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百名作家写青海拉面作品选登(五)
发布于 2021-11-12 10:41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我们
“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
“百名作家写青海拉面”作品选登
拉面“拉”出了致富路
严凤兰
说到自己最喜欢吃的面食,非拉面莫属!
尤其是在青海,上班族加个班,家里没空准备食材,中午就去拉面馆吃面,一大碗美味可口、热气腾腾的拉面下肚,满足了食欲要求,温暖了肠胃,顿时觉得天是那么蓝,地是那么广,精神是那么爽!
家乡那儿都有拉面馆,近几年风生水起的要算“化隆牛肉拉面”! "化隆牛肉拉面"成了西部特有、具有民族风味的面食之一,一碗拉面中包含了高原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内涵。
尤其是在“扶创帮困”中成绩有目共睹。前几年我应《昆仑文学》好友们的邀请,十分幸运地去了黄河谷地化隆县,参加了摘杏节笔会,坐在化隆县城正宗的拉面馆,品尝了用黄河水种出的麦子,用黄河水和的面、煮出来的拉面,拉面都透着谷香谷味谷韵,唇齿留香。老板告诉我们:"一清、二白、三红、四绿"是化隆牛肉拉面的特点:一清是汤要清;二白是面白有筋;三是辣油红润;四绿是香菜、蒜苗鲜绿。品种也有宽的,窄的,粗的,细的多种。当今化隆拉面提升了名称——"化隆牛肉拉面",体现拉面最智慧美味之处,在于以青藏高原牦牛肉、牛油及牛骨熬汤的绝配,牛肉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特别是牛骨的补钙作用堪称一绝,再配上多种天然佐料,所以食之味美可口,清而不腻。真可谓:面可补心、肉可补身"。上苍馈赠了"化隆牛肉拉面"诸多特点,深受食客喜爱,多年来历久不衰。目前面馆里的"化隆牛肉拉面"已经发展出了红烧牛肉拉面、干炒牛肉拉面、臊子面、干拌面、特色手抓、大盘鸡、熏牛排以及各种凉菜拼盘等。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
中华大地上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北方人喜吃“面”,南方人爱吃“米”。儿时的记忆里,有位年过半百的远方亲戚,最喜欢吃拉面(当地叫拉条子),尤其喜欢吃筷子粗的拉条子,他说这种面送进嘴里有嚼头,咽下去能挂嗓子(幸福地吞咽感),吃到胃里有劲头。家里来了这位老汉,主妇可得上心费功夫,做一顿拉面恭候他,他才满意。
还有一个吃拉面的故事,在物资较匮乏的年代,半农半牧地区,白面十分贵重,过年过节来亲戚,才能见到白面的“狗浇水”油饼子,面片、拉条子、花卷儿。大多时候都食用青稞面(馍馍、面条、面鱼儿、炒面)。邻居家孩子多,一年到头很少吃拉面,那家主妇说过,一顿拉条子的面至少能给孩子做两顿的寸寸面。
“面食” 不仅是北方人的主食,还是北方人的喜好。2002年,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喇家遗址,发掘出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这碗利用瓦罐保存下来的面,反映出了祖辈们的生活史,伟大的青海先民凭借创新精神和高超的制作技艺,留下“世界第一碗面”,为青海高原的饮食文化,农耕文化提供了有力证据,为世界饮食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谈古寻食,增长了我的见识,拓展了我的思路。“吃”是人类生存的头等大事,出土的文物当中一粒谷子、一碗面都带着远古的神奇,向后人们倾诉着五谷的魅力,也让我们了解出“面文化”的发展史。
记得在三十年前,我去京津冀旅游,在返回的列车上,我一整天都没怎么吃东西,到了西宁,我立马找了一家拉面馆,点了两大碗拉面,服务员走过来亲切地提醒我,碗大量多,一碗一碗慢慢吃……十几年前去云贵川旅游,在返回的飞机上,同伴问我,为什么一句话都不说,想什么呢?我告诉她,我在想家中冰箱里的大锟锅,还有到了西宁先吃一碗拉面的计划……她笑得涨红了脸,这不就是我那点浓浓的怀乡思家的情感吗?平日独居的我,大多时间必每天吃一顿自制拉面,有时做点臊子,有时做几个小菜,有时连汤带面,不忘切上几片牛肉……
老人告诉我们:冬天吃牛肉拉面能驱寒保暖,夏天吃牛羊肉拉面能滋阴补阳。丰衣足食的当今社会,居家做一顿拉面,和面的、拉面的、做配料的、做小菜、端饭的、让饭的,七手八脚一块儿说的说,笑的笑,做的做,吃的吃,和睦的氛围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三四好友聚在一起,不约而同地都想去惠顾拉面馆,点几个小菜,一盘牛肉,边吃边聊,十分惬意。我去面馆,不单是为了吃面,主要是喜欢看拉面师拉面,我总结了这些动作,我会目不转睛地盯着拉面师的操作过程,他先在和好醒好的面堆上,快速地切下一块面团,拿起面团朝案板上“啪”地一抛,只见他卷起袖子,左肩微微向下压,右肩斜斜向上扬,两只手掌麻利地揉着面团,左右开功,揉好一会儿后,便抓起一把面粉撒在面团上,接着就开始拉面团,一手拉着一端,双臂弯曲,迅速地张开又合起,张开又合起,仿佛手中不是拉面,而是一架手风琴!又像是拿着面条在舞蹈,这面团竟在师傅的手心里变起了魔术,从一根变成了两根,从两根变成四根,然后以2的N次方规则渐渐地变成了一大把,成了粗细均匀的面条!拉面师傅将面条往锅里一投,面条们便在沸腾的水里嬉戏了,一会儿,拉面师傅熟练地拿出碗,加入汤汁、配料,然后把面条放入碗中,放上牛肉,散点香菜或蒜苗,一碗拉面就完成了!就这样看拉面的制作过程,每次我都在感受家乡民族饮食文化的魅力,同时感受青海饮食文化内涵的博大和深邃,感受着吃面食的幸福。
食客和面馆是不能分开的。
一个经营有方的面馆,食客就多,食客多了,生意就红火。依一碗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为基调,4000多年后的今天,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大军” ,发展出了数以万计的“拉面馆”,将“牛肉拉面”从面文化发源地“拉”向全国,走出国门,成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路子。经过多年风雨历程,牛肉拉面形成了以高原民族特色系列产品为一体的饮食产业,成为三江源头民族饮食文化和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一碗拉面拉出了致富路。《“攒劲”的化隆人——记第二届“最美青海人”诚实守信模范马牙古拜》,常年在海口市做“化隆拉面”生意;化隆县牙什尕镇参一村村民韩光远从2002年复员返乡后,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远赴广州开“拉面馆”,从一碗牛肉面开始辛勤劳作,坚定地踏上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致富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秋高气爽的一天中午,我穿街走巷,把海晏县三角城镇几条大街上大大小小的面馆粗略数了数,还真不少呢,这座金银滩草原上的小城镇,有近三十家面馆!一半是本地人经营,最典型的“大碗香面馆”是本地一位王师傅创业的面馆,已经五年多时间,店内的墙上贴着:“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拉面已经让他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富足洋溢在脸上。“马家烤肉面食馆”已经在海晏开了六年多,店内宽畅整洁,墙上醒目处贴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九鼎牛肉面馆,也已三年多,店门的一边写着“鼎力中华食为天”,另一边写着“九曲黄河面之道”,年轻伙计,轻快热情的让我进去坐一会儿,在寒暄中得知他在这家店里跑腿,虽辛苦,却已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小西湖牛肉拉面”是一家循化朋友经营的,在海晏大酒店旁边,店内整齐又宽敞,店主告诉我,他家已经迈进了‘两不愁,三保障’的门槛啦!
宋代诗人陆游写过:“一杯齑餺飥,手自芼油葱。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面食在人们生活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化隆拉面人和那些各地无名的拉面人,从投资到创业,再到发达,抓住了这一特点,造就了无数商机,也给食客们提供了最实在的享受。
一碗可口的拉面,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加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好的面馆,不论在哪里都会吸引食客的目光,因此“老地方面馆”的味道让食客念念不忘,年复一年就成了最接地气的面馆,资深食客甚至还有专属碗筷和座位!“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这句名言,拿来赞美拉面馆最恰当不过了。
习主席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的决胜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让大家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从青海草原到内地平原,从河湟谷地到大江南北,万众一心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齐心协力,坚韧不拔地用心中爱祖国爱生活的真情,手中扎实的技艺,走好脚下的致富路。无论是面馆老板,还是食客,日月如同,携手再发力,以固不可彻的信念、守望相助、不懈努力奔向小康生活 ,续讲“拉面”拉出的致富故事。
作者简介:
严凤兰,蒙古族,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系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德都蒙古“伊喜巴拉珠尔”学会会员。
监制:张臻卓
校对、编辑:张程程
联系0972-8610344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