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发布于 2021-11-07 22:22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着“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俄)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 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
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 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
“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
“什么?”
“你认识卡秋莎吗?”
“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
“你为什么不去?”
“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
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
“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
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
“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
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
“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暗含了作者对围观人们亢奋情绪的批判态度,与鲁迅在《祝福》中批判那些围观祥林嫂的鲁镇人们相类。
B.“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句,点明了“被捆绑的人”的身份,又揭示了历史背景——群众推翻了沙俄政府。
C.“同一个神灵”指“上帝”所代表的亲情、怜悯等,孩子对父亲的爱也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孩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在内心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围观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简洁而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的支持政府的警察形象。
B.“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内心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C.本文对比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警察从起初的动作、神态与最后的表现,群众从叫嚷“打死他”到“没人拦住他”,孩子从啼哭到感激。
D.本文故事场景变换不大,情节相对集中,大量使用人物对话展开,开头与结尾人们的表现形成的反差突出了小说弘扬人道主义的主旨。
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4分)
9.请结合文章从结构安排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探究“孩子”出场的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中乙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至常州,神宗崩,哲宗立,复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轼旧善司马光、章惇。时光为门下侍郎,惇知枢密院,二人不相合,惇每以谑侮困光,光苦之。轼谓惇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惇以为然,光赖以少安。(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至。以弟辙除右丞,改翰林承旨。辙辞右丞,欲与兄同备从官,不听。轼在翰林数月,复以谗请外,乃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摘编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B.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C.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D.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捣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嘉祐,宋仁宗的年号,“嘉祐二年”是年号纪年,“是月丁未”是干支纪日。
B.殿试,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高宗,赵构的庙号;庙号是帝王为自己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敬尊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才识兼茂,考试成绩卓异。殿试考中乙科;考试作策论六篇,文理很清晰;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只有吴育和苏轼达到。
B.苏轼为人友善,巧妙化解矛盾。苏轼的老友司马光与章惇意见不合,章惇常常为难司马光,苏轼用许靖事例说服了章惇,司马光才稍得安宁。
C.苏轼宽严相济,认真执掌贡举。时逢大雪严寒,苏轼放宽对士子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他奏请驱逐那些侮辱应试士人的巡视考场的宦官。
D.苏轼施政有据,改正治水疏漏。苏轼到颍州后,就派人准确测量,发现以前治水的计划有严重错误,就上报朝廷调整,彻底治理了开封各县的水患。
13.苏轼后来被封谥号为文忠(与欧阳修同)。请根据选文内容说明其中的原因。(3分)
(二)文言文翻译(本题共2小题,8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礼记·大学之道》)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句“郁孤台”三字劈面给读者一座郁然孤峙高台之感,激情灌注;“清江水”是写实,也有寄寓:水是清的,却充满历史的血泪。
B.“行人泪”意蕴深广,直点造口当年史事,抒写作者的满怀悲愤,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同一时期的社会现实。
C.“西北望长安”意为向西北仰望长安,词人因金兵南侵同百姓逃难到造口,处境如杜甫当年因安史之乱逃到夔州仰望长安类似渴望君王任用。
D.重重青山遮拦虽可遮住望眼,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难以阻挡广大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无论任何打击,作者报国之心依然。
16.“山深闻鹧鸪”和“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疑问句,引发了后文对自然的恒久与个体生命的短暂的思考。
(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句传达出作者舍我其谁的自信,而“_____________”句的感叹,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穿越古今的典型意义。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____________”句写出了词人与爱妻因岁月沧桑而造成的隔离感;“____________”句点题,开启了对梦境的记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7时45分,广场上( )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 ① ;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 )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②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 ③ 。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与此同时,英军在添马舰营区升起了五星红旗,两分钟前,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灯光 注目 终了 消逝 B.灯火 瞩目 终结 消失
C.灯火 注目 终结 消逝 D.灯光 瞩目 终了 消失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B.两分钟前,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C.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D.与此同时,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分钟前,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1.在我们的语文等语言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请指出下面例子中的逻辑错误并简要分析。(4分)(不超过60字)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2.在我们的话语中会遇到很多带有“逻辑”的语句,如:①生物界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②我很难相信平行宇宙那一套逻辑。③他的这番话完全不合逻辑。④福尔摩斯精通逻辑。⑤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请结合以上①~④语句中“逻辑”一词的内涵,用简洁的语言明确第⑤句中“逻辑”的含义。(4分)(不超过25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内容”中有“外国作家和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并说“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研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了解若干国家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外国小说有: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悲惨世界》、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
学校准备利用寒假开展假期阅读活动,请你写一个推荐稿,向高一学生推荐一个外国文学名著名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A.“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曲解文意。B.“而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概念间并列不当】
2.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有误,偷换概念】
3.D【“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①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②引证法,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5.【示例】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6.D【A.“暗含了作者……批判态度”有误,不同于鲁迅。B.“又揭示了历史背景——人民推翻了沙俄政府”于文无据。C“上帝”所代表的亲情、怜悯理解有误】
7.C【“孩子从啼哭到感激”分析有误】
8.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
9.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孩子的出场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打破了双方的对立,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吸引读者。
②从主题思想上看:孩子的出场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再次审视自己,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尤其是人们从起初的愤怒仇恨到最后的宽恕谅解,前后态度的反差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10.C。
11.D【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高宗是古代帝王的一个赞誉较高的庙号】
12.D【“彻底治理了开封各县的水患”有误】
13.①认为苏轼的文章(与道德)达到了最高境界,值得学习(道德博闻曰文) 。②认为苏轼心怀百姓、廉洁方正,忠于朝廷(廉方公正曰忠)。③苏轼文章、为官等与欧阳修有相类之处。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殿试考中乙科。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见识都很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官衙吏人相继破产。苏轼察访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灾害减少了一半。
苏轼到常州,神宗去世,哲宗即位,复职朝奉郎、任登州知州,召他做礼部郎中。苏轼以前和司马光、章惇友善。当时司马光任门下侍郎,章惇任枢密使,两个人意见不合,章惇常常用戏弄侮辱来为难司马光,司马光为此苦恼。苏轼对章惇说:“司马君当前的名望很重。从前许靖因虚名而无实用,被蜀先主所鄙视,法正说:‘许靖的虚名,传播天下,如果不加礼遇,必然会被当作是看轻贤人。’先主接纳了,于是让许靖做了司徒。许靖尚且不可慢待,何况司马君实呢?”章惇认为他说得对,司马光凭借这稍得安宁。元祐三年,暂时代掌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充分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元祐六年,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辙辞去右丞,想和哥哥一同任侍从官,朝廷不许。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有谗言请求外调,于是以龙图阁学士身份出朝任颍州知州。在此以前,开封所属各县多有水灾,官吏不推究事情的原委,决开那里的陂池湖沼,流入惠民河,惠民河不能容纳,以致陈州也多水灾。又要凿通邓艾沟和颍河并流,并且要凿开黄堆想让水流入淮河。苏轼刚到颍州,就派遣差吏用水平尺度量地形,发现淮河的涨水高出新沟近一丈,如果凿开黄堆,淮河水反而会回流向颍州地区成为灾害。苏轼向朝廷上言,朝廷接受了他的意见。高宗即位,追赠苏轼资政殿学士,任用他的孙子苏符为礼部尚书。又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整天忘了疲倦,说是文章的最高境界,亲自写了集赞,赏赐给他曾孙苏峤。追崇苏轼,又赠太师,谥号文忠。
14.(1)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2)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15.C【长安指汴京】
16.“山深闻鹧鸪”中“深”字渲染了沉郁凄迷的氛围,抒发词人内心沉郁苦闷等复杂的情怀)。“城春草木深”中“深”字写出经历安史之乱的长安城杂草丛生的荒芜,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17. (1)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古来圣贤皆寂寞
(3)纵使相逢应不识 夜来幽梦忽还乡
18.B(终了:指时间结束;完了。终结:最后结束)
19.C。
20.①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②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③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1.违反同一律(或“偷换概念”)。“安”在问句中通常有“怎么”“在哪里”两个用法,庄子开始用的是“怎么”概念,后突然偷换为“在哪里”。
22.指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研究推理和论证的科学(逻辑学)。(①指规律、事理。②指道理、理论。③指思维的规律。④指推理和论证的本领。⑤指逻辑学)
23.参照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评分标准。
评分说明:
⑴以45分为基准分切入。
⑵好作文总分要打在54分以上乃至满分;差作文总分可打在36分以下直至0分。
⑶缺题目扣2分。
⑷每一病句扣1分。
⑸每个错别字扣1分。
⑹字数不足,在结构完整时,每少50字扣1分。
⑺要写出自己的见识,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⑻要让语言表达能力强、阅读知识面广、思想深刻的学生得高分。
文章由超然客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个有态度、有价值的gongzhong号,值得!~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