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尚书》(上)
发布于 2021-11-15 18:09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读书笔记
尚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闫林林 译
2015-07
若不是前些日子看了央视出品的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我恐怕不知何时再翻开《尚书》。
《尚书》是我在本科阶段就读过的。当时正值大一,古代文学史中讲到《尚书》,我便懵懂地前往图书馆,借来一本阅读。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我,或许只是不满足于课本上的介绍,而是好奇其原本面貌。但年少无知的我并不解书中文意,囫囵吞枣翻过一遍,有个大致的印象之后,便还给图书馆了。
那个时候还书还没有自助还书机,我抱着几本书走到柜台,一本一本拿给值班的老师。她一一帮我刷了书本扉页的条形码,便示意我可以离开了。正当我准备转身离开的时候,坐在柜台边上的一位年纪很大的老师叫住了我,问我是不是还了一本《尚书》。我点了点头,他问我是不是对《尚书》比较感兴趣,是不是自己想看而借来看的,我说是。他发出了一声惊叹:“现在主动翻阅《尚书》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啊!”。随后他问我想不想听他讲一讲《尚书》,我欣喜地点了点头,他便搬来一张凳子,叫我绕过桌子,走到还书柜台里头去坐在他身边。他又随手抓过桌上的纸笔,和我讲解了起来。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定是一位从事古代汉语研究的老师,并且是一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他从“尚书”二字开始讲起,渐渐地,越讲越往古文字学方向说去。我至今记得他和我讲了汉字中宝盖头、贝字旁等各类偏旁部件。我越听越感兴趣,足足听他讲了将近一个小时。那是个中午,我原计划十一点左右离开图书馆,去食堂吃饭。可最后直到十二点左右我才从图书馆的大门走出来。临走时,那位老师还说,如果我还感兴趣的话,可以随时来图书馆二楼的办公室找他。我再次满怀欣喜地点点头,向他表达了谢意,随后离开了图书馆。
可日后因为种种原因,我并未再去找过这位老师。或许他会感到失望吧,但如果我有机会再碰到他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他,他和我说的内容牢牢在我心中扎了根。那个中午的一个小时,是为我三年后选择考研考取文字学专业播下的第一枚种子。
这是八年前我与《尚书》的一个小小的回忆。如今的我再次翻开了《尚书》。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尚书》作为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如今传世的篇目中,大致可以划分为六种文体:典、谟、誓、诰、训、命。
典主要记载了君主的言行与事迹;谟主要记载君臣之间的谈话、谋议等大事;诰是君主对臣下的诰谕,多为商周最高统治者对臣民、封王、大臣的劝告之辞;训是臣下对君主的劝诫之辞,意在总结历史教训,劝诫当朝的君主要以史为鉴,勿要重蹈覆辙;誓是君主在征伐交战之前率队誓师之词;命是君主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的册命之辞。
由于篇幅所限,我将分为上下两辑载录关于《尚书》的读书笔记。
《尧典》主要记述尧帝和舜帝的故事,其中描绘有上下和谐、百姓安居的儒家设想中的理想社会,有尧帝命人制定历法的情况,有尧帝精心挑选接班人的情况,最终在太庙举行盛大的禅位典礼,舜代替尧接受了天子大命。即位之后的舜,祭祀泰山,巡查四方,划分天下为十二州,适度惩罚罪犯,使得天下人都心悦诚服。除此之外,舜任命夔掌管音乐,陶冶年轻人的情操,培养年轻人的高雅性情。
《皋陶谟》讲述皋陶的故事,皋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罚狱讼。他对于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三项要求:修身、知人、安民。而这三项要求的前提是以德治国,而非暴政。在这三项要求的基础之上,皋陶又进一步提出统治者需要具备的九种德行: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也就是说,需要做到:宽宏大量而又严肃恭谨、性情温和而又有主见、态度谦虚而又庄重严肃、具有才干而又办事认真、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而又刚毅果断、行为正直而又态度温和、直率旷达而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而又脚踏实地、坚强勇敢而又合符道义。这九种德行可以说是统治者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如果九德难以企及的话,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六德;再不行,还可以退一步,只要具备三德,国、家、民就可以享受到恩德了。同时,《皋陶谟》中还介绍了禹的功绩:惩罚奢靡腐化、放纵轻浮的朱丹,以德开导苗民,治好水患。百官互相信任,和睦团结,君臣同乐。
《甘誓》是一篇战争动员令,甘是地名,誓是告诫将士的言辞。古时候的战争是很忌讳偷袭的,必须师出有名,一定要让将士们明白他们是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誓词中说,发动这场战争,是因为“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奉行天命正是最能够征服人心的理由。
《五子之歌》讲述的是夏启的儿子太康的故事。夏朝开国君主除了儿子太康之外,还有五个儿子,具体名字不详。夏启死后,太康即位。太康抛弃了夏启的优良传统,不理政事,被百姓背叛却又不知悔改,依旧沉浸在游乐之中。在洛河之南打猎,一百天也不回朝。有穷氏的国君羿,趁百姓对太康不满,在黄河界边布下伏兵进行抵抗。太康的五个弟弟服侍他们的母亲,在洛水等待太康。五个弟弟都埋怨太康,述说大禹的训诫而作此《五子之歌》。在歌中,他们分别提出了牢固人民这一国家的根本、戒除奢靡、纪纲、完善典章法度、慎行祖德这些历史经验教训。
《汤誓》介绍商汤征讨臭名昭著的夏桀的慷慨陈词。“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更是以其强大的穿透力,穿透当时的人心,穿透千年的时光。
《仲虺之诰》紧接着《汤誓》所作。商汤灭夏桀之后凯旋,仲虺作诰讲述了夏王的罪行和汤王的德行,夏桀欺骗百姓,不能选贤任能,依附权势,这样的人就连上天都不喜欢,所以商汤灭夏桀是遵从了上天的旨意,百姓无不欢呼雀跃。
《汤诰》是汤王战胜夏桀之后向四方宣告的内容。诰文主要阐明了讨伐夏桀的理由,还讲述了建国之后的要求和安排。他强调要懂得居安思危,要抱着“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的心态谨慎地处理政务,对属下诸侯部落而言,则一定要“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这是汤王的英明,也是给后代留下永恒的启示。
《伊训》是伊尹在王位的继承人太甲即位举行祭祀大典时,明确叙述成汤的大德,用以告诫太甲的内容。他告诫道:夏的灭亡,在于后继者没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先王之道,商王立国的大政方针是“代虐以宽”,并要求太甲始终按照商王立国的大政方针行事。
《盘庚》以汤的第十世孙为名,他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君主。他为避免水患,复兴殷商,率领臣民把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往殷(今河南安阳)。此举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盘庚极力申说迁都的好处,前后三次告喻臣民,终于完成了迁都。古代政治腐败存在两个重要根源:一是人治和世袭制度造成了庞大的特权阶层;二是专制制度为人性丑恶的一面和弱点提供了温床。因此盘庚对臣僚们的告诫形成了强大的威慑,毕竟血缘、祖先、传统在中国古代的作用无可替代。另一方面,盘庚还以“保民”的思想对群臣训话,告诫群臣要克勤克俭,体恤民情。
《太甲》是伊尹考虑到继承王位的太甲不听他的劝告,便上书训诰。伊尹分享了自己追随成汤建立王朝的感受:“祗肃”与“周”。严肃恭敬和忠信,是创业的根本,也是守业的根本。尽管太甲并未将伊尹的话听进去,但伊尹依旧耐心劝解太甲要继承先王的优良传统,可谓用心良苦。经过三年的反省,太甲悔过自新,伊尹还政太甲。
《说命》说的是武丁的故事。武丁的父亲小乙去世后,武丁服丧三年都没有开口说话,丧期已满,他依旧不说话。众大臣劝谏之后,武丁写下文告,说自己没有达到父亲高尚的品德,因此不开口。武丁请来傅说归朝为相,将其安置于自己左右,让傅说代替自己说话。傅说进言武丁,要明确君、臣、民三者的关系,要整肃吏治,要赏罚分明。武丁赏识傅说的才能,并请求傅说如同伊尹辅佐成汤那般辅佐自己,帮助自己成就一番大事业。傅说爽快地答应了这个请求。这便又成就了一堆君臣相知相遇的佳话。
(未完待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