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棠垭溶洞

发布于 2021-11-26 19:15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探秘棠垭溶洞


天气晴朗,我们来到棠垭。


最近户外我喜欢乘坐乡村班车前往户外,可以路融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


来到棠垭,我走进古街。

曾经这里车水马龙,一条繁华街道。如今这里不再是交通要道,显得冷冷清清。


我们走进老街,看到几栋老房子还依稀可见当年的荣光。

我们走在老街上,太阳暖暖的,几个妇女在门口晒太阳笑容满面。

老街上新房子居多,老房子都拆的差不多了。

我和一老婶子聊天,她说当年这里酒馆客栈林立,过往客商在此打尖住店很多。

我们在老街稍作停留,四周农家里转转,听听老爷爷子们讲古很有意思。

我从老街出来,在悠长的暖阳下闲庭信步。

接着我和宜人老师一起前往天坑地缝,去探探下面的溶洞。

这个溶洞据说非常神秘,我们一路走一边问路。



老乡们非常热情,一边给我们指路,一边不忘记叮嘱说那天坑很深,溶洞很神秘,不要轻易尝试。

老乡们说,溶洞极长,没有绳子恐怕连天坑都下不去。传说溶洞有十几里长,走出去可以通往西北口水库大坝附近。

听到老乡如此这般说,我心里想今天估计白来一趟,不要说钻进溶洞,恐怕连天坑都下不了。

宜人老师给我打气说,我们就当做去看看,能不能探洞都无所谓。

我想起十八年前,我在清江水布垭电站施工的时候,曾经利用休息时间在周边徒手探洞的经历。

十八年前,我在恩施巴东与宜昌长阳交界处的水布垭建电站工作。

就在我们驻地不远处有个天坑,下到坑底,还有一个非常长的溶洞,溶洞里有一条据说可以通到清江边的暗河。

我和同事两个人,下班后,来到天坑。

我们一看这个天坑深达十几米。天坑一直垂直往下,天坑的底部还有一棵树。

我和同事找来几根青藤,扯扯几下,感觉韧性足够。

我们将青树藤捆绑在一起,拴在坑的顶部,然后另外一端扔下去。我们顺着树藤小心翼翼,下降到天坑底部。

这个天坑直径不大,下到天坑底部,抬头一看,如同做井观天一般。

这个天坑顶部圆圆的,仅仅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天坑的底部,到处都是冰冷的水。

是一个小水潭,水潭里长着几棵叫不出名字的树,其中一棵碗口粗的树,枝繁叶茂树稍探往天坑顶部。

我们从天坑往旁边的溶洞里钻,溶洞底部是一条暗河,水哗哗流淌。

当时我们没有带手电筒,从洞外捡到一个打火机,借助打火机的微光,我们冒着腰往里走。

大约走了二十几分钟,里面实在太深,望不到底,里面黑漆漆一片,只听见耳边水哗哗流淌,我们只有作罢,赶紧返回。

我们准备从溶洞回到天坑,眼看时间不早了。我们又顺着树藤往上攀爬。我们两手并用,手拉树藤,脚踩树枝,费劲全身体力,我们两个终于借助树藤和树杈爬了上来。


想起这次探洞经历,让我的自信心又回来了。

我们走在棠垭乡村田埂上,看到四周的山坡上,黄叶红叶漫山遍野,甚是迷人。

我们一边走一边与淳朴善良的村民打招呼,一边问路。

田野上,稻子已经收割,地里露出一茬茬的稻梗。


棠垭产高山水稻,这里有大山之壮美又兼具水乡之灵秀,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

我们走进大山深处,热情善良的村民告诉我们水泥路尽头向左转,一直往山下走就是天坑。

一路上我们碰见的村民都非常热情友好,他们不仅仅热情给我们指路 ,还不忘记告诉我们这个洞很神秘,轻易别去。

他们说这个天坑非常难以下去,更别说探洞。村民说,据说前一段时间有两车人带着专业装备才下到洞里去还不知道最终探了多远。

我对爬山下沟探洞钻岩充满信心,何况我们今天就是出来走走,至于能不能下到洞里也无所谓。

我和宜人老师顺着小道一直走到一片密林,树林植被丰茂。宜人老师说这种原生态的树林子里肯定有野兽一定要小心一点。

我在前面一边用拐杖开路,一边警惕着四周。

我们走到里面几乎看不到路了,地上到处都是厚厚的树叶,踩在上面连一丝印记也没有。

我凭借直觉,从地上辨别以前别人走过压实的枝叶,一边慢慢的来到一个陡坎。

陡坎这里有一个水桶粗的杉树被砍伐,陡坎处覆盖了厚厚的树枝,我判断就从这里下山。

宜人老师跟谁我,下到陡坎下。

但见下面是一个陡峭的斜坡,我猜测下面就是通往天坑无疑。

宜人老师走了几步不愿意再走,他在这里歇息。

我一个开始往下降,山势极其陡峭,还好有树林子,我借助拐杖上的弯钩,勾住树藤一边下降。

我从一个几米高的峭壁下降到沟底,原来这个陡壁就是一条大山深处的小溪,小溪水就是通往天坑。

小溪比较宽,秋冬季节枯水期。

小溪里没有什么水,偶尔有两个小水潭。小溪里,到处都是岩石和一棵棵歪斜着生长的茂盛的水柳。

我一个人在小溪里走,发现这条小溪越来越宽。


这个小溪的尽头应该就是天坑,天坑的底部应该就是通往溶洞的。

小溪四周的山坡上植被非常茂密,我走在小溪里四周极其安静。

安静的气氛让我可以听到自己紧张的心跳,况且已经接近中午,我有些胆怯不敢继续往前走,于是就匆匆返回。

今天我们没有准备绳索,所以即使到了天坑恐怕也是比较难以下降。

大山深处非常安静,中午的阳光洒在金灿灿的树叶上,好一个美丽动人的秋景。

秋景很美,美不胜收,由于我一个人,还是有些胆怯。于是我就急急忙忙从小溪里攀爬上山,一路极速攀爬,浑身汗流浃背。

很快我在山上与宜人老师汇合,然后我们在密林里吃了午餐补充饮料以后,稍事休息就开始返回。

当我们从山上顺着来时的路返回的时候,我们回到了村庄里。


村庄炊烟袅袅,田野上,刚刚收割完的稻田里,一茬茬刚刚收割完的稻梗在暖阳下,闪闪发光好一派水乡秋意。

我们顺着田埂往回走,碰见一个正在地头忙碌的村民。

我想起小时候我的老家也是到处都是水稻田。

稻田河沟里经常会有泥鳅和龙虾,小时候我们经常捉鱼摸虾,充满乐趣。

看到这位大叔正在水沟翻挖水草,我与大叔搭讪起来。

大叔说,以前稻田里的水沟里是有不少鱼儿还有泥鳅、黄鳝、龙虾等等。

他一边说一边好似再回忆到他的童年时光。

大叔回忆以前在田沟捕鱼捉虾的欢乐时光,太阳暖暖照在身上,很是舒服。

末了,大叔从记忆深处回过神来。

他不无遗憾的说,现在水沟里已经没有鱼虾了,就只有疯长的水草。

现在秋冬季节得乘着农闲把水草除干净,要不然开春育秧的时候,水沟被水草塞满,水沟无法流水那就麻烦了。

大叔一边用尽全力把水草掀起来,一边眯着眼享受太阳的抚摸。

棠垭村,很多石头,山上到处都是石头垒起来的石头房子和石头的田坎。

我们从棠垭村出来,顺着公路往前走。我们准备去探访插旗村的袁家老屋。

六年前我在袁家老屋拍过电视剧《宜昌保卫战》,在这里待了一整天的时间。

袁家老屋当时作为重要的取景地,著名影星侯勇扮演张自忠将军有一场重要戏份在袁家老屋里拍摄。

我六年没有来过了,不知道现在袁家老屋如何了。

于是我满怀期待去插旗村,我带着再见老朋友一面的想法加快了脚步。

我和宜人老师在村民的指引下,往一个岔路口走。

不知道这个给我们指路的胖大婶是不知道路还是有意而为之。

总之我们先是走到插旗村四组,而不是正确的地方插旗村五组。

走在乡间田野小路上,风光极好。

阳光明媚,秋色宜人。太阳洒在黄灿灿的山坡树林上,到处都是浓浓的秋景。


我们一边走一边问,原来袁家老屋不在插旗村四组,而是在五组。

我们来到四组,问了村民,这里没有袁家老屋只有周家老屋。

我们走进周家老屋,据说里面有一个天井,这栋老房子至少有一百多年历史。

我们东转西转,来到周家老屋。

可惜当我们来到周家老屋,屋主人出去了,我们只能围着老屋转了一圈。

我们从外面看了一下,老房子已经破败不堪,看得出有些年头了。

还好有人居住在里面,正屋还算完整。

我们从周家老屋往插旗村四组走,顺着田埂,沿着小河往前走,一路风光无限。

四周到处都是水稻田,一茬茬收割后的稻梗泛着光泽,掩映在红灿灿、黄灿灿的树林间,到处生机勃勃一片。

眼前只见,水稻田田埂上,那一条条小水渠,清一色都是石头凿成,颇有艺术气息。

我们穿过小河,田野上又有几栋年代久远的老房子。

这一座座土屋静静地矗立在水稻田边,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看过的电影江南烟雨那一幅幅水墨丹青画。

我们继续往插旗村五组走,跨过干涸的小河,眼前就是一栋百年老屋。

老屋里面竟然有一个天井屋,这栋老房子应该是清代就已经建的。


这栋老房子面积不小,走进一看有七八间房子,里面一间间相连。

老房子里,宽大厚重的房梁,向来人诉说着这里厚重的历史。

从这栋老房子就可以看得出来,当年这栋老屋不同凡响,高大轩昂敞亮,老房子里如今住着八九十岁的老两口。

老奶奶听说我们要去袁家老屋,非常热情给我们指路。

我们告别这栋不同凡响的老屋,往袁家老屋走。

这栋老屋让我们非常惊喜,可谓是今天的意外收获。

顺着那条水泥路,我们一路走到袁家老屋。

一路上到处都是红叶,在秋风里舞动。

这浓浓的秋景让我想起来六年前那次拍戏美好的回忆。

记得当时我们在这里拍电视剧是在五月份,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田里的稻子正在茁壮生长,到处都是绿油油的一片还有金黄的油菜花。

我们走过五组水田边一户农家,农家门口有一丛茂盛的竹林子。一个大爷,正在门口晒太阳一边手里忙着编篾活。

我羡慕他家门口这一丛茂密而修长的竹林。我不由得与憨厚淳朴的大叔聊起来。大叔的生活怡然自得,与竹林为伴。这优雅的环境,让我想起风雅诗人苏东坡,他无论住在哪里,一定要有一块竹林子在房门屋后这样才能带来清风徐来。

我们在画卷一般的村庄里穿行,来到袁家老屋。


袁家老屋原本是一个祠堂,以前有人居住。

由于没有维护,老屋附近的几栋老房子已经垮塌。老屋坐落在一片土房子中间,被几栋土房子包围。

走近老屋,一个正在忙碌的大叔放下手里的农活,主动给我们当向导。

他说,希望我们可以呼吁一下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一下袁家老屋。

大叔说,六年前拍《宜昌保卫战》的时候,老屋还比较完整。

电视剧剧务给老屋添置了一些道具,老屋呈现了生机活力。

当时老屋是重要的实景地,这个重头戏拍出来以后,效果非常理想。

大叔说,老屋上镜以后,开始一两年过来看的人比较多,后来就慢慢被人们遗忘。最近几年老屋破败的厉害,无人看管与维护,老屋已经破败不堪。

我在大叔的指引下走进老屋,推开门,里面还挂着六年前拍戏时挂的灯笼。

可眼前的老屋已经破败的厉害,院子左侧偏厦已经完全垮塌,只留下了断壁残垣和破砖碎瓦。


院子不小,可惜已经破败。这几年经历了风雨侵蚀的老屋愈加破败,老屋客厅大门紧锁,门上钉着一枚粗大的弯钉。

当我从门缝里看到老屋如今衰败的迹象,心里不是滋味。

想起六年前,好几位大明星在此取景拍摄的时候,老屋很是热闹。

当时村子里一下子来了上百人。除了众多演绎人员和剧务工作人员,还有几匹高大的骏马。

当年几位大明星的重头戏在老屋里拍摄,袁家老屋被工作人员用警戒线围起来,不准我们这些群众演员走近。

当时我们只是远远的看到大明星侯勇等几位艺术家,在老屋客厅里拍摄张自忠将军决战沙场前与部下开会商议的场景。

老屋院子里几匹高大的骏马,还有卫兵牵着好生威风。

可如今当我们再走进老屋,拍摄张将军开会和决策的客厅已经快要完全垮塌了。

几根大梁已经倒下来,只有两个柱子勉强支撑着。

一块块碎砖和歪斜的柱石,露在外面,让人唏嘘不已。

院子里,荒草萋萋,让人无处下脚。

袁家老屋才短短六年时间已经破败不堪,损毁的厉害。

我们带着遗憾离开老屋,耳边想起那位淳朴的大叔的叮嘱,他不停的拜托我们呼吁一下,希望有关部门和热爱文物保护的慈善商人们可以为老屋保护与修缮出点力。

我们带着一丝丝遗憾,离开老屋,来到小河边。

小河边那棵记忆深处茂盛的芭蕉树还在。

当年我们在这个小河边的两座上百年的老房子里拍摄《宜昌保卫战》。我还记得当时在这其中一栋土房子里,被剧务组改成了战地医院。

当时拍摄的场景历历在目,战地医院里,士兵们正在被医护人员治疗,然后日军突然袭击。

在主演徐佳扮演的男主角胡宜生的带领下,医护人员和伤残士兵奋力与日军战斗。

当时这个镜头拍了很多遍,我记忆深刻。这个场景就是要表现中国军人面对日军时,表现出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

在土屋对面就是险峻的青峰山,青峰山极其陡峭。

尤其是青峰山顶部如同一个九面的锥形,尖尖的锥形山峰插入云霄。

这个青峰山是宜昌户外活动热门场地,每一年的春天都有很多的户外群组织驴友们前来攀爬。

我和宜人老师一边欣赏着村庄的美景一边不停得感叹。

这个村子里,有为数众多的百年老屋,还有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有壮美险峻的青峰山还有潺潺小溪。这里应该可以打造成宜昌周边著名的热门景点,吸引市民前来游览。

可惜的是,寂静的村庄如今还是深藏闺中人未识任凭老屋倒塌老去。

回去的路上,回首今天。今天我们徒步行走在棠垭村,插旗村。这里不仅仅有天坑、溶洞,还有高耸入云的青峰山。

难能可贵的是这片土地处处都有秀美的水乡风光,有小河小溪还有一亩亩水稻田,被大山包裹,处处都是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这里自然风光绝佳,韵味十足。集大山之雄伟和小河之秀美。

而且这里还有几十栋老房子,老街道有着厚重的历史。

真心希望有识之士可以看到这块宝地的旅游观光价值,但愿有一天可以开发这里。让这块土地焕发新生与活力,将老房子保护开发利用起来。

下午五点多,我们带着满腔的热情,乘坐班车返回宜昌城区。

我迫不及待的想把今天一路走来看到的风景与记忆深刻的历史建筑描述下来,我希望与广大读者分享,希望可以借助我的文字宣传推介这个美丽的地方。

作为一个热心市民,我希望更多市民这里。作为一个作家和文史爱好者,我喜欢有关部门重视这些老屋保护。

但愿这片秀美的地方越来越富饶,希望那一座座老房子可以得到修缮与保护。

希望这些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日子一天天更红火。


作者简介:
赵文军,本名赵英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生襄阳百里长渠边,在宜昌市工作。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毕业,喜欢翻译,写作,业余爱好文史,入选宜昌市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库名录。

在旅游行业工作十年,后来先后在企业、媒体,政府从事宣传工作七八年,为单位创作多部文化、文学、艺术作品,并相继演出,也曾在单位编过杂志,负责过单位橱窗文化走廊、新媒体,报纸杂志,宣传手册等宣传工作。

从小喜欢看书,爱好文学,喜欢舞文弄墨。

十二岁开始写作散文,十八岁开始在刊物及各级媒体发表作品,高中时创作数百篇诗歌作品发表,受到读者们喜欢。


喜欢跑步,高中是学校运动队主力,曾获得学校和地区体育运动会冠军亚军等好成绩。大学也曾经获得田径比赛第二名、第三名。


大学时,是学校的文艺活跃份子,参加学校舞蹈队,参加多次学校演出和第一届大学生艺术节演出,还曾经参与学校话剧演出。


工作后,参与过多部影视电视剧和电影演出,出演过《宜昌保卫战》等十多部影视作品的演出。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类文学期刊杂志发表作品几十篇,作品先后刊发于《三峡文学》、《散文湖北》《宜昌炎黄文化》、《三峡力量》《宜昌市职工文学》《水镜文艺》《伍家文艺》《点军文艺》《香溪河》《果园文学》以及各类汇编书籍等,在单位从事宣传工作期间,在全国各级官方新闻媒体发表各类通讯稿件六十几篇,先后在各类平台发表作品一百多万字。坚持了三十年的爱好就是写小说、散文、诗歌。近年先后参加全国各类征文大赛,曾获得内蒙古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水镜文艺大赛二等奖、优秀奖等各类奖项。并出版散文集一部《徒步三峡》总计十八万字,曾经将此书捐赠数百本给与全国各地图书馆及山区中学以尽微薄之力。


《徒步三峡》是作者赵英强(笔名赵文军)一部十八万字散文集。《徒步三峡》介绍:


这本书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内容,其中作者以游记散文的方式,舒缓而优美的笔调,书写了三峡地区的风景风物、风俗风情,他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深深爱恋,同时故乡也是作者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


在本书,作者以饱满的热情,孜孜不倦,滔滔不绝,不厌其烦,细致入微的向读者讲述了故乡的人和事,故乡的景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情。


透过作者笔端,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作者那种对故乡的爱,对三峡风景,那一步一驻足、一步一回眸的深情,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蓬勃的青春在峡江的山川里沸腾,作者的闪亮的生命在峡江绽放光芒……


这十八万字的著作,是作者几百篇游记和散文中精选出的其中一部分文章。

(感谢宜人老师同行,感谢宜人老师拍摄的照片,本文部分照片由王老师提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