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高歌的壮士荆轲勇敢无畏,图穷匕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悲情英雄。
C.孙膑熟习兵法,遭魏将庞涓妒忌、陷害,可他回到齐国后,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辉煌战例。
D.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专心医学,名动四方,此后27年游历,艰辛备尝,呕心沥血,最终编著成了《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恰当使用事实论据的能力。其中B项表述有误。荆轲的事例主要表现的是知恩图报,勇敢无畏这一主旨。而本文观点是“只要你自己足够优秀,艰难险阻也一定会为你的成功助力”。二者观点不一致,故选B。
声明:本文由gongzhong号:中小学成绩宝(xuebashuomiji)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1:辨析和修改病句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2: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3:诗文名句背诵默写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4:字音与字形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5:文学与文化常识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6:修辞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7:仿写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8:标点符号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9: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0: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1:积累与运用·语段阅读综合考查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2: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3:对联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一)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二)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三)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四)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五)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二)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三)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四)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五)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6:诗歌鉴赏(一)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6:诗歌鉴赏(二)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6:诗歌鉴赏(三)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一)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二)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三)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四)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五)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