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我与《解放军文艺》| 刘笑伟:《细水长流》

发布于 2021-11-26 19:17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刘笑伟,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现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出版有《强军 强军》《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等近20部著作,曾获第七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奖项,曾被评为首届“中国十佳军旅诗人”。


刘笑伟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报刊方阵里,对于我来说感情最深的,报纸是《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期刊则非《解放军文艺》莫属了。

我和《解放军文艺》的故事,跨越了近三十年的漫漫光阴,所以只能慢慢地想,慢慢地忆,慢慢地写。所有的记忆,组成了一片广袤的大地,《解放军文艺》如一条清亮的小溪,蜿蜒曲折,细水长流,始终陪伴着我的人生之路。

记忆里的人和事太多,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为好,索性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吧。

在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图书馆的阅览室里,赫赫陈列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大期刊、报纸,那阵势就像文学博物馆中列队的兵马俑。记忆中,二十刚出头的我,满脸朝气,带着憧憬和崇拜的目光,走进阅览室。向左转,找到第三排陈列架,架子上从上面数第四排第三本,对,就是这本杂志:《解放军文艺》。这本杂志陪伴了我几年军校时光。我的脑海里,坐在阅览室里阅读《解放军文艺》的场景,至今栩栩如生。

多年之后,与军旅诗人戎耕交流时,他说了一个细节:对于战士文学爱好者来说,《解放军文艺》就是神圣的殿堂,当年给杂志投稿时,信封上的字都要反反复复写很多遍,直到工工整整,自己满意为止。连贴在信封上的邮票都不能贴歪一点点。的确如此,我从新兵入伍开始,就一直坚持阅读《解放军文艺》,也把能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作为最高目标。记得当年有个重点栏目叫“九〇方队”,对于这些作品,自己都是“仰视”着阅读的。

一九九四年金秋的一天,我下午上完课,刚回到宿舍,就收到文书送来的一封信,信封是《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的。打开一看,是当时的诗歌编辑刘立云老师寄来的一封短信,大意是我的《坦克》一诗,拟于近期在《解放军文艺》刊发。当时,我只是一个军校的普通学员,《解放军文艺》我一个人都不认识,编辑部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能在这样的殿堂级的刊物上刊发作品,对于一个军校学员的鼓舞可想而知。

记忆的溪水在流淌,在闪光……

一九九五年,我军校毕业后被选调到正在组建中的驻香港部队工作。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在滂沱大雨中进驻香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是多么自豪啊。是的,我们作为国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重要象征,进驻香港、驻守香港,是人生中多么大的幸事啊!我们用行动写出了自己人生中最美的一首诗。后来,在建军九十周年之际,文清丽约我写一组诗作,我写出了《进驻香港的三种意象》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我有很多首与驻香港部队有关的诗作,都大多是在《解放军文艺》上刊发的。

一九九九年春天,即将迎来进驻香港两周年的驻港部队军营,也迎来了《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的客人: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佘开国和《解放军文艺》副主编王瑛。他们在原广州军区创作室作家张为的陪同下,到驻港部队采风。《解放军文艺》将拿出一些版面出一个“驻香港部队官兵作品小辑”,由于我在驻港部队政治部宣传处负责新闻宣传工作,也喜欢业余创作,领导就把陪同作家的任务交给了我。老师们在港内待的时间并不长,我陪同他们到赤柱、石岗等军营采风,也去香港《文汇报》等拜访了一些老作者,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当年的第九期《解放军文艺》杂志,刊出了“驻香港部队官兵作品小辑”,我的两篇精短小说《仪仗》《开放日》位列其中。后来,《开放日》一文还被《小小说选刊》选中刊发。在此期间,我感受到《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的老师们高超严谨的专业品格,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热情温暖的待人处事作风。这种温暖,一直延续到今天。

记忆的溪水在流淌,在闪光……

二〇〇一年,我接到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通知,由《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和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承办的全军青年作家培训班,要我作为学员参加。这一次培训班,对于正在事业和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我非常重要。多年之后,我还专门写了一篇一万余字的散文《盛宴》,详细记述了参加青年作家培训班的前前后后。这篇文章也是在《解放军文艺》上刊发的。在培训班上,与《解放军文艺》编辑部的老师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在交往中,我深深感到,《解放军文艺》就是军队作家和业余作者们温暖的家,在这里,你可以找到精神的慰藉,更可以感受到心灵的温暖。

记忆的溪水在流淌,在闪光……

记忆中,《解放军文艺》多年来刊发的一篇篇优秀作品出现了。这些作品,持续几十年地给予我精神上的养分,写作上的指导,情感上的安慰。这些作品,陪伴我从新兵连开始,到战士、军校学员、驻港部队军官,一直到军委政治机关、解放军报社的几十年漫漫时光。这些作品,更陪伴了多少基层官兵的业余生活和情感世界!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它们排列成军事文学的巍巍城墙,在官兵的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作品中承载的红色基因、英雄情怀和崇高品质,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官兵,使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永远在官兵的血脉中流淌。

记忆中,原主编刘立云的面孔出现了。是他发表了我在《解放军文艺》上的第一篇作品,让一个军校学员的诗歌登上了文学殿堂。原主编王瑛的面孔出现了。是她的热心扶持和精心指导,让我跨过了人生和事业的十字路口,坚定地选择了文学之路。原主编姜念光的面孔出现了。是他延续了《解放军文艺》在文学期刊中独树一帜的光荣传统,守护着军旅文学的荣光。现任主编文清丽的面孔出现了。是她在军事文学的艰难时刻,默默承担起重任,勇敢地在阵地上坚守,等待着那一声清晰而嘹亮的冲锋号。

记忆的溪水在流淌,在闪光……

一九五一年六月,《解放军文艺》创刊了。自创刊之日起,它就始终紧跟时代、直面现实、贴近官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在文学方阵中发出自己的青铜之音。近年来,在面对官兵的文学讲座中,我多次说过:《解放军文艺》就是我的家。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在《解放军文艺》发表的,自己写出好的作品,首先想到的也是给《解放军文艺》投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军队火热的强军兴军实践,为军事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在这样的新时代、大时代,《解放军文艺》大有可为,一定能够成为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部队、催生部队战斗力、推动强军兴军伟大实践的精神高地。

这些天来,与《解放军文艺》有关的画面一直在脑海里流淌,如潺潺小溪,在耳畔不时弹奏起深情而又婉转的旋律。俗话说:细水长流,就让这记忆之水在纸上深情而舒缓地流淌吧。这里面,折射着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真情,我们的友谊,我们不再重返的青春。我感觉,这记忆之水,已化作我周身的血脉——我的人生岁月,早已和《解放军文艺》难舍难分。

感情在心,细水长流;事业不断,祝福常在!

篇名书法| 杜永耀

原文编辑 | 唐 莹

统筹策划 | 谌 督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