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如何学习的》听书笔记2

发布于 2021-11-15 18:0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樊登讲书--《人是如何学习的》听书整理2


《人是如何学习的》是网师里很多人推荐的阅读书本,但是又听闻很难读懂,一直不敢去读。昨天听了樊登读书的讲述,觉得作为教师和家长都很值得一读,就将樊登老师的讲述进行了简单整理作为笔记。昨天整理了对教师来说最直观易懂的部分,今天将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整理。

人们如何学习?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课题,这个课题的参与者,也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约翰.D.布兰斯福特总结了来自各学科领域的16位顶尖研究人员得出的有效学习模式,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出发,助你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和阅读,从而告别无效学习,培养终身学习力。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便于人与人的交际与合作,然后产生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这就是这本书的总体目标。

现实情况:20世纪初,我们教育的核心基本上就是读、写、算。人们的教育就只是停留在读、写、算这些技能层面。

通过观察你会发现,同样是会读、写、算的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方向千差万别,甚至有很多人做着一些根本不需要读大学也能够做的工作,人的差别怎么会变得这么大?因为现在教育的复杂性提高了

这是因为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

1.是能够帮助孩子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什么叫“批判性地思考和阅读”?就是我们得能够学会反思,学会看到自己跟他人在思维当中是不是有不周严的地方,这种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我们要通过教育来传递的。

2.我们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标还包括清晰有力地表达观点。对于知道的事,我们能够讲出来,能够跟别人说清楚。

3.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个重要的概念和发现:

前知识,或者前概念。

什么是前概念?比如说,小学老师在教小孩子们学地理,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但你让小孩子画地球是什么样的,小孩画出了一张煎饼,因为小孩感觉到地是平的,他们从小没有感觉到地球是个球体,这时候你告诉他“地球是圆的”,那么他想象出的就是一个平面的圆。这个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里面都会出现,就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前概念,所以我们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了,我们讲“地球是圆的”,这个没错,但孩子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教育来讲,我们一定要能够搞清楚,被教育者的前概念到底是什么,这是今天教育的一个前提。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够做单向的输出,如果无法建立在对方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互动地教学,你是没法准确地传达信息和知识的。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第二个发现是,了解原理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就是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并不能学会,他学到的只是皮毛,而不是其中的原理。比如说,我在你这儿学会了做轮子,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你说不定能够造出履带,你说不定能够从两轮车变成三轮车,这个叫作迁移。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希望被教育者能够更有效地迁移知识。你在课堂上学的加减乘除,你回家以后能够算账,你能够把它用到公司管理,能够用在各个领域内,这叫作迁移的能力。迁移能力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得懂得原理,而不是只看样学样地懂得技术。

第三个发现是元认知很重要。什么叫元认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你知道很多事,你了解这些东西,这个叫作认知。“对自己认知的认知”,这种能力叫作元认知能力,这个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很著名的效应,叫达克效应。达克效应就是说,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你就不会反省,你也不觉得自己需要学些什么东西。

我们见过很多人,张口就说自己都懂,就是因为他没有元认知的能力,他没有对自己认知水平的评估。而用元认知来安排和规划学习,能够有效地提升迁移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迁移,就是为了能够把原理应用到生活当中。

认识学习者和学习这件事。

人是怎样学习的,这个过程的切入点在哪儿呢?专家和一般的人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教育培训的目的,不就是想把一个普通人培养成专家吗?那么普通人和专家之间的区别大概在哪儿呢?本书总结了六个不同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专家能够发现很多普通人注意不到的信息特征和模式。这个信息特征和模式叫作心理表征。

什么叫心理表征?当你是一个专家的时候,你不用过脑子就能知道这件事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特征是,专家对知识学科的理解深度跟一般人不一样。

第三个特征是,专家的知识不能简化为一些孤立的事实或者命题,而应反映应用的情境。是专家可以灵活地调度各种各样的公式,解决不同应用情境的问题。

第四个特征是,专家能够轻松地提取重要的内容。例如大文豪写文章就不需要东查西查的翻书找素材,而能够将所学在头脑中轻松提取。

第五个特征是,专家特别熟悉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但不一定会教别人。千万别把专家跟教师混为一谈。

一个北师大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在讲题的时候把自己的思考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特别无奈地说:“这个你们都懂吧,这个特简单,这个不用多说了。”然后拿板擦一擦,走了。学生仍然是一脸茫然。

所以专家不一定会教别人。

第六个特征是,专家应付新情景的方法灵活多样。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专家,你会发现遇到不同的情境都可以处理。就像一个医生,他离开了医院的环境,到了一个地方需要他去救人,他会说没办法吗?

如果我们未来的目标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专家的话,那么它给教学的启示就是以下几点。

首先,要有意义地去做知识的组织。什么是糟糕的老师?照本宣科拿着书念,一条、两条、三条,然后你就得拼命记,这时候你觉得很困难。但是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中间的规律,这中间到底是怎么组织起来的,这就叫作知识的组织。我们需要对知识做有意义的组织,串联起来以后,你马上就觉得轻松了、理解了。

第二个启示是,要考虑到情境与知识的提取,也就是应用的问题。你所做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要考虑到这个人离开教室以后会怎么提取知识,这些知识在他的生活中怎样反映出来。

第三个启示是,如何让人们提取知识变得自动化。提取知识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费力。什么叫费力?刚学完就考试的,就叫费力。你提取这个知识得不断地想、琢磨,甚至要查书,这个叫费力。再往后,叫不费力,你能够稍微轻松一点了。最往后的叫自动化,自动化就是知识自己跳出来,你想摁住它,都摁不住。所以我们需要让孩子们学习知识以后,最后达到近乎自动化的状态。这是对教学的一个启示。

第四,怎么有效地让专家把东西说清楚呢?如果能够让新手不断地提问,来挑战这个专家的话,很有可能能够帮助专家把这些知识转化出来,让大家能够更容易理解这件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的就是对话,学生不断地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引发教师的有效引导。

第五个启示是,要拥有适应性的专业知识。

学习的动机将决定着你能够学到的难度,以及你所拥有的社交机会。如果你学一套东西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那我相信你不会有想学得更难的愿望,而是越简单越好。只要能通过考试,学那么难干吗?但是如果你学这个知识是为了探索宇宙呢?是为了让自己了解这个世界呢?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那就变成学得越深越好了。所以你的动机决定着你学一个东西的难度,决定着你的社交机会。

这给我们老师的启示就是:

我们需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启发孩子们爱好学习,启发孩子们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强调这个东西要考。

要注意太过情境化的知识和抽象能力之间的平衡。什么叫作太过情境化的知识?有很多人具有街头智慧,但是具有街头智慧的人很难成为学者。这本书的其中一个作者有一次去超市看到一个小伙子,那个小伙子很明显计算能力很强,他能够很快地给你算出奶粉的满减优惠。但你一问,他的学历却很低。为什么呢?他没有学过抽象的数学,他是街头学过来的,他是在太过情境化的方向上学到了怎么在超市里算账。但是当你要求他把在超市里算账的能力,迁移到数学领域里面去做几道题,比如让他去算液体的分量,或者算金属的分量,他就不会了,他迁移不过去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