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42章经:互联网商业逻辑与投资进阶指南》-读书札记

发布于 2021-11-16 16:3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李厂长

读完需要

20
分钟

速读仅需 7 分钟

1


平时接触的信息:产生了很多信号,亦出现了大量噪声

我们需要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增加自己的带宽,以便接收更多信号;然后调整滤波器,以便去掉各种噪声。

这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调频的过程,也是不断利用自己的系统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

2


从商业角度来看,所有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有三层

1.赚钱;

2.持续赚钱;

3.持续赚更多的钱。

而投资人的目标只有一个:投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公司。很多人觉得只要能够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东西,就能赚钱,这是错的。

3


“赚钱”和“持续赚钱”的区别又是什么?

很多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进步),直接决定了稀缺资源的变化。科技本身就是反稀缺性的。科技带来效率的提高,导致很多本来供给不足的东西变得过剩,也就不值钱了。

4


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两个问题

4.1


第一,以前的稀缺资源不值钱了,以前掌握稀缺资源的人无法再继续赚钱了

这就是我们总说的颠覆式创新的情况。由于颠覆式创新的出现,传统的巨头会突然变得一文不值。

4.2


第二个问题是更隐蔽而致命的,这个情况决定了很多公司即使掌握了稀缺资源,也不一定能持续地赚钱。

技术颠覆带来的是结构性的变化与机遇,结构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供给关系的变化。老的稀缺资源可能一夜之间消失,而新的稀缺资源也会一夜之间出现。所以,技术颠覆发生的时候,容易出现一段时间的供给真空期。其间供给和需求仍然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最先进入市场的供给者能够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期,但最终市场饱和以后,没有建立起壁垒的人就会被慢慢淘汰。

要持续赚钱,重要的是要有壁垒,能持久地掌握稀缺资源

当这个生态稳定以后,总会有一波洗牌,剩下的都是能够在新的供给关系下形成自己的独特壁垒和优势的。

5


持续赚更多的钱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其实做到了持续赚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持续赚更多的钱。

这就需要这家公司在有壁垒、有稀缺资源的前提下再具备两点:1.可扩展;2.可垄断。

可扩展是追求边际效应,可垄断则是追求溢价(马路边随便一家报刊亭都能满足持续赚钱的要求,却不一定值得投资)

6


持续赚钱最重要的三点

能赚钱,是因能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钱,是因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仍始终能有自己的护城河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更多的钱,是因公司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垄断或指数级发展。

7


我分析任何事情、任何公司、任何行业的时候,都会强迫自己首先想清楚这个问题

为什么是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是现在,就知道了什么变了,也就知道了新的供求关系和稀缺资源是什么。这又带来了两个好处:

1.这里的稀缺资源其实就是用户需求。所以很多时候揣摩不出来的用户需求,换个角度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去推演,反而会更简单。

2.有了对稀缺资源的推演,更有利于判断创始人及其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合做这件事。

我总说看项目要找对症结,这里的稀缺资源就是症结,那团队是否有对症下药的能力也就显而易见了。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技术,那就去找技术最厉害的;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渠道,那就去找渠道最厉害的。这有助于我们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项目和团队来投资。

8


占位理论

每一家公司,最终都要在某个位置上做到第一名。所谓的战略价值,就是要么帮助公司在当前领域内通过各种方式做到第一,要么就是帮助公司转型,寻找一个新的领域并做到第一。

这里的第一有两种,第一种是真的第一,而第二种是唯一(有被收购的价值)。但本质其实都一样,就是有足够强的壁垒。

9


赚持续的钱,而不是持续地赚钱

用户和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也是一种壁垒很强的稀缺资源,大家都在争第一,因为只有第一才能被信任和记住.

赚持续的钱,而不是持续地赚钱。在持续的钱中选择那些效用最低的钱,解决了就可以帮助企业形成隐形壁垒,而隐形壁垒与收入/利润加速度有关。

10


“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接近稀缺事物的途径”

也就是说科技本身带有一种“反稀缺性”。要知道,经济的运作和商业模式都是围绕稀缺资源进行的(稀缺才有价值)

11


所有的新技术一开始都会提高效率

所有的新技术一开始都会提高效率,逐渐释放反稀缺性,当这种状况到达极致后,就会让某种事物彻底丧失其原本的稀缺性。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行业都在变形重组,并且出现所谓的风口。很多人看到机遇而跳入风口,整个市场会慢慢变为红海,出现激烈的竞争.

12


科技最终让本来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

科技最终让本来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而人们要在这其中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给予不再稀缺的事物一种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所以,要发现价值,最重要的是透过市场的表象,找到供给关系重新组合后新的稀缺资源。那么,什么才是行业内的稀缺资源?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的交易行为赋予的,在任何行业内,交易双方讨价还价时使用的筹码就是稀缺资源。

13


亚马逊做得最成功的两件事就是会员体系和自建物流

互联网的反稀缺性就表现在“连接性”上,所以,原始商业生态中所有的“渠道”角色都是最先被改变的。

当传统线下渠道的连接性意义被互联网“反稀缺”后,有大量的电商公司出现,但最终为什么只有亚马逊(Amazon)变成了巨头?因为亚马逊发现,在互联网上,货架位置、渠道和人流量都不再是最稀缺的资源了,稀缺资源变成了优质用户的黏性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所以亚马逊做得最成功的两件事就是会员体系和自建物流。

14


当一开始内容和渠道刚从稀缺到非稀缺转换的时候,早起的鸟儿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所有人都要记得,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这个机会不是某个gongzhong号因为自己掌握了稀缺资源而争取来的,而是整个市场大背景下的机遇。这就代表着,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样的事情,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有壁垒,没有用户留存。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用做流量生意的思路来做gongzhong号的时候,就会发现,流量获取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留存率越来越低。所以,要生存壮大,就要找到新的稀缺资源,并且想尽办法将其掌握在自己手中。

15


持续生产好内容带来的是和用户之间产生的一种信任关系

从用户角度来讲,内容爆炸的年代里稀缺的是时间、注意力或找到优质信息的方式。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有人会说稀缺的是好内容。但我们不妨多问一句,好内容带来的是什么?流量吗?可是再好的文章也不一定有一条猫猫狗狗的视频获取到的流量多。

持续生产好内容带来的是和用户之间产生的一种信任关系。用户产生购买行为的时候,对标准是有预期的,就像不管你去全世界哪里的星巴克,你都知道味道是有保障的,是会符合你的期待的。而搭建信任关系,就是建立品牌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当下,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要努力去争取的稀缺资源就是一个能够让用户信任的品牌,而持续生产好内容只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方式之一。

16


想掌握商业本质就是要用 80%的时间研究过去,用 20%的时间思考未来

要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最终还是落到以下三点上:

第一,明白行业之前的商业体系建立在什么稀缺资源上。

第二,明白怎样的科技变化“反稀缺”了原本稀缺的事物,从而诞生了一段时间窗口的机遇。

第三,找到新机遇下最新产生的稀缺事物并努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把一段时间窗口的机遇转变为持续的发展机会,并演化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17


人不能和市场斗,人能做的最多是让市场早来半年或者晚走半年,但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

当技术、渠道、人口、监管等红利合流的时候,就能带来更多的机会。比如,2009 年微博崛起,让传统媒体从主角变成配角;2012 年gongzhong号平台上线,更是彻底颠覆了媒体行业的格局。

18


除了人口结构,需求和文化也有很大关系

文化就是一种交易成本,好的文化交易成本是很低的,差的文化交易成本就高。在公司内部也是一样,比如大家都信奉唯上主义、官僚主义,这个氛围就会阻碍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信息的交易成本就变得极高。

所以,人口结构和社会文化在很大程度决定了社会需求。

19


人口与政策带来的实际影响

兄弟姐妹的存在让我们在成长时期就能学会磨合,具备同理心。但计划生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的社交能力变差,所以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离婚率上升、单身率上升。

20


为什么在线教育可以发展起来?

不仅仅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身为“80 后”的父母,不愿意长时间与他人相处,而且他们更希望拥有自己的时间。如果送孩子到线下辅导班,送过去路上需要一小时,孩子上课需要两个小时,再花一小时回来,一共四个小时。

所以,不管线上教育的效果如何,节省的这个时间成本本身,对“80 后”父母来说,就相当有价值了。

21


阶层固化带来的精神娱乐消费升级

中产阶层极少有时间冗余,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工作日要加班,周末还要去充电,晚上还要看书。但目前很多人是不加班的,下了班就回去看电视,追网剧。这里面有各种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阶层固化。

资产价格急速上涨,造成阶层很难跨越。我知道我努力,但就算多挣两千元钱,也买不起房子。于是只要能保证基本生活,中产阶层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让自己那么忙碌了。中产阶层有了时间冗余之后,一定是消费精神娱乐的。所以,精神娱乐,应该是未来时代的一个大主题。

22


可错性(fallibility)

索罗斯认为,人们有可能弄清某件具体的事是怎么回事,但因为这个世界太过复杂,所以,一旦有人试图总结规律,就会产生各种信息损失与误差,结果就是世人永远无法认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这就是可错性。

23


反身性(reflexivity)

即每个人的意识都会反过来作用于事情本身,从而产生叠加的循环,而因为可错性的影响,大多时候由于人的介入,事物的发展会越来越向偏离轨道的方向发展。

24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入道的过程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入道的过程,所谓的入道就是越来越能理解万物的运作法则。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活”。如果你不知道人生运作的法则到底是怎样的,对你而言,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不可控的未知事件。

25


一定要自己投身其中

发现很多事情一定要自己投身其中,一定要把钱、资源、时间放进去,才能有切实的体会和收获。所以我会自己做投资,投多少不重要,重点是从真实的交易中学习,锻炼心态和感觉。

26


创业者一开始不一定有特别多资源

很多创业者一开始不一定有特别多资源,但他做了以后就慢慢积累起了势能。其实很多人都想做些事情,但都误以为领头很难,而且大家都害怕承担风险,所以只要你大胆去做了,就会有各种资源找上门来了。

27


很多规则最后都会因为人而改变

很多规则最后都会因为人而改变,讲再多道理,最终最厉害的还是做一个有能力让别人喜欢自己的人(Be a likable person)。

28


创业公司要做可升级的事情

创业公司要做可升级的事情,那么我们个体也一样,不要用体力赚钱,不要做用时间去计价的事情,要用脑力赚钱。

29


帮别人做投资根本赚不了钱

做 VC 一年,想清楚了帮别人做投资根本赚不了钱,同样的精力和能力做一个普通销售估计回报比投资人高多了。忙于执行而无思考的人生才最可怕。以投资入道的好处是,给了思考杠杆

30


成功人士大都把成绩归因于运气的原因

一个人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辨别能力(尤其是对转捩点的判断能力)所带来的各种“选择”,大多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我想,这大概就是成功人士大都把成绩归因于运气的原因吧。对于一个人短暂的寿命来说,某件突发事件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转捩点,但在历史长河中,某个个体所能做的只是让一件事早一点发生或晚一点发生,但该发生的迟早会发生。

31


人生其实就是在等一次机会

人生其实就是在等一次机会,在这个机会来临前,要预先做好各种准备,不管是人脉资源、金钱积累,还是个人能力等。

32


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就有一次练手的机会和一次能够把握的机会

每个人一辈子大概可以碰到的大周期有一两个,而可以利用的大机会有三四个。大多数人会在 10 多岁或 20 多岁的时候错过或浪费第一次机会,在 30 多岁的时候抓住第二次机会。而在 40 多岁甚至更晚的时候,还有心奋斗且还有余力的人已经很少了。

所以,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就有一次练手的机会和一次能够把握的机会,都错过了也就是错过了。

33


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判

因为一切市场行为都围绕需求发展,而需求是扎根在人内心的,不会被重新创造。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被不断重塑的只是针对统一底层需求的新的解决方案而已。

于是,只要不断地观察之前几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发展历史和结果,并且不断洞悉人们的底层需求,就能对未来的科技发展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判。

34


任何科技兴起后都会从基础工具发展到娱乐,再发展到本地商务

在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汪华就很准确地预测了应用场景的走向。任何科技兴起后,都会从基础工具发展到娱乐,再发展到本地商务。

王兴依靠四纵三横的模型不断寻找创业机会,并且最后补充了物联网维度,把模型升级到了四纵四横。ofo、摩拜和现在的各种新零售,都是可以归结于其中的。

35


创业是件有门槛的事情

创业是件有门槛的事情,是有很多已知的规律、科学的概念和通用的方法论的,而且这些东西越到后期就越能显现出其差异化的价值。

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甚至可以说一切的生意(或故事)都离不开的这三个词——CAC(customeracquisition cost,用户获取成本)、LTV(life time value,用户的终身价值)、PBP(payback period,回收期)。

36


用户往往是需要引导才能成为黏性用户的

用户往往是需要引导才能成为黏性用户的,而转化的这个关键节点就叫作“啊哈”时刻(Aha Moment),该如何找到这个“啊哈”时刻。

“啊哈”时刻就是你的用户发现产品内在价值并成为黏性用户留存的那一瞬间。对于脸书来说,从很早期开始人们就发现要让一个用户留存下来,并持续使用脸书的诀窍就是让这个用户在 10 天内完成 7 个好友添加的动作。所以促使用户 10 天内添加 7 个好友就成了脸书内部全体员工的核心目标之一,他们一路坚持这个目标,直到达到 10 亿用户。

同样地,在 2009 年的时候,推特的用户流失率达到了 75%,时任增长团队的产品负责人约什·埃尔曼(Josh Elman)做了一件有趣的逆向思维的事情,他并没有去研究那 75%的用户是为什么走的,而是深入地研究了剩下的 25%的用户为什么留下来。结果他发现这 25%的用户的用户数都在 30 人以上,所以他们重新设计了产品,在一个用户注册后会对其进行推荐等,以此来提高新用户的数量,并最终提升了留存率。

37


基本上,硅谷每一家公司都能说出来自己的一个“啊哈”时刻

比如 Zynga(美国一家游戏社交公司)的是次日留存(它发现次日回来的用户的留存率和付费率都明显更高),Dropbox(一款网络文件同步工具)的是当用户存放第一个文件的时候,Slack(一款企业级的沟通工具)的是当某个团队在群组内发送超过 2 000 条信息的时候。

所以,总的来说,一般“啊哈”时刻都是用户某个维度的动作或结果,比如:网络效应密度——用户几天内达到多少连接度;内容增加度——多少的内容被用户添加到产品内;访问频度——单个用户至少几天内访问一次产品。

38


在一个依靠流量换转化的时代,深度理解渠道往往是新互联网公司的成功所在

苹果刷榜改变了苹果的分发渠道的生态,根据流量的饥渴程度决定了投放的策略,因为不是个人电脑时代入口集中,所以谷歌在移动时代也宛如大怪兽。故在一个依靠流量换转化的时代,深度理解渠道往往是新互联网公司的成功所在。

39


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是能够迎合人类“七宗罪”

领英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硅谷异常成功的风投家雷德·霍夫曼(ReidHoffman)曾经说过,一款好的社交产品一定是能够迎合人类“七宗罪”(好色、暴食、贪婪、懒惰、愤怒、嫉妒、傲慢)中的其中之一的,比如他觉得脸书迎合的是傲慢和自负,人们把一些精挑细选的东西用粉饰后的方式表现给他们的者,以此来获得一种虚荣。

40


知乎要做的就是提升人们交换信息的效率,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需求从来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重塑、迁移或转型的。所以知乎的产品形态也一定是还原了某种线下的场景,那就是问答对话。

人和人的交流是靠互抛问题来延续下去的,所以问答本来就是人们最基本的加深彼此连接的方式。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搭建媒介,那么无疑问答就是那个最自然的媒介。

也如周源所说,人类每天都在大量交换信息,而问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但传统线下的问答是低效的,比如你不一定能问到对的人,比如你们的对话不能留存下来给别人分享,等等。

所以,知乎要做的就是提升人们交换信息的效率,而且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40.1


知乎要做的其实是提升人们交换知识的效率

我们相信一点,在垃圾泛滥的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是绝对的稀缺品,知识——被系统化、组织化的高质量信息——都还存在于个体大脑中,远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我们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知乎要做的其实是提升人们交换知识的效率,方式就是通过问答连接人,让每个个体贡献自己的大脑。

是知乎能做起来的主要原因——足够耐心而精细化的运营(具体表现为诸如对早期用户的把控筛选、长期内测不开放注册的政策等)。用户不断因为优质的用户群体和这个群体生产的好内容而来。

对社区来说,用户的网络效应是单点放射状的,即知乎内所谓的“大 V”单向输出给他们很多的粉丝,所以对于“大 V”来说,是有一定网络效应留存的,但对绝大多数的长尾用户来说,知乎提供的并不是社交的价值,而是阅读和学习的价值。

也就是说,知乎最成功的点,也是最大的壁垒,其实是它的规模效应。人越多,每个问题就越可能被合适的人回答,就越可能留下和新增好的“知识”,也就越吸引人。

如果情况是‘写操作’(内容创造)发生在私人区域,信息想要大规模地沉淀,有目的地生产内容,是很困难的。

41


很多真正需要学习的知识,更像是上课,是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是违背人的本性的

知乎 Live 目前的很多内容最多叫作“分享”,而不是“课程”。但是真正能持久赢利,且能赚钱的,都是课程,尤其是应试教育。这还是因为学习是有部分违背人的本性的因素存在,大多数人都需要被督促学习,被强迫学习。

42


考研培训、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出国考试培训、公务员培训、IT 职业培训

考研培训、英语四六级考试培训、出国考试培训、公务员培训、IT 职业培训等,这类的教育课程才是市面上最长久而可持续赢利的(K12 除外,因为 K12 的用户和付费人是两个群体,所以例外)。

这些培训的共同点是:

1.有明确时间节点和里程碑事件;

2.培训质量和结果可量化;

3.明确的利益结果导向。

43


无论是知乎还是什么值得买,在互联网经济的主循环中,都位于“该买什么”的位置

(不只是买实体商品,也可能是买虚拟服务),这就是内容作为入口的价值。比如,我现在买任何东西,都会下意识地去知乎搜一下有没有什么推荐。当然,“什么值得买”还提供了链接,可以同时解决“去哪里买”这个问题,就更加有价值,这应该也是知乎可以探索的方向。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市场上的电商巨头最缺的都是“该买什么”这一点。甚至可以说,看内容选产品的行为,可能会最终复刻人们线下“逛”这个字的精髓。

44


内容创业的商业本源

从做gongzhong号开始,就不断有人问我:“为啥不做投资人,改行做内容了?”其实,我写文章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分享。

投资本身是用钱做杠杆,内容则是用文字和思想做杠杆。如果做好了,内容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和改变,可能会比金钱更根本、彻底和广泛。

一个好的内容创业者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获取流量。而留下用户,并且深挖留存用户的商业价值(转化率)则是内容创业者(尤其是很多转型的传统媒体人)会遇到的最大的瓶颈。

45


任何生意最终追求的都应该是最后能到手的真金白银

内容创业和其他创业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有很多人之前的核心追求是阅读量或量,这是不对的,任何生意最终追求的都应该是最后能到手的真金白银。

所以,用户数和每个用户能够带来的收入这两个指标才是最重要的,最终我们要看的是这两个指标的乘积,大流量低收入和垂直领域的小流量高收入不一定孰优孰劣。

所以,有人因为做的用户多就觉得自己厉害,也有人因为垂直人群太少就觉得自己小而美做不大,这都是不对的。小不小、美不美,都不重要,最终重要的就是那个乘积。

45.1


要做广泛的人群,内容就一定要浅,而内容越浅和每个用户的关系就越弱,关系越弱在每个人身上能够赚取的信任(从而转化来的收入)就越少

由于内容和人群本身的特性,要做广泛的人群,内容就一定要浅,而内容越浅和每个用户的关系就越弱,关系越弱在每个人身上能够赚取的信任(从而转化来的收入)就越少。更别说关系越弱,留存率也会越低这件事。

45.2


未来做垂直人群是个更合理的选择,也就是我说的纵而深

所以,未来做垂直人群是个更合理的选择,也就是我说的纵而深。举例来说,哪怕我写的东西只给马云一个人看(纵到极致),但是能影响到马云本人的投资或经营决策,并且被马云所需要和认可(深到极致),那么我创造的价值就会比那些有几百万订阅用户,却只能靠流量做广告的要强得多。

45.3


泛而浅更短暂且无价值,纵而深更持续且有价值

目前,还有非常多的gongzhong号运营者把流量变现经营得像割韭菜一样,那么这些公司迟早会沦为一个半死不活的小广告号。它们都没有意识到:泛而浅更短暂且无价值,纵而深更持续且有价值。

46


具体策略(一):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和观点

一切事物的价值都由供给决定,越稀缺的事物越有价值。所以信息爆炸、糟粕横行的年代里,优质的内容和观点就是稀缺和有价值的。

46.1


用户对内容好坏的判断是存在一个阈值的

用户对内容好坏的判断是存在一个阈值的。曾经看到一句话说,“所谓的叫好不叫座,只是因为还不足够好”,我觉得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大多数文章,虽然你觉得自己花了心力,但事实结果上并没有比正常的“朋友圈文章”好多少,以致很容易就被淹没了。

46.2


当你做得足够好的时候,还是会有足够多的人认可你

我们不妨多问自己一句,优质内容和观点最终带来的是什么?流量吗?那太浅显而浮于表面了,再好的文章也不一定有一段猫猫狗狗的视频获取到的流量多。我觉得,持续生产好内容带来的是和用户产生的一种信任关系。

46.3


一个能够让用户产生信任关系的品牌

所以在当下,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要努力去争取的稀缺资源就是一个能够让用户产生信任关系的品牌,品牌是提升用户忠诚度、留存率和付费意愿的最重要的壁垒之一。

46.4


内容创业未来是不赚钱的

不管是打造优质内容还是建立社群,应该说都是为了留存率在努力,然后通过内容的价值创造收入。

可这种收入的持续性如何呢?特别对于个人内容创造者而言,当然可以像文学网站一样,持续更新,然后收费,这个就需要非常大的用户基础,个人应该也很难做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级别。所以之前,我一直认为内容创业未来是不赚钱的。

47


王兴和贝佐斯是同一类人

王兴 2017 年年中的时候说过,他过去一年里作为管理者最大的进步是,“更加有意识地思考长期问题”。而贝佐斯所做的就是在向世人不断地证明:你看,我一直在践行 20 年前写下来的东西,并且到目前为止都还非常正确。

作为一个创业者,每天都要接触大量信息,有太多抉择要做,思考长期问题是一个理论上绝对正确的事情,但实际执行起来,真的太难。

48


到底什么是消费升级?

真正有钱的人,本来就在享受最好的,无所谓升级;真正的穷人一直在生存边缘挣扎,也始终无法实现消费升级。所以,消费升级主要针对的是崛起的中产阶层。

而且这不只是因为一个阶层崛起,更是因为“90 后”这个年龄段的人开始进入收入增长期,即进入中产阶层。因为消费行为不只是和可支配资产相关,更是与消费习惯和成长环境相关。

49


巴菲特老师教导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够长的坡和够湿的雪

巴菲特老师教导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是找到足够长的坡和够湿的雪(当然你还得活得够长——这句是我加的)。我深表认同,也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明白我们都要做时间的朋友。但是我也有些不同的思考。

点击购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