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三)

发布于 2021-11-16 10:2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高贵生命的干净与真实

-------读刘厦《遇见生命》

苏从会

遇,该是这世间最美好的字眼吧!遇见,便是恰恰好,不早,也不迟。与刘厦,与刘厦的散文集《遇见生命》,也是这样。遇,总是有局限性的,如同一个人不可能尝尽世间美食一个样,再优秀的人,也不可能体验人生百样滋味。苦辣酸甜咸,个中滋味自知吧。

刘厦说,她置身于人生的边缘处。是的,身体的残疾限制了很多,却也使她的生命与思维干净了许多。从来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至,很多时候,你无法说清幸与不幸的界限与定义。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生命的干净与真实。而不管放在哪一种论调里,干净又真实的生命必定是高贵的。

我与刘厦,只有一面之缘,半天的深谈,却仿佛前世的知己,生命无隔阂,上苍的恩赐与厚爱。我想,我们能够一见如故,应该是彼此流淌与血液里的那一份深深的感恩之心吧!她受尽了疾病的折磨,我饱尝了生命的凉薄,各自挣扎的生命里,又总有数不清的温暖在庇护与消融。而这别有滋味的生命挣扎,如多情的红狐,幻化在感恩的文字里。

在《岁月的遗物》一文中,一枚枚普通的钉子引发了许多的人生感慨,她说:“那些钉子如果拔出来就是无法愈合的伤口,而留在那儿,便是持续的疼痛。”读到这,心,仿佛被什么锐器猛地一下击中。人生,真的有很多这样的无奈无助,可又必须淡然漠然,像什么都不曾发生一样。就像很多年前读到的一首诗中的句子:“一扇门开了/又关上/如此而已/如此而已吗”?

在《无法愈合的伤》中,我被她结尾一段看似淡淡说出的一段话深深震惊了:“残疾在一个人的心中,就像一块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并不是只要你坚强了乐观了,它就被治愈了。它永远不会被治愈,它一辈子都不会结痂,它会受外界刺激而随时疼痛。你选择了活着,就要有勇气面对随时的疼痛,接受疼痛的陪伴,并学会在疼痛中微笑,在疼痛中欣赏生命的景象。”不是身在其中,身受其痛,无法说出这样直接,几乎是血淋淋的话语。是的,残疾是终身的无奈。能够治愈的,再严重也只能称作是“疾病”或者“病痛”。他们或者她们,异于常人的肢体终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目光,不管是厌恶或者悲悯与同情,都是一把把无形的利剑,随时随地以各种方式刺过来,再坚强,再无所谓也在劫难逃,也根本无法逃遁。真的,别用什么大道理来摆出高姿态来,不信,你残疾了试试。而能够在终生的疼痛中微笑,便是智者与强者了。如刘厦姐妹,能够让别人忽略与忘记面对的身体残疾,只是感觉笼罩在阳光的温暖中,那便是生命最大的成功了。而无法愈合的伤,又何止仅仅是肢体的残疾呢。

《出发》写的是她入学深造前的一段心情纠结。反反复复读了几遍,也想了很多。很多时候,人提前为自己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自我安慰着不可逾越的无奈,太多的顾虑里梦想永远是远方。心底里未必不明白,出发,风景就在前方。而艰难的,是很多人无法迈出的第一步。不由想起我自己,当年种种原因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后来曾有一次可以入学深造的机会,可是因为种种顾虑而错失良机,命运永远改写。后来的日子里自我安慰着,宿命,无可逃避。是的,很多时候是这样,无助与忧伤。而很多稍纵即逝的机遇,如同死灰里的一点点儿微热,极有可能是星星之火,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懂者几人?

反复读着,读着刘厦的疼痛纠结,无助忧伤,没有臣服于世俗理论里的知命与满足,顽强地做出惊世骇俗的决定,轮椅里的她,没有丝毫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一定要去大学进修深造。尽管,带给了母亲与家人更多的辛苦与不便。不,不是自私。不,不是不孝。生命的升华难道不是家族的荣光?难道,寒门苦读皆不孝吗?生娃喂羊,喂羊生娃的恶性循环,不是贫穷的根本吗?坚守愚昧才是对生命更大的,真正的不尊重,不是吗?

应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话题,看你从哪个角度,哪种思维来评说了。是的,如果刘厦放弃自己作为一个高贵生命的追求与梦想,(对,高贵!任何一个存活世间的生命都是高贵的,除非你自动放弃。)她可以安安静静的活着,没有任何超乎于正常生存的要求,那么她的母亲会少一些忙碌与辛苦。我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位母亲将她瘫痪在床的女儿经年累月锁在屋中,便自顾出门干活了,没有谁谴责她,农家日子,无法不拼命劳作,她还有一个正常孩子需要抚养。不能说她不心疼自己的骨肉,吃喝拉撒照顾的也很周到。可是,那个存活了十几年的生命只是活着,没有任何生存价值的活着,渴不着饿不着便是善待她了。一日便是一生,朝夕重复。没有谁过问她生命的意义,也没有谁想到过需要询问。可是,这样的生命你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吗?

而刘厦能够顽强地撑起自己的梦想,是的,那是父母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做基石。可是,所有正常孩子的求学梦,不同样也是踏在父母呕心沥血的劳累里吗?同样的寻梦之旅,又有什么区别呢?正常的孩子认为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而刘厦,却要为自己同样的追求而万分纠结,疼痛自责。这,是命运的不公还是世俗理念的误区呢?一个人的灵魂强大,伟岸起来的时候,你会忽略她身体的残疾的。真的!起码这是我自己真实的感觉。又有哪一个父母不为自己儿女的优秀而骄傲呢,不管他们付出的是怎样的劳累与操劳,甚至屈辱与痛苦。这,才是生而为人的伟大。

《熟悉与陌生》写的是她在河北师大学习期间的一些感悟,文章不长,四页,不经意间微小碰触都能引发心思细腻的刘厦很多感触。短短一年半的文学院学习与自己经年累月生活的小村庄生活使她想了很多,敏感敏锐的触角让她更深地触摸着母亲那看不见的痛。读她的很多文字,我总能唤醒自己努力掩藏的忧伤。乡村,文化缺失的地方,实际实用才是现实和真实,而灵魂里的东西是被遗忘与忽略的,或者说是不曾被唤醒的,要求没有深度的生命深刻起来又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啊。这,是我们永远的疼痛与忧伤。

《关于母亲的描述》,我不知道自己读了几遍,那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我曾经为她深深感叹,怎样一副铁打的筋骨,怎样一颗慈母的柔肠。今天,我依旧愿意为她放声高歌,感恩母爱不曾沉沦,感恩母爱不会迷茫,如果没有母亲的无私付出,盖世的才华也撑不起微弱的梦想。才华形同虚设,梦想坠入凄凉,高贵的灵魂只能被琐碎的日子践踏,如花的年轮只能是腮边清泪冰凉。这是亘古未有的奇迹呀,母亲粗糙的双手托起崭新的太阳!

无论生命中有着怎样的磨难与病痛,刘厦依旧是幸运的,这世间,没有比生活在一个温暖,祥和的家庭中再幸福的事情了。她一生都会永远在巨大,无私的父母之爱中生活,不离不弃。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么幸运与幸福的。

读到《将石头焐热的谬论》一文,却是要长叹一声了。你无法不承认,这世间真的有不懂感恩的人。很多时候,真的不能以心换心,因为有的人的血液里不曾流淌真纯与善良。刘厦一针见血指出:“石头自身并不产生温度,如果你真的捂热了,那也是你自己的温度。如果你为这点温度而欢喜,并因此对焐热石头充满希望,那只能说明你的愚蠢。”无法否认一部分人天性中的冷酷与自私,就像现在肆意疯狂的冠状病毒,那么多的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奔赴现场,重灾区的医护人员有的付出了自己年轻善良的生命,可依旧一些人本来可以轻易做到的自我隔离却不肯认真去做。流血的高贵生命并不能唤醒一部分人头脑中的良知,他们不懂得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对生命的敬重。缺乏爱的感知的生命不也是一块捂不热的石头。

《演讲后记》中,认真读着她关于“感恩与梦想”的诠释,瞬间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相差二十年光阴却能够一见如故,灵魂想通无须言。而《独白》,对我则是震撼了。震撼,却,无言。独特生命的独特深刻,我所有的语言在这里苍白无力。

我想,一本书,如果能够让读者身不由己走入其中,一起悲欢,共同参与。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而刘厦的《遇见生命》,便是这样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