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普通考生短时间内怎样快速提高6-10分?

发布于 2021-11-17 11:22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年的高考作文,大多以议论文为主。


怎样指导孩子写好议论文?


除了掌握学校老师教给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论证方法诸要素,以及相应的知识积累以外,建议家长朋友在平时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可以适当渗透“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为孩子的议论文写作锦上添花。


事实上,不仅议论文写作,很多文体的写作,以及平时的学习、生活,都用得上这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指将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全面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详见之前发表的《学会辩证思维,写好高考作文》)


《学会辩证思维,写好高考作文中,我重点介绍了“一分为二”“层层深入”两种思考方法。下面以2021年新高考全国1卷作文题为例,谈谈怎样用“层层深入”思考法指导学生快速写出好作文:


这道题属于提供材料作文。事实上不管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都需要先确定观点,然后展开议论。


这道作文题,通过仔细阅读材料,由“因此”一词可以看出,中心意思落在最后引号里的话“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于是很多考生抓住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句表明中心意思的话做文章,结合材料中“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来论述强与弱在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的观点。网上搜索“高考满分作文”,也几乎是这个思路。

这种思路,除非考生的文学功底相当深厚,文辞相当优美,引用的材料非常丰富,否则是很难得到高分的。因为论述只有一个层次。

高考复习已非常紧张,在没有很多时间留给孩子去积累素材,全面提高文学素养的情况下,如何帮助普通考生快速提高6-10分?

下面是一位语文水平中下,总成绩处在下游状态的高三学生练习的作文:


文字提取如下:

强弱之差在后天而非先天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不禁令我想起,在十几年前那场倍受国人,令全国上下沸腾的比赛。


随着一声枪响,他如脱弦之箭飞射出去,在一道道阻碍前,无所畏惧,不停的加速。随着与他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每个人都憋足一股气。在短短十几秒后,他冲过了终点线,所有人沸腾,为之欢呼。他便是刘翔,第一个在跑道上击败黑人的中国人。


众所周知,黄种人的体力先天不如黑种人,在绝对天赋的压制下,我们看到的赛跑冠军几乎是黑种人。但刘翔却在其中脱颖而出,令世人惊奇。他用努力让所有人知道:耳不明可以明,目不聪可以聪,天才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世间一切,并不是出生便定了结果的。


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不仅在体育上,世间大多事都是如此。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前苏联,二战后何等风光,却在之后被迫解体。在发了战争财后不向正确的路探寻,滥用其强,攻占他国,在武力上过分投入,不知分寸,在短短十几年后便面临经济不支,最终解体,消失在世界上。


虽然前苏联解体因素很多,但不可排除“滥用其强"绝对是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强者,过分盲目自大,将先辈的努力付之东流。自傲与目中无人,最终也会使一代传奇陨落,不能维持现状,更别谈日益强盛。反观刘翔,论天赋是所有决赛选手中最低的,却意外地拿下冠军,这便是努力勤奋自信带来的成果。但自信不等于自傲,两者可谓天差地别,所以造就了不同结果。可见绝对的天赋在绝对的努力前,也显得不再那么遥远。


而将这些放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亦是如此。无论身世如何,智力如何,在看到他人优点时退缩自卑,便将一辈子无成。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短时间内突飞猛进,难道是因为天赋吗?显然不是,是一代代中国人不畏出身,胸怀大志,为了国家奋力拼搏带来的。我们国家深知: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于强,未可知也。我国的变化与现在的强大,便是努力最好的证明。


而我们的新一代青年,也当站在前辈的肩上,更向上攀爬,而不是滥用强大,使他们的努力,付之东流。


这篇文章,如果高考评分,也就在及格线上一点点而已,即37-40左右。


文章用了“刘翔夺冠”和“前苏联解体”两个例子,作为“事例论证”的材料。虽然文中从“个人”写到了“国家”,但终归只有“强弱转化”一个层面,而且文中第2自然段内容基本是多余的,第3自然段得出的小结论“耳不明可以明,目不聪可以聪”不准确,第5自然段有文句颠倒现象,所以很难得高分。


事实上,材料中体现中心意思的句子包含两句话,写作时,最好由第一句展开,第二句作为收笔作结。

从第一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可推演出三层意思:
(1)强与弱是会互相转化的
(2)强与弱是相对的
(3)强与弱往往是一体共存的


通过三轮修改,得到下面的文章:


强弱之差在后天而非先天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这不禁令我想起十几年前那场倍受国人,令全国上下沸腾的比赛——刘翔获得世界冠军,成为第一个在跑道上击败黑人的中国人。


众所周知,黄种人的体力先天不如黑种人,在绝对天赋的压制下,我们看到的赛跑冠军几乎是黑种人。但刘翔却在其中脱颖而出,令世人惊奇。他用努力让所有人知道:天生的强者也是可以被打败的,世间一切,并不是出生便定了结果的,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不仅在体育上,世间事大多如此。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前苏联,二战后何等风光,曾让美国惧怕万分,然而崛起之后不向正确的路探寻,滥用其强,不知分寸,攻占他国,在武力上过分投入,短短十几年后便面临经济不支,最终解体,消失在世界上。


前苏联解体,“滥用其强”是关键因素之一。作为强者,过分盲目自大,最终使一代传奇陨落。反观刘翔,论天赋,在所有决赛选手中是处于劣势的,却意外地拿下冠军,这便是努力勤奋自信带来的结果。但自信不等于自傲,两者可谓天差地别,所以造就了不同结果。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因为,强与弱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对弱者而言你是强者,对强者而言你则是弱者。前苏联之所以盲目自大滥用武力,导致最后解体,正是因为只看到了自己的“强”,而忘了身后还有个同样强甚至更强的美国,这正应验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句名言。前苏联的解体,我们需吸取深刻教训:强中更有强中手!


强与弱不仅是相对的,往往还是一体共存的。同一个机体,某方面是强者,某方面却是弱者。人与牛,就体力而言,人不如牛的十分之一,就智力而言,人何尝不是牛的百倍千倍!人类发挥了自身智力的优势,而不是去跟牛拼体力,所以是人驯服了牛,而不是牛驯服了人。前苏联之所以盲目自大滥用其强,归根到底是他们只看到自己“强”的一面,而没看到自己“弱”的一面:自己的军事力量固然够强,甚至超过美国,但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而且舆论主导权也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于己不利。正是因为前苏联领导人忽略了自己弱的一面,所以被美国用“军备竞赛”拖垮了它的经济,用舆论宣传搞思想渗透控制了他们的思想,结果一个超级大国轰然倒塌,留下了千古遗憾。


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其他领域,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无一不是“弱者”一方充分发挥自身某方面“强”的优势,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于强,未可知也。”我们的国家,建国之初积贫积弱,因历经百年凌辱,综合国力全球垫底,是典型的“弱国”。我国领导人充分利用我国人民勤劳、善良、爱学习的优势,对外广交朋友,对内咬紧牙根搞建设、勒紧裤带过日子,同时充分发挥一党领导的优势,发挥集体智慧,集中力量办大事,用短短七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两百多年所走的路,成为世界“强国”。


然而,我们也还有许多“短板”,许多领域还远远落后于西方,我们新一代青年,当站在前辈的肩上,更努力向上攀爬,而不是滥用强大不可一世,或者消极沉沦轻言“躺平”,使前辈的努力,付之东流。


第一轮,修改错别字,删除多余话,改正不准确结论,调整颠倒的语序:



第二轮:利用学生所举的“前苏联解体”的例子,增加了“强与弱是相对的”和“强与弱往往是一体共存的”两个层次的分析;对我国“强弱易势”的经历,根据第三层“强与弱往往是一体共存的”进行详细剖析。得到:



第二轮:仅增加了一句话“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其他领域,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无一不是“弱者”一方充分发挥自身某方面“强”的优势,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这样一来,文章论述层次如下:


1、先引用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的材料,通过刘翔获得世界冠军和前苏联解体的案例,得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的总论点和第一个分论点:强与弱在一定条件下是会互相转化的。


2、然后层层深入地推出第二个分论点“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和第三个分论点“强与弱往往还是一体共存的”。在论述第二个和第三个分论点时,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层层深入的分析:(1)前苏联只看到了自己的“强”,而忘了身后还有个同样强甚至更强的对手;(2)前苏联只看到自己“强”的一面,而忽略了自己“弱”的一面。


3、最后通过中华民族如何弱势崛起的案例,论述“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于强,未可知也。”并提出我辈青年的努力方向。


这种指导,在学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需要让学生去背诵大量素材,只需让学生养成“多层次思考”的习惯就能达到。一般情况下通过这种思路的调整,成绩可以提高一至两个层次,即6-12分,何乐不为?


当然如果学生本来基础就好,写出个接近满分的作文也不是没有可能。


推荐阅读:

1.《学会辩证思维,写好高考作文

2.《学会辩证思维,练好高考作文(之一)》

3.《学会辩证思维,练好高考作文(之二)》


育道林,探索孩子成长奥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