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指导

发布于 2021-11-12 09:5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

(一)散文的特点

1.内容上

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2.形式上

(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

(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

(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1.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2.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3.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四)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它在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章的语言风格,甚至修辞,才能既理解词语的表层意义,又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散文的意境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情感相熔铸的产物,具有含蓄深邃的美。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不能忽略了语言的揣摩,要调动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获得主观体验,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与升华。

(六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七)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一)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二)概括主要内容、事物特点

(三)理解句子含义

(四)词语、句子语段的作

(五)语句赏析题

(六)把握散文情感和哲理(体验感悟、启示、哲理)

(七)散文线索

(八)分析人物形象

(九)体会文段的写作技巧和作用

(十)拓展开放探究题

(一)概括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事物的特点

1、概括主要内容

对于记叙文的概括题,我们常用的方法是人+事+果,即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而对于散文,我们则需要将什么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表述清楚,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例题分析:

抱抱你,陌生人

1从湖这边到湖那边,很远,我沿着桥,来来回回走了一遭又一遭。湖水很蓝,是那种幽深的蓝,蓝得让人抑制不住地生出一种想要进一步亲近它的欲望。

2桥上的人来来往往,但我视若无睹。热闹是他们的,孤寂是我的。对于一个内心一直聚焦于某一事的人来说,世界是空旷的,只有我一个人。

3不知道是在第几次从桥上走过时,第六感觉告诉我,有人试图闯入到我一个人的世界中来。顺感觉望去,不远处的栏杆旁,有男孩在朝我张望。看到我望他,急忙把目光撇到一边去,那神情,仿佛受惊的小鹿。

4这是个顶多十岁的小男孩。让我一眼记住他的,是他脸上红色的胎记,足足占了脸颊面积的四分之一。

5我转回脸来,不想让男孩看到我注目于他脸上的胎记而困窘。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之前一直朝我张望。也许,是我长得像他以前熟识的一个亲人?还是,我落寞的深情引起了他的好奇?

6不管了,就让男孩看吧。我是他眼睛里的一道风景,就像湖边的一棵树一样,就像湖面上飞的一只鸟一样。在这世界上,有谁不是别人眼里的风景呢?不过是,有的风景是美丽的,有的风景是丑陋的罢了。

7我还是继续走我的路,想我的事情吧。我在决定某一件事情,这对我来说是件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我不知道,下一步該不该实施。桥上的行人,三三两两地与我擦肩而过。他们是我的过客,而我,也不是他们的归人。

8我在桥边站住,望着湖水。桥很高,我在湖水里的影子,一定很小,就像天上飞鸟落在湖面上的影子那样。

9我抓紧了栏杆。

10这时,我听见身后有急促的脚步声。我感觉这脚步声是冲我来的。于是转回头,是那个男孩!因为刚才的跑,他的脸红通通的。在我面前站住,像站在学校里的老师面前一样,两脚并齐,然后张开嘴——很努力的样子,仿佛张嘴是很费力气的活儿——说,叔叔,我……能抱抱您吗?

11我飞快地掩饰住我的惊讶,俯下身,张开了手臂。他笑了,脸上俩酒窝,盛着溢出来的笑容,然后张开他稚嫩的手臂,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12松开手后,他告诉我,老师布置了个家庭作业,叫“拥抱陌生人”,还让我们根据这个写作文呢,谢谢您,叔叔。摆摆手后,他转身跑开。

13我望着他的身影。不远处,有对夫妇朝这张望。看到我注意他们后,笑着向我挥手,我也挥手,向他们致意。这一定是孩子的父母。

14我看得出夫妇俩神情里的谢意。其实,我更想谢谢他们,谢谢他们的孩子。我投资失败,债务缠身,就在我刚才抓紧栏杆,决定翻越下去,与湖水来个拥抱,一了百了之时,孩子来了,给了我一个拥抱。

15我的想法,在被拥抱住的时候,立刻就改变了。

15.读了以上文章,请概括它的主要内容。(2分)

本文叙写了“我”因投资失败欲轻生,被一个陌生孩子拥抱后改变了“我”轻生的念头,同时也帮助陌生孩子完成了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

16.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他笑了,脸上两酒窝,出来的笑容,然后张开他稚嫩的手臂,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盛”“溢”这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酒窝里的笑容之多,充分地表达了小男孩因为“我”的回应而无比开心的样子。

17.细读第十二段,联系文中具体语句,分析老师为什么给这个小男孩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4分)

①因为小男孩“他脸上红色的胎记,足足占了脸面积的四分之一”,平时他一定很自卑,老师布置这个特殊的家庭作业,就是希望他能通过主动拥抱陌生人,战胜自卑的心理;②同时期望陌生人能不因小男孩特殊的外貌而嫌弃他,给他拥抱,让他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18.本文以“抱抱你,陌生人”为题,有什么含义?(4分)

①“我”对于小男孩来说是陌生人,“我”的拥抱不仅让他完成了老师教给的作业,更重要的是给予他生活的勇气和信心;②小男孩对“我”来说也是陌生人,他的拥抱让“我”感到温暖,放弃轻生的念头;③作者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爱和拥抱。

2、概括事物的特点

答题技巧:

(1)找出描写事物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绘事物时所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像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把握事物的内在神韵。

例题分析: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柳如是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废墟反衬出了红豆树的古老、沧桑、孤傲、孤独……

③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④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作“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呢?

⑤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浙浙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这位曾经沦落风尘的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要为一位生于国破家亡的乱世,却表现出超凡民族气节和风骨的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⑥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他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⑦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⑧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⑨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惠软骨病的人……

⑩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厘再造的红豆山压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尔不群的身姿!

⑪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惘怅和忧思……

1.作者笔下的红豆树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写到,已成废墟的红豆山庄将要再造重现,作者为什么反而觉得可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历史:古老、沧桑;(2)外形:躯干粗壮、面容枯槁、枝丫挺立;(3)神韵:孑然孤傲、卓尔不群。

2.交代作者前往红豆山庄的时令季节;烘托、渲染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忧思。

3.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格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人渐渐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4.作者担心人工再现的建筑,会淹没了红豆古树;作者更为人们热衷于俗世的追求,而忽视了品格、风骨的继承感到可惜。

5.结构上,呼应前文,前面写“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结尾写“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

内容上:抒发了作者的忧思之情,写出了作者期盼红豆古树能再发新枝、开花结果,表达了作者对民族气节与傲岸风骨的呼唤与追寻。


(二)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题型巩固:《抱抱你,陌生人》中本文以“抱抱你,陌生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2. 标题的作用方法总结:(结合口诀记忆)

情节上:点明中心事件(关键人、物);成为全文的线索,文章的情节(主要情节)都围绕此展开;

人物上:突出人物的形象或品质; 主题上:揭示(暗示)主旨。

表达上:运用修辞,形象而又有诗意,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文章重要句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结合背景和语境,注意整体把握,寻找解题的隐含信息。

2.要结合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分析句子的深层含意。

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等。

4.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明确这些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一词多义等。

5.要注意结合文题。

此外,还要注意结合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来体会其含义。

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

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遇到名词或者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答题要明确;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深层含义。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在此特别强调,分析句子含义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一定要细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并多总结答题模式与答题语言,就能熟练掌握此类题型。

词语、句子、语段的作用

1.词语的表达作用答题套路:

生动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事物……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或性格。

例如:

(1)结合语境说明文中加点词语“眉飞色舞”一词的妙处。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时痛快淋漓地展现自己,投入感情忘我表演的情态,表现出“我”当时的喜悦和兴奋。(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朗读是抑扬顿挫、神采飞扬的情态)

(2)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出三朵小花。

“闪”字形象生动写出了太阳花一见阳光即刻开放、艳丽夺目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的惊叹。

2句子语段的作用

答题技巧:

(1)首段常见的作用:包括统摄全篇,总领下文;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引出下文,行文巧妙;欲扬先抑,形成对比;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2)结尾段常见的作用:篇末点题;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提出问题,引起思考等。

(3)中间段常见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衬托铺垫,照应前文;扩展思路,具体展示;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等。

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概括或评价人物的思想性格。

答题技巧:

(1)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

(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简要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4)从典型事例入手。典型事例往往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5)从作者的评价入手。作者对人物的评价直接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题目:文中题目的农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案: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知错就改、有责任心的父亲。

体会文段的写作技巧和作用

题型1:选文(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技巧:

(1)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①悬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作用: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③伏笔。在文章的前面预先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暗示。作用: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④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陪衬。作用:烘托出主体事物的特点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作用: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⑥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⑦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看上下文的联系,从联系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技巧,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题型2:选文(段)使用了哪种人称?有什么好处?

答题技巧:(1)第一人称(我),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你),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3)第三人称(他,她,它),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拓展开放探究题

1.题型1:探究选文和链接的材料,得出结论。

答题技巧:(1)比较选文与所给材料的共同点,提取共有的信息;(2)比较选文与所给材料的不同点,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取不同信息。

2.题型2:结合全文、生活实际、个人经历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答题技巧:紧扣文本,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使用第一人称,从文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回答,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理,言之有序。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答题格式:感悟+文中事例或现象(生活实际、个人经历)

例: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4分)

答案要求与评分:观点明确,结合文本,2分;生活感悟,1分;表达,1分。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若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3.题型3:结合选文提供的语境,大胆想像,给选文补白。

答题技巧:补写要符合当时的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想像要合乎情理,表述的语言要顺畅、简洁、有层次。


例题讲解:

父亲的船

1)父亲拥有一条船。坚厚的舱壁、宽阔的舷板、稳健的橹桨……总之,无一不是我幼小心目中神圣而尊严的精神依托。

(2)奶奶曾经告诉我,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父亲摇船去了村东的大湖,把我的胎盘扔进汹涌的浪涛里。我听了一震!奶奶却笑了——“湖神会赏你一副好胆气,长大后才可做像你父寺一样的男子汉!”

(3)父亲的船,驶进我的童年,在冗长蜿蜒的水道上荡漾,颠簸。悠悠的橹桨边泛起一泓泓欢乐的笑靥和委屈的泪。

(4)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

(5)一丝纤细的牛草,悄悄地把我的睡梦牵醒。我揉开惺忪的眼帘,携上心爱的木刻小舟,还有一只赭纹密布的海碗,跃上了父亲的船。

(6)晨风中传来咿咿呀呀的橹桨曲。父亲脱下热烘烘的衣衫,披在我寒颤颤的肩背;又从海碗中取来黄乎乎的面枣,塞进我稚嫩的手窝。蓦然回首,村里的那棵银杏树,已在遥远中忽隐忽现,唯独我心爱的木刻小舟寸步不离地尾随着父亲的船绳。我仿佛第一次看见了生活中的父亲和我,继而,懵懂的心田里流过一股淡淡的酸涩。

(7)江风紧了,父亲上岸拉纤。我立在船头上看见,父亲微驼的背上拽着一根粗大的绳索,艰难的步履在尘沙飞扬的岸滩上,写下一串深沉的脚印。我再也站不住了,满腔的疚意燃成一团小男子汉的火焰——我收起舷边拖牵着的木刻小舟,蹬的一下跳上岸去,自个儿奔跑起来!

(8)父亲那血红的牛一般的双目中,顿时现出莫名的恼怒和痛苦,骂道:“才十三岁的人蛋,就不听话啦!”

(9)我流泪了,泪水流成个白亮亮的小河……

(10)傍晚,我从门槛缝里偷出一把钥匙,蹑手蹑脚地开启了父亲的船锁,第一次在村前的小河里摇开属于我的橹声。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歇橹看时,手窝里磨起了透亮的泡泡。

(11)父亲站在河岸边,投来一束慈祥而欣慰的目光,手里还捧着我那只心爱的小木舟。父亲正重温他早已逝去的童年。

(12)夜里,我在梦境中真的成了男子汉——独自摇着父亲的船,去了村东的大湖里,尽情又浪漫地摇呀摇……

阅读题:

1.为什么说“那天,是我永远难忘的日子”?请联系全文分析。(3分)




2.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上了父亲的船。



(2)调皮的船头,顶了小河埠,又撞了竹架桥。



3.从全文看,“我”眼中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3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3分)


1.(1)父亲带“我”出航,使“我”感受到了欢乐。(2)“我”第一次感受到生活的酸涩而心存疚意。(3)父亲对“我”责骂让“强”流泪,感到委屈。(4)“我”偷出钥匙第一次一个人去划 船。( 5)夜里墩梦,“我”期盼着自己成长。(3分,答出三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2.(l)功作描写,写出了“我”第一次出航,内心的急切和激动。(2分,意思对即可)

(2)生动形象地写出船一会儿顶上河埠,一会儿撞了竹桥,不好驾驭,没有方向,横冲直撞的状态。同时写出了“我”驾驶小船很不熟练,内心十分慌张和兴奋。(2 分,意思对即可)

3.父亲质朴、稳健,是“我”幼小心目中的精神依托;父亲是有胆气的男子汉;父亲对“我”充满慈爱;父亲的生活充满艰辛;父亲对“我”充满希望。(3分,答出三点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不能删。(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尾写到“我”梦到驾驶父亲的船出航,与第一段心目中

父亲的船神圣而庄严,第二段祖辈父辈对“我”成长的期望相照应。(2)突出主旨:父亲的

船在“我”心目中神圣庄严,“我”渴望成长为像父亲一样的男子汉。(3)以梦境结尾,言有

尽而意无穷,引起读者的回味。(3分,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两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月饼带去我的思念和爱

吴郁纯

①八九月的天,乍寒还暖,秋风一阵阵地起,眼前的景物也似乎无端地萧条起来。

②武汉的天气,冷热无常,穿衣服倒成为件麻烦事。“宁厚勿薄”,这是爷爷教的绝招

③小时候,我和爷爷特别贴心。我不小心摔倒了,被抱起来,爷爷会哄个不停,也只有爷爷能让我马上破涕为笑。我还是爷爷的小尾巴,喜欢跟着爷爷去买菜,他逢人便夸我乖,夸我孝顺,那时候,我最得意了。虽然满口蛀牙,但我爱吃糖,爷爷就给我买好多好多花花绿绿的糖,一直攒了满满一盒糖纸,糖的甜蜜也在我嘴角足足回味了二十年。每年中秋更是,爷爷跑遍整个城,买最老字号的“品籣居”的月饼,只因为我喜欢,只因为我爱吃,年年如此……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之间的话便越来越少了,便不再亲密。并不是我不健谈,和网友我能叽哩呱啦地聊上几个小时,和室友也能叽叽喳喳地说上半天。但现在,就是偶尔在家的日子,和爷爷却常是默默地对坐,交谈地话语也是越来越简单:好,好,挺好……一次次,我分明都能见爷爷眼中那渴望的眼神,是期待么?期待我能给他讲讲在其他城市的见闻?期待我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还是期待我能够告诉他:爷爷,我是爱你的!他从未曾提到过,而我,也从不曾说过。

④但无一例外的是,每年中秋我都会收到爷爷的月饼,月饼是个挺温情的东西,每次收到月饼,都能让我感到特别的温暖。爷爷是个对食物一点也不含糊地人一一我一直这么认为。爷爷对月饼的选择也是煞费苦心,他并不习惯现在层出不穷地新花样,月饼的配方和工艺是在不停地变化,月饼的滋味已非最初。但爷爷每年都寄,每年都寄一盒豆沙馅的月饼一一爷爷习惯了的也是他最喜欢的口味。我也是喜欢的,就像绿妖曾说过:“在某些时候,吃东西是为了让某人高兴。”我赞同。

⑤今年,转眼又快到了中秋,我没有收到月饼,却收到奶奶汇给我的一百块钱和她的话:“就用这钱给自己买盒月饼,出门在外,一定要记得在中秋吃月饼。”我愣愣地怔了半天,忽地,猛然意识到爷爷是真的,真的已经在今年二月份离开了我们。要不,他一定会给我挑选家乡最新鲜最美味的月饼,豆沙馅的。

⑥我是不是不孝顺呢?我想如果我足够孝顺,我应该在每个中秋节给爷爷寄上一盒月饼,而不是二十年来一味地泰然接受长辈的疼爱,而没有用心关心过长辈。我是不是不孝顺呢?我想如果我足够孝顺,我就会像老舍笔下的那些老辈人,就是忙,就是累,也该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父亲爷爷默默相对,一天一天。而我,回老家越来越少,就算偶尔相对,却总是无言。就是爷爷的最后一面,我也没能见着。我记得,妈妈说爷爷最后的一句话,是交待记得每年给我寄八月十五的月饼。

⑦难道亲情真的只能这样带着空间的距离,使满腔的情感在时间的流逝中默默燃烧?我不知道,难道亲情因为平静,因为深沉,反而更容易被忽略。

⑧其实,一直以来,我并不是不爱你们,我并不是不想你们,而是,我从未曾说过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似乎可以看见你们眼里深藏的秘密,回眸转眼间流露的欣慰与焦虑一一我明白你们希望我能够在你们眼中一天天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让你们一同分享成长的喜悦,也为此心甘情愿地付出。

⑨但对爷爷,我错过了,我没有来得及亲口告诉他,而今,他还能听见吗?

⑩李碧华曾在文章中写道:“伤人心的,不止是旧时的月色呀!”

⑪清冷的秋夜中,秋风吻过我尚着泪的脸颊。

⑫伤人心的,不止是旧时月色呀!还会是你的冷漠和别人的无助。

⑬来不及了?来得及!

⑭今年的中秋,我要给家里寄去一盒月饼,并记得告诉你们:我是爱你们的,我也很想你们!

(选自中国华侨出版社《有一种幸福叫感恩》)

14.本文开头写八九月的天气有什么作用?(3分)

15.第③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起什么作用?(3分)

16.请写出第③段划线句子的含义。(2分)

糖的甜蜜也在我嘴角足足回味了二十年。

17.第⑥段开头说“我是不是不孝顺呢?”,你认为文中的“我”孝顺吗?说说理由。

(3分)

18.第⑩段引用作家李碧华文章中的句子起什么作用?(3分)

19.结合本文以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孝顺长辈的看法。(3分)

(1)“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一一毕淑敏《孝心无价》

(2)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一韩婴《韩诗外传》


我的妈妈是老虎

郑海丹

①我有一个很懒很任性的妈妈。

②从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她送我去学校后,就再也没有接过我上下学。于是,每当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接送时,我只能限巴巴的羡慕着,然后咬咬牙自己收拾书包,一个人默默的回家。

③长大一点了,我被寄养在爷爷家,他偶尔打电话问间情况。对于我的一

切都表示无异议,不管我的英语考了58分还是98分。

④再长大一点,上初中了,寄宿的我和她见面的次数仍少之又少。她几乎

从不我是否遇到过什么困难,也不问我交了什么朋友,只是拍拍我的头,然

后淡淡地说:“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就找我,给我打电话。”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而我,憋着这口气,默默的

处理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从未找过她。

⑤在我心中,她是一个越来越懒越来越任性的妈妈。

⑥上了高中之后,她除了问问考试成绩与我就无话可说了。我偶尔问她该买哪件衣服好,或者提议生活费的用途,她总是那几句话来回打转,“你决定就好”或者“你喜欢就好”,抑或冷冰冰地甩出一句“你自己做主”。

⑦所以,我时常感到她像空气一样存在我的生活中,反正一直以来无论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决定。

⑧可是,当我联想到去日本看她打工时的样子,以及在视频中见到的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她,我发现她突然苍老了,在我无法触及的远方与无情的时光战斗着。眼神越来越空洞,皮肤也越来越皱,与少年时印象中的那个精明干练的影子怎么也从合不到一起。

⑨原来,在那些日子里每当我独自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时候,或茫然或清醒的面对现实世界的时候,她都站在我身后月光未照亮的角落里,等待着在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可我从未回过头,只顾一个人一直往前走。

⑩也许,我记忆中很懒很任性的她并非对我漠视不管,她只是预见到自己无法保护我一生才逼迫我独立。逼迫我快点成长。

(11)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老虎,小虎到一定年龄时,便会离开它们,让它们独自生活。但是当狮子或者其他群落的老虎威胁到小虎的性命时,它便会跳出来与之战斗。

(12)我想我的妈妈就是这样一只老虎。所以当我一个人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茫然行走时,当我遇到难以跨过的坎时,仿佛听到妈妈在身后说:“你自己决定就好。”

(13)我曾拒绝张无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

(选自《做人与处世》)

13.文章以“我的妈妈是老虎”为题,有什么好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词语和句子。(4分)

(1)她一副清风云淡的模样,好像我终于有一天会哭着鼻子去求她一样。(请分析“清风云淡”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曾拒绝张开翅膀,谢谢您,逼迫我飞翔。(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该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我”的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请你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你认同哪一种教育方式,为什么?(4分)

【链接资料】社会上有些父母被称为“虎妈”“狼爸”,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打骂兼备,常常备着条、鸡毛子,孩子背不出课文,打!作文做不好,打!不练琴,打!……一方面,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很多人指责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打”出过“一门三北大”的教育奇迹。这种现象被称为“虎妈拽爸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分)(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2)揭示文章的写作对象(1分)。

21.(4分,每小题2分)

(1)“风轻云淡”的意思是指微风吹拂,浮云淡薄,形容天气晴好(1分)。在文中指母亲对我的漠视和不关心(1分)。(2)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用独特的教育方式。逼迫我成长,独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之情(1分)。

22.(4分)我是一个坚强、独立,善解人意(理解母亲和懂得感恩)的人。

23.(3分)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先扬后抑)的手法(1分)。文章开篇描写了一个又懒又任性的母亲,对我不管不顾,而在结尾却点明母亲是用独特的方式逼迫我成长、独立用心良苦,突出了母亲对我深沉含蓄的爱(2分)。

24.(4分)

要求:(1)提出观点、看法(1分);(2)阐述理由(3分)(模棱两可的答案不给分)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丁立梅

①朋友去北京,给我带回两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红漆木盒装着,华丽、雍容。

②揭开盒盖,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③洗净了手,和家人带着虔诚的心,切了一只月饼来尝。为此,我还特地拿出宝贝样收藏着的印花水晶盘,把月饼摆成菊的模样。一家人欢欢喜喜拿了吃,鱼翅做的馅,味道怪异,家人都只吃了一口,就放下了。我坚持吃两块,但终究,也受不了那份怪异。余下的,狠狠心,丢进垃圾筒。丢的时候,我祖母似地念叨,作孽啊作孽啊。

④便格外怀念起小时的月饼来。是些小作坊做的,用桂花或松仁做馅,外面的面粉,层层起酥,洇着金黄的油。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⑤在中秋前一个星期,村部的惟一一家小商店,就把月饼买回来了。散装的,搁在一个大缸里。我们放学时从商店门口过,可以闻得见空气里的月饼味,香甜香甜的,很浓。探头去看,总看到面皮白白的店主,在用牛皮纸包装月饼,五个一包,十个一包。他动作舒缓,在那时的我们眼里,那动作无疑是美的,充满甜蜜的味道。我们的心,开始生了翅膀,朝着一个日子飞翔。

⑥终于等到中秋这一天了。起早祖父就答应了的,晚上,每人可以分到一只月饼。那一天,我们再没了心思做其他的事,只盼着月亮快快升起来。等月亮真的升起来了,我们不赏月,眼睛都聚到门口的小路上。祖父出现了,手里提着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隔了老远,我们都能 闻到月饼的味道。兄妹几个,跑过去迎接,在他身边跳。祖父说,小店里挤满了人,好不容易才买到月饼。语气里有得意,仿佛他做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

⑦煤油灯下,祖父小心地揭开一层一层的牛皮纸,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母亲在一边教育我们,好东西要留着慢慢吃。于是我们把月饼分成一点一点的碎屑,舔着吃。总能把一只月饼吃到第二天,甚至第三天。

⑧大人们也一人一只月饼,但他们多半舍不得吃,藏着,只等我们嘴馋了时,分了去吃。但生活的琐碎和忙碌,会让他们忘掉藏月饼这件事。我祖母有一次藏了一只月饼,等她记起时,月饼上面已长了很长的毛了,不得不扔掉,一家人为此痛心了好多天。

⑨祖母也曾把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孩子,那两个孩子跟着寡母过活,自是没钱买月饼。中秋时,别人家欢歌笑语,他们家却冷冷清清的。祖母说,可怜啊。遂踮着小脚,给他们送了月饼去。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如今那两个孩子早已长大,都出息了,一个在南京,一个在杭州。我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每年回来,都会去看看她。他们说,忘不了小时候用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1、文中两次写丢月饼的情形有何不同?请从原因和心情两方面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牛皮纸包着的月饼”为题,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5分)

(1)不多的几只月饼,躺在质地柔软的丝绒上,是皇家女儿,金枝玉叶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得到了向往中的月饼,用小手托着,日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一段:“(祖母)回家来安慰我们,让别人吃掉,比自己吃掉好。那时年幼,不明白这句话,现在明白了。”中“我”明白了什么?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因:第一次,红漆木盒装的月饼味道怪异受不了,狠心丢进垃圾筒;第二次,祖母藏的月饼太久致月饼上面已长了毛,不得不扔掉.心情:第一次是吝惜;第二次是痛惜.
(2)“点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线索”或者“文章主要写了儿时的‘牛皮纸包着的月饼’; “牛皮纸包着的月饼”虽包装普通却令人垂涎、难以忘记,蕴含对童年往事及故人的怀念之情.
(3)①运用比喻,指红漆木盒装的月饼因包装精美而显得娇贵.②“托”一词写出“我们”接过月饼时小心郑重、格外珍惜的样子;“幸福得能滴出蜜来”一句运用夸张,表达了“我们”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分享美好食物的甜美喜悦之情.
(4)祖母把属于我们的月饼分送给邻家两个孤苦的孩子吃,多年后他们还记得祖母并感谢祖母.可见当年多吃一个月饼获得的只是口腹之了,而现在明白了帮助他人,使他人获得快乐,才是精神的快乐.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思念家乡,思念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3、围绕秋枣本文主要记叙了祖母的哪些往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祖母守望枣儿、拾枣儿、蒸枣、给孩子们分枣儿;②祖母送枣儿给邻里、亲戚;③祖母晒枣儿、卖枣儿;④祖母留枣儿给家人食用。

14、请从人物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任选其一,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送枣儿给邻里时得意、快乐的情态,表现了她内心的幸福感。

15、第③④两段写后邻家的老婆婆有何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烘托善良乡邻的淳朴和守信,表明秋枣儿成熟后“我”内心的喜悦,为下文祖母给他人送秋枣儿做铺垫,表现出“我”对家乡的思念。

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⑨段中“幸福”一词的丰富内涵。(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秋枣儿成熟的喜悦与自豪;与亲人朋友分享美食的喜悦;为亲人朋友送去问候与祝福的幸福;忙碌时内心的充实。

17、从全文看,说说大红的“秋枣儿”凝聚了作者那些美好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对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的赞美;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