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十二章》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1-11-16 16:3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第二十二章《荀况——儒家思想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荀况的思想有很多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在他们那个年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01

荀况与《荀子》


荀况字卿,亦称孙卿子(约前298-前238),战国时期赵国人。他是“稷下先生”之一,并成为他们的领袖(“祭酒”)。他到过秦国、楚国。楚国的春申君叫他做兰陵令,后来他死于兰陵。

荀况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基本上保存着刘向编辑这部书所有的内容和面貌。

先秦传下来的私人著作题为某子者,都是经过汉朝人特别是刘向、刘歆编辑过的。题为某子,只是说以某人为首的某一个流派的文章。它实际是一个总集,不是一个人的别集。所以其中不乏有前后自相矛盾的观点。

《荀子》三十二篇应该分三类。第一类是唯物主义思想,旗帜鲜明、立场明确,确切是可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确切是和孔丘、孟轲针锋相对,这是古代哲学中极有价值的著作。第二类是对没落奴隶主旧制度给予新的解释,使之继续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第三类是荀况或其学生从儒家带来的包袱。





02


荀况论“王”、“霸”


荀况去秦国,对当时的宰相范雎说秦国治理得很好,曰:“佚(yi,安闲)而治,约而详(政令简约,但事情考虑得周祥),不烦而功(政事不烦乱而有业绩、有功绩),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荀况认为秦国是最好的政治。

但秦国还应当再往前以达到他所理想的地步。“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荀况把他理想的政治叫做“王”,其次等的叫做“霸”,按“霸”的标准,秦国已经登峰造极了,但是同“王”比起来,还差一层。王道内容是什么?就是“义”。他对李斯说:“力术止,义术行。”只有“义术”才可以没有止境地行下去。靠武力的方法其胜利是有止境的,什么是“义术行”呢?用文德的人治国,叫他们参与政事,出具是非曲直的标准,提高在诸侯之间的道德威望。

荀况认为,“霸”也还不错,仅只是程度上比“王”差一层,没“王”那么“纯粹”,还有一点“杂驳。”他们是一类东西,只是彻底和不彻底的区别,也即是程度的不同,而不是种类的不同。这就是荀况的王霸之辩。与孟轲不同,孟轲认为王霸的不同是种类的不同,是互相对立的。

总的来说,认为王霸有所不同,王是以德服人,霸是以力服人,王优于霸,这是儒家的共同认识。


03


荀况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阴阳五行家和易传的哲学思想都提出一个世界图式,企图对世界总体做一个说明。荀况的哲学特点完全不提世界图式,他着重讲的是自然观,认识论和逻辑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荀况说:“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天论》篇)“天”就是自然界,这就是所谓天人关系的问题,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问题,这个唯物主义的“天”与孔丘和孟轲所说的唯心主义的“天”是对立的。

荀况把“天”和“人”的界限严格地划分开来。这就是把自然和社会,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的界限严格地划分开来。这就是承认自然、物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物质和客观世界是第一位的,社会、精神和主观世界是第二位的,荀况的“明于天人之分”这句话就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最主要的命题明确地树立起来。

荀况注意“天人之分”的深刻意义。这是他的自然观的一个中心命题。他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个命题。

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篇)这是说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规律(“常”),并不因为社会上好人或坏人存在或消灭。自然界的规律是独立于人类社会的。由此可见,宗教和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的说法是完全虚构的。他说:“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又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自然界运行不像人那样有所作为,有一定的目的。万物虽然从自然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但是自然界是无所作为的,自然界的天职就依照自己的规律无目的运行。自然界也有它的功用(“天功”),但是它的功用就是无形之中使万物都能生成,这就叫“神”,即神妙的意思。这里驳斥了认为自然界有意识的有神论,否定了意志的天和目的论。

荀况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和其中的自然物都按自己的规律生产变化。人也是万物之一,人的身体及其机能也是自然界的直接产物。这否定了上帝的存在,这是《天论》篇的一大贡献,也是他“明天人之分”的一个主要收获。

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荀况在《天论》中进一步批判了道家的宿命论,提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思想。荀况说:“圣人清其天君(心),正其天官(身体器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天地官而万物役矣。”这就是说,如果人能使他自然具有的心保持“清明”状态(清其天君),充分利用自然所赋予的器官,充分发挥这些器官的能力(备其天官),尽可能利用自然界的东西以养活自己(备其天养),使福越来越多,祸越来越少(顺其天政),也就是使快乐越来越多,痛苦越来越少(养其天情)。这样,人才算充分发挥了自然所赋予他的能力(全其天功)。这样,天地也为人所任用(天地官),万物也都为人所役使(万物役)。


荀况认为人是与天、地并立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叁,下同)。“能参”就是能与天地并立为三。与“万物皆备于我矣”不同,这里他把自然界说成了是人的一部分,特别是“我”的一部分。《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天地参矣。”这种“与天地参”是一种主观幻想,把个人的主观意识错误地扩张到与天地并立甚至包容天地的地步。这种唯心主义思想的作用,就叫人在主观幻想中自我陶醉,不做与自然的斗争。


但荀况所说的“与天地参”,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然做斗争,使自然为人类服务。荀况的《天论》指出人依靠自然,自然是第一性的,由此批判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另一方面又认为人可以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又批判了因循自然的宿命论。他比较正确地处理了天人关系的问题。同时荀况对“相人”(“形法”的一种)也做了坚决的斗争。他又指出社会的“治乱”与“天”没有关系,他也确定无鬼,是一个战斗的无神论者,对宗教、迷信的批判在当时达到很高的水平。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