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玲:美丽陪伴
发布于 2021-11-29 17:32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七月下旬,我与先生、儿子,带领公婆和孙儿,相约先生的小姨及其亲家,共三户人家,开启了一场圆梦之旅。
说是圆梦,是因为婆婆曾在兰州工作过六年时间;而小姨的亲家,在西宁工作过两年。他们撤离那里虽然已有四、五十年,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惦念。
不用说,这次旅行,作为中年的我们,是要尽一份微薄的孝心,让老人在耄耋之年,能重游燃烧过青春激情的故地,了却一桩夙愿。无疑,我们责任重大——长途旅行,既要保证出行安全,又要照顾好老人们的饮食起居,确保全程顺利。
三辆车子鱼贯而行。儿子驾车,先生坐副驾,我坐在并不平整的后座中央,两边坐着公公婆婆,孙儿在我与先生之间不停地换坐。为了减轻公婆的心理负担,我们打包票说:“你们尽可放心,每到服务区,咱就下车休息,绝不会因急于赶路遭受颠簸之苦!”二老爽快地应答着。大家就有说有笑,踏上了西行之旅。
一路上,车辆的次序,也是经过严密安排的。表弟熟悉路况,在前面打先锋;表妹一家开车平稳一些,夹在中间;我家儿子年轻、灵活一些,压在后面收尾。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停,等到兰州的时候,已是下午六点多钟。八百多公里的路程,走了十一个小时,比我们预计的慢走,还要推迟两三个小时。不过,一路顺风,安全抵达,总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住进提前预定好的酒店,稍作休整,看天色尚早,六位老人也都兴致勃勃。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婆婆的提议,出去走走。
酒店附近,就是被称为“黄河第一桥”的中山铁桥,这就是婆婆时常提及的一处景点了。据考证,这“第一”的来由,应该是因为它建于明洪武年间,位于兰州市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5464公里黄河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桥长233·33米,宽7·5米,有四墩五孔,桥上飞架五座弧形钢架拱梁。这座铁桥,今天看上去并不算雄伟,但却以传奇般的建筑经历以及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建筑。现如今,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性建筑,铁桥两头的入口,都堆放着石墩,禁止车辆过往。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有很多游客在感叹,在拍照。河水一面依山,一面临街。傍晚时分,河两岸华灯初上,五彩斑斓,景色蔚为壮观。
走过铁桥,赶去坐观光船。因为风大,孙儿感冒初愈,我不能去甲板上一睹黄河雄风。但坐在舱内,隔了玻璃,两边后退的山峦和琳琅满目的灯光,已让我应接不暇。这清凉,这美景,洗去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令人心旷神怡。
翌日,吃过早点,便沿着兰州城徐徐前行,寻觅婆婆记忆中的工作地点。婆婆以铁架桥为参照,凭借记忆寻觅旧地。然而,斗转星移,哪里还有一丝儿往昔的踪影。在婆婆的感慨声里,车子已经驶进兰州西站。这里,是当年婆婆往来兰州与家乡的必经之地。公公因当年在新疆服役,往来探亲也经此地。因为不许泊车,我们匆忙搀扶公婆下车,给他们拍照留念,然后,就不得不匆匆离开。虽然无法辨识当时模样,但他们仍旧饶有兴味地忆及当年场景。看到车站今非昔比的变化,二老唏嘘慨叹一番。等车子驶往西宁方向的时候,他们还沉浸在一些零碎的片段回忆里。凭借二老的陈述,我们的脑海里也渐渐拼接出一幅幅原始而沧凉的古城画面。
去西宁,当然要去塔尔寺。这里的宗教气息浓烈得令人肃然起敬。因为老人们大多腿脚不便,都不愿意进去细看究竟,我们自然也不能尽兴参游。我匆忙间去了一处规模较大的寺院,其建筑之宏大华贵,令人叹为观止。寺庙里的神龛密密麻麻,神像数以千计。置身其间,即使你是十足的唯物论者,也不能不心生敬畏与膜拜。
在塔尔寺,我第一次见到朝拜的信徒。那些全程匍匐的朝拜者,实在叫人敬佩。他们是那么虔诚、那么恭敬地膜拜着心中的神灵:起身、作揖、长跪、以致额头着地······将整个身躯紧贴地面,以五体投地的姿态,朝拜信仰的神灵。其情其状,无不令人动容。
走进塔尔寺,感觉空气中弥漫的都是神秘的气味。在每一个寺内寺外,木板地被无数朝圣者以同样的动作,反复摩擦,已是光洁闪亮,如同被油漆漆过、被明油罩过一般,油光可鉴。朝圣者的虔诚,由此可见一斑。
因为先生陪老人在寺外等候,我们也不敢耽误,只是来去匆匆、走马观花地领略了几处寺庙的盛况。但浓烈的宗教氛围以及信徒们虔诚的信仰,都以一股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冲击着人的心灵。
因为老人们精力有限,每一处都不敢耽误太多的时间。第三天,收拾利索,就直奔青海湖。路上,有人提醒说,那里海拔高,要谨慎高原反应。我一面暗暗替老人担心,一面也为自己捏一把汗,因为我的身体也并不强壮。不过,还好,我们都没有遭遇所谓的高原反应,几位老者都很刚强,只有公公在短暂的不适之后,即刻又恢复如初了。
一路上,油菜花正在盛开,一片一片,金灿灿的。开始看见了草原,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和草原照面,心情颇为激动。蓝盈盈的天上,洁白的云朵像棉花,像羽毛,在清亮的天空浮游,让人眼前一亮。而金黄的油菜花和绿茵茵的草地,更是令人心头一震。偶尔可以看见牛羊和马群,远远望去,就像星星点点的各色花纹点缀在绿色的地毯上。这种纯美的草原景象,简直要把我迷醉了。
车子继续行驶,我还在眼花缭乱地东张西望。先生忽然兴奋地叫起来:“快看,那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青海湖!”我们随着先生的指引,果然看见远处天际线与地面之间,一道高高的蓝色水域,甚是显眼。我们的心,再次振奋起来。惊讶于远眺那水,怎么会高出地面。先生解释说:“青海湖实在太大了,以至于远望的时候,会出现这种视线上的错觉。”等我们迫不及待地赶到青海湖边的时候,竟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啊,青海湖,真大真蓝啊,简直像是一大幅蓝色的缎面!”不由分说,大家立刻四散开去。先生负责给老人拍照,我带了孙儿在湖边戏水。这里,太阳的热力虽然很大,但吹来的风却凉丝丝的,甚至有点寒意呢。湖水也很凉,凉到大热天也不想进到水里去。孙儿高兴起来,捡起小石子,一个劲儿朝湖里扔去。这一刻,大家都忘记了长途的劳顿,只惊诧着,感叹着,赞美着,议论着青海湖的清澈辽阔与透蓝之美。
站在湖边,太阳火辣辣地晒着,凄厉的风,吹乱了发髻。我睁大双眼,或远眺,或近覌,青海湖的博大深沉,都使我叹为观止。深吸一口带着润泽水汽的空气,就感觉五脏六腑都得到了淘洗似的。这时候,脑海里就闪现出“大水无垠”这个词。我想,海纳百川,是海的胸襟;大水无垠,就该是像青海湖这样广阔无边的了吧?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因为还要赶往下一个目标,众人便在依依惜别中离开了青海湖。又随表妹的公公,前往他曾经工作过的“黑马河”圆梦。据说,老人在这里工作过两年,因为距离青海湖很近,经常去湖里打鱼。他兴奋地告诉我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在这里度过了最艰苦、却也是最幸福的两年时光。说是幸福,是因为在缺吃少穿的年月,这里尚有牛羊鱼肉可以享用。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寻常百姓相比,那简直就是天堂一般的生活啊!
在并不繁华的街道上,大家下了车,向街旁两位年纪稍大的路人打听当年老人的工作单位。结果可想而知,隔了数十年的时光,镇子上早已是人世沧桑,没有了往昔的任何踪迹。和婆婆一样,老人有点失落,但这既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也就算不得遗憾。
两位老人虽然都不能再见故地旧貌,但看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旧貌换了新颜,也立刻调整好心情。想到老人出趟远门不容易,看时间允许,大家临时决定,一起去茶卡盐湖看看。
上车之后,三辆车子就直奔目的地。这段路程并不算短,一路疾行,坐车坐得我双腿酸疼,低头一看,才发现双脚已经浮肿。再看二老,却还精神得很。就这样,大家一鼓作气,历经两三个小时的急行,终于到达盐湖。
这盐湖所在的茶卡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被誉为柴达木的东大门。历史上,是商贾、游客进疆入藏的必经之地。“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湖面海拔3100米,东西长15·8公里,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那么大。这里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却不可直接食用。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有资料显示,现储盐量达4·48亿吨,氯化钠含量高达95%,据说可供全国人民使用数十年!
在盐湖入口的空地上,立着一块书写着“天空之境”的文化石。因为时间紧迫,安顿好老人和孩子之后,我便独自一人,沿着凹凸不平的盐路,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前往盐湖深处。有幸欣赏到雄伟神奇的盐雕群,其中有西王母、炎帝和成吉思汗等雕像。每一座雕像,都有一个和盐湖有关的感人故事。再深入进去,在适宜的角度,可以拍到盐湖与天相接,水光天色相互倒映,映射出一面镜子的影像,真是天空之境啊。其景逼真,名不虚传,令人赞不绝口!
其实,形成这种现象的根由,是因为盐湖上有一层薄薄的水,水面和白色的盐层作为湖底,反射天空的蓝色和白云,遂形成了天空之境的奇观。这景象,的确美得无法形容。
一天之内,游览了相隔几百公里的两处景点,时间显得很是紧张。下午七点,我们驱车回西宁。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大有快马加鞭、归心似箭的匆忙。看到公婆几个小时端坐车内,并没有疲惫不堪的狼狈,我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敬佩他们顽强的韧性和超常的体力,四五个小时,硬是没有下车而撑回了酒店,真是令人佩服。
一夜休整。次日清晨,驶往甘南方向。路上,有幸看到的黄河,碧水清清,别有一番风情,与“一碗水,半碗泥”的黄河印象完全两样。寻得一处宽敞的路面,停下车子,我们都近距离欣赏着这难得的黄河风光,一睹母亲河清亮迷人的风采。六位老人,也是第一次见到,兴之所至,合影留念,乐此不疲。
出了青海境,进入甘南界,真正的草原,才渐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比起青海湖附近的草原来,这里的草原更广阔、更青翠。随着山势,草原的形态真是千变万化。时而呈高高低低的小丘陵,时而是线条流畅的小山包,时而又见一大片平坦开阔的草地······每一处地形的起伏变化,都因青草的遮掩而显得柔和圆润,绝不像纯粹的山峦那样棱角分明。这里的地貌,变化多样,走向随意,有时山丘叠加,有时错落有致,有时溪谷淙淙,可不管哪种地形地貌,其上都像用墨线勾勒而成的美妙画卷一般,以柔软滋润的态势呈现在眼帘,叫人不由不惊叹大自然这无与伦比的杰作。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广阔而美丽的草原,真想走进去,就地打几个滚,享受那绵软草地带给人的愉悦。几经联络,表弟的先锋车终于寻得空旷之所。车子一停,年轻人就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蜂拥而下,急不可待地进入草原,亲身感受其迷人的风光。
先生拿出单反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为几位老人拍照留影。单人照、双人照、大合影,应有尽有。老人们也乐得合不拢嘴,高兴起来,乐不可支地指点着,说笑着,看上去,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岁。
儿子拿出早先预备好的话筒,可大家早已跑进草原疯玩起来。我触景生情,唱起了《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一曲未了,心儿早已融进流泻着勃勃生机的草原。于是,我丢下话筒,和大家一起尽情嬉戏。
有人从车上拿来食物,老人们坐在预备的小凳上,一边欣赏着蓝天白云和绿草,一边吃着自带的零食,给体力一些补充。当先生呼唤大家上车的时候,我们还是余兴未尽,依依不舍地走出草原。
几天的奔波,六位老人心情大悦,但也已是归心似箭。我们的旅途,也逐渐收尾。傍晚时分,途经临夏市,便夜宿于此。第五天夜间,住进了宝鸡的酒店。第六天,我们打道回府。
当我们踏进家门的时候,一直绷着的心,才算完全放松。来回几千里路程,六位八旬上下的老人,三个年幼的孩子,都在大家相互关照与呵护里,平平安安,这才是我们中年人此次出行最感安心最觉圆满的地方。
先生随即上传照片,他将这次出行,美其名曰:美丽陪伴。多么富有诗意而又贴切的名目——带老人出游,一路风景如画,是谓美丽陪伴;三对老夫妻,携手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是为美丽陪伴;六位老人,临时组合,相互鼓励,和谐共处,是为美丽陪伴;婆婆和小姨,一向姐妹情深,是为美丽陪伴;三个家庭,母慈子孝,是为美丽陪伴;中年夫妻,相濡以沫,对上敬老,对下慈幼,有担当,是为美丽陪伴。这样想着,此次出行,算是最丰盈最美丽最有意义的旅行了。
由此感慨:漫漫人生,一路有美丽陪伴,何其幸也!
张会玲:笔名青禾草。六零后,陕西白水人。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渭南市教学能手,市作协会员。县首届“十佳教师”,作协理事。出版有散文诗集《素简时光》,散文集《轻轻地把爱与你诉说》。
往期推荐:
张会玲:抬头看天
张会玲:杜康庙会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