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诗寻迹,知人论世:《短歌行》“同课异构与点评”教例之三

发布于 2021-08-10 20:33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本文摘自董一菲主编《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

链接:一曲短歌行,慷慨显悲壮:《短歌行》“同课异构与点评”教例之一

曹操之“忧”,孰能解之:《短歌行》“同课异构与点评”教例之二


缘诗寻迹,知人论世

——《短歌行》教学设计三

钱 炬

【学情文本定位】

曹操《短歌行》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诗三首》一课中的第二首诗。学生在初中时段对古诗有所涉猎,从这一单元开始,他们将相对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从先秦《诗经》《离骚》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魏晋诗歌,逐步明晰古代诗歌发展线索,建立对古代诗歌新的认识和感情。这一时期集中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文人创作诗歌,诗歌用以表达情感的功能有了个性化的特点,其中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建安风骨”成为诗歌创作的标志。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政局动荡、时事混乱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就是众多英雄中独具风骨的一位。学生初中时期虽已学习过《观沧海》《龟虽寿》,但普遍深受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影响,对曹操的印象更多停留在“奸雄”的层面。诗言志,一首诗歌便是一个诗人的心迹表露,《短歌行》正好提供了一个学生与诗人心灵零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学习如何感知一首诗,评价一位诗人。这种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学生通过本单元《〈诗经〉两首》的学习,对四言诗有了一定的认识。作为曹操四言诗的代表,《短歌行》诗情中伴随言志,忧思中生发豪壮,使四言诗歌的格局扩大开来。本诗恰巧多次引用、化用《诗经》的句子,学生可追溯诗句的原意,领会引用的新意,学习曹操诗歌创作中信手拈来、翻陈出新的妙处。

【设计理念】

这堂课的设计初衷是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课的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短歌行》既是曹操诗歌风格的体现,更是他人生情怀和抱负的表达。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理解达到对诗人有自己的认识,这是本堂课的重难点。
解读诗歌的方法有很多种,一首诗歌也有不同的鉴赏角度。本节课意在借助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来达成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是指在赏析古代诗歌时,深入探究诗人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从而更好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由解读文辞,揣摩诗意入手,到融入体验,体会诗情,再上升到追溯心迹,推陈出新,最终达到通过读诗人自己的诗歌,读懂诗人心迹的目标。将相关资料整理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直接和诗歌、诗人接触,就文本解读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和个性化阅读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实践中都能在作品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

【目标定位】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设置了以下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课本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怀和抱负。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曹操诗歌中雄健深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

【文本特色解读】

《短歌行》是曹操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写下的表达自己心迹的代表作。在整首诗歌中,诗人多次提到“忧”,但是诗歌的整体风格却是豪壮的。诗人的“忧”中包含着多重意思,也是诗歌的多重解读。

人生虽短,豪壮不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起笔几句虽不惊人,感慨人生短暂,但曹操将这种感受写得豪壮、潇洒。诗人忧思人生短暂,除了寿命长短带来的感叹,还有其独特之处。诗人在对酒当歌的行乐中感到了悲伤。写这首诗歌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此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他深知自己的志向并非一时能够实现,自己却已暮年,自然有了生命短暂的伤感。但他并没有沉浸在这样的伤感中,而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一种既然时不我待就要更加珍惜未来时光的积极意义。于是,诗歌的“忧”就新翻出一层意思,“化忧苦为慷慨的‘享忧’主题”a。贤才难得,翘首顾盼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豪壮之气稍减,给整首诗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原诗写一个男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内心焦急的情状,钱钟书先生评价原诗“薄责己而厚望于人”,用在曹操身上也恰当。他对人才的渴望已经达到像恋人的翘首顾盼一般,可知诗人的内心是焦虑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通过宴会沟通感情,消除由于等级带来的隔阂,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曹操在此大有与群贤们欢聚之意,更是要让天下的贤士们都能感受到他的这份宽厚待人的诚心。征伐天下各有策略,而曹操能够将人才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可见他眼界高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掇”意为摘取,诗人想要摘得明月,不仅想要得到人才,更是要实现他平定天下的志向。诗人再次为年华不再而大业未成忧思不已。后四句更像是诗人回忆过往与身边的贤士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感。“史载赤壁大战后,曹操曾致函荀彧,表达对郭嘉的怀念之情。”a无论是否具体有所指,这几句中透露出的是诗人对于人才不仅是人尽其用,而且是用真心、真情与之交往,同时也为痛失人才而苦恼。天下未定,苦心孤诣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最后几句的气势又回到曹操一贯的霸气外露上来,贤才还需名主识,所以无须犹豫徘徊,赶快来投奔到我的麾下。“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在曹操任贤用能和唯才是举的举措下,许多名贤能才、地方官员或是乡隐俊士,都甘为所用。”b这是他征伐天下的资本,也是他虚怀待人的结果。“天下归心”一词是指天下百姓心悦诚服。在感叹诗句豪壮之余,我们还看到他想要的是真正的天下太平,并非只为一己之私,这是要有胸襟和情怀才能吐露的心声。

【教学环节设计】

一、创设情境:细思明辨入诗意
二、在京剧的脸谱中,在小说《三国演义》里,曹操都是以“奸雄”的形象存在。可是,从历史贡献上看,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为天下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从文学成就上来看,他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人物,为诗歌发展开创了新的道路。那么,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他的《短歌行》,了解其诗其人。
三、初读浏览:逐句寻章觅诗境
1.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歌中难懂的字词。

教师备答:

当:对着;
去日:逝去的日子;
衿(jīn):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掇(duō):摘取;
讌(yàn):通“宴”。
2.小组合作:结合注释,查阅资料,探究诗歌中引用《诗经》句子、《管子·形解》的句子、周公典故的真正用意。

教师备答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自《诗经·郑风·子衿》,用来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自《诗经·小雅·鹿鸣》,曹操在此是要让天下的贤能才子都能感受到自己宽厚待人的诚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典故出自《韩诗外传》卷三: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能之士,接见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后遂用“周公吐哺、一沐三握、一饭三吐”等表示思贤如渴,礼贤下士,为招纳人才而操心忙碌。

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解诗情
1.齐声诵读诗歌,思考:整首诗歌多次出现“忧”字,诗人为何而忧?

教师备答:

一忧人生短促:诗人在“对酒当歌”的行乐中感到了悲伤。他深知自己的志向并非一时能够实现,自己却已是暮年,自然有了生命短暂的伤感。二忧贤才难得: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诗人对人才的渴望,为人才而焦虑。三忧天下未定:期待人才归附,从而使“天下归心”,面对功业未成,表达了自己的诚心。
2.结合曹操的《龟虽寿》和《秋胡行(其二节选)》,理解诗人为什么在《短歌行》中开篇就感慨人生短促?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胡行(其二节选)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教师备答:

在这些诗歌中,曹操都在为人生短促而伤感,而叹息。我们要理解的是,在《短歌行》中,曹操不是感慨个人生命的长短,而是以平定天下的志向作为目标,他的眼光长远不同于常人。这时他已经五十三岁了,他要完成全国统一大业,南方诸雄尚在,还有很多艰巨的事情要做。而自己却已是暮年,自然有了人生短暂的伤感。
3.阅读曹操的《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思考:《短歌行》写于建安十五年,这时的曹操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力量和大批的人才,为什么还如此求贤若渴?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写于建安十五年,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写于建安二十二年,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教师备答:

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出了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提出了求贤的指导思想:第一,主动求贤;第二,量才录用;第三,唯才是举。他广开贤路、不拘一格用人,突破了当时选人唯凭家世门第的藩篱。他这种重用贤能,宽容待士的名声传扬开来,出现了“贤士大夫四方来集”的局面,荀彧曾说:“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
通过这两个政令,我们能进一步理解《短歌行》中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是出于对人才归附的诚心以及一位政治家的气度,他并非只为一己之私,而是从天下统一的高度来看待人才的重要性的,以至于在诗歌中他对人才的渴望已经达到像恋人的翘首顾盼一般,可知诗人的内心是焦虑的。
4.阅读曹操的《蒿里行》《薤露行》《对酒》等作品,小组辩论: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的“天下归心”是政治家的野心还是体恤百姓的苦心?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薤露行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对 酒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载。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教师备答:

很多人在解读《短歌行》时,总是对曹操的“天下归心”的志向提出质疑,曹操真的有这样的胸襟和情怀吗?通过读以上几首诗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曹操真切地为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而悲伤,由于乱世中的各方残杀而使整个中原处于战乱的局面,念着百姓、生灵而忧。在他的各项改革措施中,也有减轻赋役,恤民疾苦的政策,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他确实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人。对于诗歌本身的解读来说,我们必须从文本中看到曹操想要统一天下的宏伟志愿和良苦用心。
然而,人无完人,曹操在用人上也有一些非常极端的例子。如他对建功卓著的荀彧,虽然大加赞赏但因为关键事情没有支持自己就逼迫其自杀;对明儒善议、恃才放旷的孔融,表面宽容内心不平,最后找理由杀之。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用人的两面性:能用者,诚而待之;不能用或是不为我用者,伺机杀之。这就是为何有着大胸襟、大情怀的曹操在历史上留下了多疑、无情、滥杀无辜等名声的原因。

五、因声求气:反复吟咏品诗韵

播放电视剧中曹操吟唱《短歌行》的片段,评价:视频中的朗诵慷慨激昂,是否符合诗歌的意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教师备答:

1.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却豪壮。从诗歌内容上看,诗人将言志与抒情相结合:有人生苦短的忧叹,有对贤才的渴求,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有坚信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诗人把这些复杂的感情,通过看似忧伤,实则豪壮的笔调表现出来。
2.从这首诗歌认识曹操对当时文学的影响及其诗歌成就。在这一时期的文学舞台上,曹操的作品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毛泽东赞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曹操的作品充分展现了英雄志在天下的踌躇满志,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不同凡响的气魄,那是属于大丈夫的气概。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的解读难点在于如何通过一首诗让学生认识曹操这样一个身份复杂的诗人。对于学生而言,诗歌本身的内容不难理解。因此,本堂课意在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结合诗人经历及其作品,从自己的角度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这节课的突破点是想在没有任何预设下,用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真实地看到、感到不同,促使学生真实地阅读和思考,接受课文多元解读的存在和合理性。主动意识一旦养成,省力省时,视为高效。

【名师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的构思很宏大,设计者拟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为方式,通过一首《短歌行》的教学,结合作者曹操的其他七篇作品,力求对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曹操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解读。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疏通字词;小组合作,探究引用诗句和典故的用意;教学重点是“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诗人为何而忧——读《龟虽寿》和《秋胡行》,理解曹操对人生短暂的伤感——读《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理解曹操对人才的渴求——读《蒿里行》《薤露行》《对酒》,理解曹操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抱负;最后,播放《短歌行》视频,理解诗歌的基调及“建安风骨”。
钱炬老师力图让学生对曹操这样一个复杂的、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读出自己的认识。教师对曹操的作品也有较为系统地了解和统筹,对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也做了较为妥当的剖析,应该说,是对曹操本人及其作品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认知。这篇设计视野宽阔,纵横开阖,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很显然,教师是下了很大的功夫,通过《短歌行》带动曹操的一系列诗文,对作者做了一个初步完整的全面勾勒。从同课异构的角度说,这无疑是一种创新设计,一种独特异构。
任何教学设计都有它的可借鉴之处,也有它的可商榷之处。这篇设计,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构思,对于视野狭窄的教师而言,自然是很好的学习范例。但我个人觉得,这种宏大的设计,首先应该放在对文本《短歌行》充分学习品鉴的基础之上。如果对课文进行了扎实有效的阅读、鉴赏,再对课文拓展延伸,学习作者的其他诗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怀,这样是不是更好一些?如果对课文本身没有多少学习,而只把它作为一个引出认识作者复杂身份的引子,那么是不是曹操的其他诗歌,如《龟虽寿》也可以用这样的设计呢?

(曹公奇点评)


相关链接:

《同课异构与点评》丛书:含中学语文经典篇目60余篇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教例选粹》——专项研究的结晶体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