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设计学:零成本改变》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1-11-15 18:4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成功的改变中不可或缺的三个要素:理智、情感和情境。调整这三个要素,便能不费成本,轻松引发改变。

容量越大=食量越大

一个关于改变的事实: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为情境问题。

你想改变他人的行为,也要考虑对方的意愿。当然,你可以哄骗他人,可以感化他人,可以鼓舞他人,可以激励他人。不过,有时候员工宁可丢掉饭碗,也不愿意改变熟悉自在的工作流程;有时候酒鬼为了再喝一杯酒,可以不计一切后果。

美食店铺经理支了一张桌子,让顾客免费试吃进口果酱。某一天,桌上展示了6种果酱;另一天,桌上展示了24种果酱。不出所料,24种果酱吸引了更多的顾客驻足试吃,但到结账的时候,顾客就很难做决定。展出6种果酱那天的顾客,购买概率比展出24种那天足足高出了10倍!

当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将不堪重负。选择不再带来自由,反而会削弱自由,甚至可以说压制自由。

下命令时,在其中加入理由,才不会让孩子觉得你武断专横。

指示清晰明确,便能消除抗拒。

“过得更健康”这样的目标大而无当、毫不精确,其中的指向不明给了我们踌躇摇摆的空间,容易将失败自我合理化。应对这类困境的方法之一是提出极其明确的目标,


如果你担心在家庭或工作中出现自我合理化行为,就必须把目标中含混不清的因素剔除干净。换句话说,你需要非黑即白的目标。所谓非黑即白,就是指要么全有,要么全无,这类目标有助于消除人类的惰性。

目标模糊含混,只会纵容自我合理化心态悄然滋长。

在最成功的变革方案中,引领变革者帮助他人看到问题或者找到对策,凭借的不单是传递想法,还要影响他人的情感。

在几乎所有成功的变革案例中,改变发生的顺序不是分析→思考→改变,而是看见→感觉→改变。

可以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我们可以用简短的电视广告来改变观众的行为,靠的不是释放信息,而是塑造一种认同感,‘我要是也买辆宝马轿车,就会变成这样的人;我要是也那样度假,就会变成环保人士’。

改变不是源于理解,而是源于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我能做到,我的人生由我做主。

在种种自我欺骗中,最让人如沐春风的一条是:人人都觉得自己比其他人能更正确地评估自己。

用分解任务、缩小幅度的办法来摆脱恐惧

打扫整幢房子的总目标太过遥远,也难以激励人心,但如果打造出5分钟就能取得的小胜利,或许就能带给孩子足够的热情去追求下一个里程碑。小目标带来小胜利,而小胜利会触发一连串积极的行为改变

转变的激励方法之一是缩小改变幅度,让人们在面对挑战时感觉自身更“强大”。

认同感几乎在所有改变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在接受了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后,很可能继续接受更大的要求

你必须建立起对失败的预期预期途中会遭遇失败

“真正的改变,能够持续下去的改变,往往是前进三步,再后退两步。”

改变的时候,我们必须每时每刻、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和他人这个基本事实:我们的大脑和能力就像肌肉,越锻炼越强壮

想要推动改变的人总是本能地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策略。但这项策略恰好反映了使用者对人类行为的认识相当粗浅,认为人们只对奖励和惩罚有反应。

改变路径,就能改变行为。

假如有种对策,人人对其恨之入骨,但却行之有效,最后人们还是会因为成果显著而乐见其成的,那么你会知道这种办法其实是绝妙的解决之道。

一位优秀的改变领导者绝不会想:“为什么这些人的行为这么糟糕?他们一定都是不好的人。”而是会思考:“我该如何营造情境,激发出这些人好的一面呢?”

如何营造路径,两种策略:第一,调整环境;第二,培养习惯。

检查表能帮助你防范基本归因错误。

如果发现自己身陷危难,我们会希望附近只有一个人来帮忙,而不是一大群人。

一组自愿参加研究实验的哥伦比亚大学学生,遵照要求坐在一间屋子里填写调查问卷。有的学生独自一间,有的学生则和另外两人共处一室。正当学生埋头填表时,突然发生一起“紧急事故”。墙上的通风口开始排出大量烟雾,浓烟持续涌入,时疾时徐,直到整个房间浓烟弥漫。单人一间的学生共有75%的人站起来,找人报告烟雾事件。但是,三人一屋的学生,竟然只有38%的小组发出烟雾警报,其余小组的成员只是坐在房间里,呼吸着浓烟,每个人的无动于衷都在暗示另外两个人:这些烟雾没什么大不了的。

无论有意与否,我们显然都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在感觉环境陌生或情况不明的时候,我们更是想要观察别人怎样做。

咖啡师和酒保总会先往小费盒里放一点儿钱,他们想要暗示你,给小费是其他同伴的“惯例”。这招伎俩真是由来已久,屡试不爽。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充分认识到行为传染的强大力量,便说服一位旅馆经理在浴室里改放新的告示牌。新牌子上完全没有提到环保,只是提示房客“本旅馆大多数的房客”在住房期间都重复使用毛巾至少一次。这一招儿果真见效,看到新告示的房客,重复使用毛巾的比例提高了26%。这些人接受了同伴群体的提示。

不要过度分析,你应该找出前进的感觉。指明目标:描绘一张“终点明信片”,开始思考“如何到达终点”,而不是“到底该不该做”。



推荐阅读:

《行为设计学:打造峰值体验》读书笔记

《微习惯》读书笔记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读书笔记

《意志力:关于自控、专注和效率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注意力:专注的科学与训练》读书笔记

《断舍离》读书笔记

《专注》读书笔记

《深度工作》读书笔记

《刻意练习》读书笔记

《阶层跃迁》读书笔记

《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读书笔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