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王印明 || 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

发布于 2021-11-26 19:18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鸡肋!”

一句本来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却引发了一场血案,一个知识渊博又极其聪慧的人,就因这两个普通的字而被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鸡肋!”被魏国曹操作为军部的“口令”,而聪明过人的杨修,一语道破了曹操为何要以“鸡肋”为口令的“谜底”,就此招来了杀身之祸,身死悬首,年仅三十四岁,成为《三国演义》中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引发世人的深思。

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杨修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的定军山之战,老黄忠刀劈夏侯渊,从此,刘备占据了汉中之战的主动权。身为魏王的曹操,得悉大将夏侯渊被黄忠所杀,便亲率大军20万为夏报仇。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曹军兵多,刘备集中兵力,扼险据守,不与交锋,拖延时间,消耗魏军。《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记载: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曹操很是伤脑筋。

无巧不成书。一天傍晚,庖官端来鸡汤,无意之中,曹操夹起一块鸡肋,不由想起当下境况,因而有感于怀,更是愁眉不展闷闷不乐。适逢夏侯惇入帐 ,禀请夜间号令,于是,曹操似乎不加思索,便脱口而出“鸡肋”两个字。

然而,身经百战的曹操下达口令后,心里依然五味杂陈难以入睡,便喊来几个随从,走到帐篷外,想去散散心。

是夜,微风清凉,星稀月暗,曹操的心绪像蒙上了一层阴影。没走多远,发现帐篷内灯火点点,人声躁动,便差人去看个究竟。结果寨中诸将,正在打理行装,准备归程。曹操唤杨修问之,杨修直言不讳:“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顿时,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不由分说,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19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其实,杨修之死,表面上看是偶然,是他戳痛了曹操的心,让曹操一时心血来潮,引发的一桩血案,实质是曹操早有预谋,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而已。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出身弘农杨氏,为人恭敬、好学,有俊才,知识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由于博学多才,思维敏捷,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深得曹操赏识,自然受到了重用。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任丞相府曹操的主簿,成为曹操名正言顺的跟班。其间,杨修被安排扶持曹植,并且为曹植出了不少主意,数次帮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由于曹植日加高傲,曹操最终选择了曹丕作为魏王的继承者。而杨修因为曹植是好朋友,于是依然选择了站在曹植的阵营中,忠贞不渝,勤勤恳恳,恪守职责,对事业高度负责。

然而,自古以来,血缘关系是割舍不断的。俗话说:打断的胳膊朝里拐。虽然杨修不把自己当外人,但他毕竟是袁术的外甥,就像刘备,一生都想着恢复汉室,曹操能不防着“外人”?这些浅显的道理,杨修不是不懂,单说是个文学家,在博览群书中就能略知一二,更何况担任着曹操的主簿,才华出众,能力不比曹植、曹丕差。倘若少些锋芒,多些糊涂,或许可混个一官半职,甚至能位居高官。

有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杨修虽然很有才,但偏偏高傲自大、放荡不羁、无所畏惧、我行我素,最致命的弱点就是自作聪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并且说话特别直,爱逞口舌之快,如在破解了曹操“园门阔”、“一盒酥”、“梦中杀人”三个谜底后,依然不在乎他人,只在乎自己,一味地在小事上卖弄才华。

据史料记载:杨修在随同曹操路过曹娥碑,看见碑的背面写着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杨修:“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自信地回答说:“知道。”曹操摇摇手说:“你先不要说出来,让我也想一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于是,他叫杨修把答案写出来,杨修诡秘一笑,得意地写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的意思,少女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齑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辞’字。这就是答案——‘绝妙好辞’。”当曹操猜出的结果和杨修的不谋而合时,曹操哈哈大笑,对左右随从感叹说:“我的才智竟然与德祖相差三十里。”读书村里晓亮说:此刻,曹操的笑并非发自肺腑,而是在敷衍杨修,掩饰自己的窘迫。

试想,曹操心怀霸业野心勃勃,既是军事家、政治家,还是文艺大叔,这叫他情以何堪?

人常说:事不过三。杨修一而再,再而三,到处拆曹操的台,而显摆自己的才华。曹操虽然爱才、惜才,但城府很深,如“杨修代答”真相浮出水面后,曹操才决定让曹丕当世子

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关键时刻,就要有明智的选择,维护其绝对的权威,努力扶持世子曹丕,同时,要消减余部势力,包括曹植在内,这是古代帝王制的特点,因为世子是皇帝下诏任命的,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黎民百姓,只能唯命是从,而杨修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明知站错了队,依然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出谋划策,一意孤行让曹植与曹丕对着干,这明显不就是在捣乱吗?后来,曹操又知道了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颇为气愤。

做人有做人的规矩,更何况曹操生性多疑,岂能容忍杨修任意妄行,迟早都是曹操收拾的对象。于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天,在杨修破了“鸡肋”的谜底后,曹操怒火中烧,立马诛杀之。

杨修死年三十四岁,这便应了那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古训。因此,宋代苏轼才在《洗儿》中写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杨修死后,被埋葬在陕西勉县黄泥岗一千八百年了,他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传奇故事也过去一千八百年了,但直到今天,这个故事仍然不绝于耳,留给世人无尽的启示与思考。或许,这就是杨修的历史价值所在吧!难怪后人有诗曰: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王印明,汉族,政工师,陕西勉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勉县作家协会主席,政协勉县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作品散见于《中国电视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质量报》《饮食科学》《农业科技报》《陕西文学界》《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社会保障报》《天津日报》《汉中日报》《三秦广播电视报》《衮雪》及中国散文网、青年作家网、丝路金融文学等报刊杂志网络,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篇,并有作品多次获奖,出版有散文集《乡村秘语》。



------------------

审核:张 迈 曹 欢

责编:周 燕 饶 珺

编辑:巩 果

编号:623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