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撷英 | 2021年高考语文甲卷实用类文本试题多维解读及2022年考向预测

发布于 2021-11-07 21:31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教学考试》杂志是公开发行的省级教育期刊,以服务高考改革,服务高中教学,研究高考命题规律为办刊宗旨。2018年1月与中国知网达成合作之后,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本刊全年面向全国一线优秀教师、教研人员、命题专家、高校师生征稿,投稿不收版面费!!好平台等你来,欢迎积极与投稿!

教学考试


主编:王涛

作者

简介



赵岚昕


四川省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刊

文章



本文转载自《教学考试》

(2021 高考语文5)



2021年高考语文甲卷实用类文本试题多维解读及2022年考向预测


2021年高考落下帷幕,语文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考查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信息类文本考查点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解读,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水平。材料具有社会实用性,注重价值导向性。选材紧跟时代脚步,从生态文明这个角度选择科普译著《水的密码》,文本以“理解河水何以泛滥”为核心话题,分别从水的“特性”“毛细作用”以及水的纯度、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等因素对河水泛滥的影响进行阐述,思路清晰,结构明确。


下面,笔者就文本分析、素材来源、命题角度、映射《课程标准》、考查能力、学科素养、试题亮点、试题解析、考向预测、复习建议等角度进行分析。


文本分析


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出下文要谈的话题)


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指出“弯月面”现象及其形成的原因)


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提出本文要谈的话题,即理解河水泛滥的几个因素)


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点明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到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形成“凸月面”的原因,点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这一观点)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揭示“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这一原理,并举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帮助理解)


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举例说明水的“黏性”这一特点)


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提出“毛细作用”这一现象)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可以解释毛细作用)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水受到某些物体表面吸引和受到自身的吸引产生的现象)


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从厨房到野外,指出这种效应在野外的体现)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分析风暴天气中可能出现洪涝的原因)


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提出气压对海面高度的影响)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气压下降导致海面高度上升,引发对坏天气以及出现洪涝的风险的预测)


(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文本结构


第一部分(①—③自然段):文章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出要谈论的“河水何以泛滥”这一话题。


第二部分(④—⑥自然段):谈水的“特性”及“毛细作用”等现象。


第三部分(⑦—⑧自然段):谈河水泛滥的三个因素。



素材来源


本文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这是一篇具有科普性质的阐释性实用学术文章。文本从熟悉的生活场景着手,阐述了水的“弯月面”“凸月面”“毛细作用”等现象,阐明了形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同时指出了水的“特性”与产生这些现象的关系。再从厨房延伸到野外,从生活现象到自然现象,指出了毛细作用导致河岸边水面以上的泥土被打湿,进一步阐明水的纯度、泥土颗粒间气孔大小、气压等因素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文本的核心价值为:细致观察、小心求证、审慎严谨、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命题角度


命题着眼文本结构、文本层次,着眼文本中的观点与材料、论点与论据、论证与分析,着眼文本内部的篇章关系、内部逻辑关系。以信息转述、阐释分析、重组语句等方式设置选项,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修饰限制成分表达、引起歧义语句的表达、前后因果条件关系等细节处设考查点,考查对文本核心概念的理解与掌握、作者阐释观点所用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文本行文的思路与谋篇布局、作者立场观点的认识与评价。



映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必修课程关于实用类文本学习的要求:阅读实用类文本,能准确、迅速地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文本所涉及的材料有自己的思考和评判。学业质量水平4-2提出: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考查能力


信息性文本阅读的对象主要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是以求知求真的态度与方式阅读文本,从而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强认知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考查素养


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比对、概括、推断相关信息的综合素养,借助不同情境对相关段落语句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且具备借助核心概念,由文本论证过程入手,梳理文本关键段落的关键信息能力,着眼文本整体结构的综合素质。



试题亮点


选择单篇文本,与过去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方式不同,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用连贯的逻辑思维来把握信息间的内在联系,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不同的信息,进行合理判断,最终整合出自己所需的信息的能力。以带有科普性质的阐释性实用学术文章为命题材料,也强化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这是一种真实的功能性阅读。这种阅读考查重在引导学生多角度了解“毛细作用”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生活常识、自然现象,引发学生探究这些常识与现象蕴含的科学原理,进而引导学生的科学求真精神、洪涝灾害、开拓国际视野、勇担时代使命,实现了由单纯的考试评价向立德树人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关键环节的转变。将自然现象有机融入试题,着眼于实用性、真实性、时代性,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方向。这也暗合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国策,具有现实意义。试题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加强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试题解析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对文本关键信息的考查,文中形成“凸月面”现象的是水银,因此A项错误)

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整合与分析)

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对文本关键信息的同义转述)

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对“毛细作用”的理解)


第4题以“弯月面”与“凸月面”现象揭示的原理、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揭示的原理、水的特性、泥土颗粒间气孔大小对水向上传输的高度的影响等为微情境,考查对文本关键信息的分析、整合的能力。试题属于基础性考查。


这道题要求学生能准确定位文本中的核心概念,并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能准确概括文本中各个段落的观点,锁定其相关观点句或中心句;能借助相关段落中的关键词语,梳理出文本的关键信息。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有效获取文本中水互相吸引揭示的原理、水的特性等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在梳理文本关键信息时,体察文本蕴含的科学思维及人文思维;能借助具体语言,进行信息比较与归纳判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对“文本语言”的评价)

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评价)

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对核心概念“毛细作用”的理解)

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对作者行文思路及写作意图的评价)


第5题以文本中谋篇布局的特点、行文思路、阐释观点的方法、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在文本中对概念的理解为微情境,考查对关键信息的获取,以及对文章的结构特点、素材选择的鉴赏与评价能力。


这道题要求学生能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文段的大意;能够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能根据文段中的语句位置,提取文段的观点;能够理解文本在发表观点时所采用的阐释方法。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作者用形象的表述引出所谈论话题的文本特点;借助微情境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具有对文章的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素材选择的鉴赏评判能力。


5题,B项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评价,根据选文第④段内容,作者提到“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是为了说明“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这一原理。C项是考查对文本中核心概念“毛细作用”的理解,根据选文第⑥段“毛细作用”现象的相关阐释,“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和“自身的吸引”,因此会被向上拉。而水滴从树叶落下不是水被向上拉,因此不是“毛细作用”。D项考查对作者行文思路及意图的评价。作者行文变换叙事地点是为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根据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的相关原理等因素综合影响才能对自然界变化进行预测。


6.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第6题以“河水泛滥的其他几个因素”为微情境,考查对关键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以及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的能力,厘清“水的特性”“毛细作用”等核心概念,理解“毛细作用”与洪涝风险加大的三个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题干相关信息出现在选文第③段,答题区间锁定第⑤⑥⑦⑧段,第⑤⑥段提到了“水的黏性”“毛细作用”,但并不是“这几个因素”,是为了引出第⑦⑧段对河水泛滥的原因的分析。整合这两段的内容,河水泛滥与“水的纯度”“泥土颗粒间气孔大小”“气压”等因素有关。故而答案为:①水的纯度因素;②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③气压因素。



考向预测


①从文本形式来看,可以是选择单一文本也可以是非连续文本;从选材来看,可以是自然科学论文、政论文、时评、新闻、访谈等;从选文的主题来看,选文契合“核心价值取向”,具体表现为“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科学精神与理性思考”“生态环境与个人”“传统与现代”“青年与时代”“中国与世界”等。


②考查注重应用性,选项设置可能会引入文外信息,以凸显对文本关键信息的理解、迁移与运用。


③命题存在对语言运用、逻辑判断推理、核心概念的理解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考查的可能性。


④从“作品”“作家”“读者”等多个角度设置选项,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复习建议


复习建议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在复习备考时,因阅读的样态较为多样,在复习过程中应选择多样化的材料。同时,要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一核四层四翼”为基础,引导学生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多维度解析,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精准把握考点,明晰考向。同时这也是高三语文教学的方向。与以往不同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除了应帮助学生建构必备知识体系,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尤其是逻辑思维训练。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编者观点,并不代表本gongzhong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申请转载或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张老师:18910870020。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