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姚老师讲逻辑(25):归纳推理

发布于 2021-08-10 20:42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姚为洲,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组成员,高中语文教参特约撰稿人,《新作文》特约编委


归 纳 推 理


归纳推理 由特殊性前提推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


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两类。


(一)完全归纳法


1.完全归纳法的特点

从一类事物中每一个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这类事物全体都具有这种性质。


完全归纳法前提包括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前提蕴含结论,所以结论是必然的。


公式:S1是P,S2是P,S3是P,……Sn是P(S1……Sn是S的全部对象);所以,所有S都是P。


某工厂五个车间都完成了生产计划,所以,全厂完成了生产计划。/ 在一个平面内,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三种三角形是三角形的全部;所以,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



2.运用完全归纳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运用完全归纳法,必须注意:前提要穷尽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并且都真实。


常见的逻辑错误:前提有遗漏,结论不可靠;前提不正确,不能得出结论。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鹅都是白色的。/ 鱼都是用鳃呼吸的。/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血都是红的。/ 棉花都是白的。——都是由于前提有遗漏,而推出的不正确结论。


完全归纳法通常适用于数量不多的事物,当所要考察的事物数量极多,甚至是无限的时候,完全归纳法就不适用了。这就需要运用另一种归纳推理形式,即不完全归纳法。


(二)不完全归纳法

通过对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考察,从中推出有关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不完全归纳法,前提只包括部分对象,前提中不蕴涵结论,所以,结论不是必然的。


不完全归纳法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两种。



1.简单枚举法


(1)简单枚举法的特点

以对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公式:S1是P,S2是P,S3是P,……Sn是P(S1……Sn是S的部分对象,且无反例);所以,所有S都是P。


铜能导电,铁能导电,铝、金、银也能导电,没有发现不导电的金属;所以,金属都能导电。/ 科学家经过较长时间观察,发现太阳每隔11年左右有一个较大的活动期,在活动期内,太阳黑子出现频繁;循环往复,没有出现反例;所以,太阳每隔11年左右有一个较大的活动期。/ 中国耕地资源目前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森林资源目前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草地资源目前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水资源目前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所以,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目前处于相当紧张的供求状态。


民间的许多谚语:瑞雪兆丰年。/ 龟背湿,阴雨兆。/ 础润而雨,月晕而风。/ 东虹轰隆西虹雨。——这些都是根据生活中多次重复的事例,用简单枚举法概括出来的。


(2)简单枚举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写议论文时,我们运用例证的论证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简单枚举法。

林家箴《说“勤”》(节选)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20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58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运用简单枚举法,列举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等人的事例,推出结论: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3)运用简单枚举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简单枚举法的结论是或然的;要提高运用简单枚举法的可靠性,必须注意:枚举的数量要足够多,考察的范围要足够广;要考查有无反面例子,发现一例,结论就不成立。


运用简单枚举法常见的逻辑错误:轻率概括;以偏概全。

明朝刘元卿编的《应谐录》中有一个笑话:一个财主的儿子学写字,老师教他:“一就是一横,二就是两横,三就是三横。”财主的儿子得出“四就是四横,五就是五横……万就是一万横”的结论。他用的是简单枚举法,结论显然是错误的。


教材《逻辑的力量》有关内容解读

第一节“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有一个学习任务:

辨析日常语言表达中的逻辑错误。

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喜欢和较喜欢京剧的只占被调查人数的14%。这是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运用简单枚举法所犯的逻辑错误。


简单枚举法的结论虽然是或然的,但这一方法在生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人类的很多知识是通过它得到的,人们以它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常常可以获得可靠的知识。例如“哥德巴赫猜想”,就是这样的例子。


2.科学归纳法

依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因果关系,推出这一类事物的一般性结论。

这一种推理方法,我们在下一期讲述。



课 后 练 习

下面的结论分别借助什么推理方法得出的?

1.春夏秋冬,周而复始。

2.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在73和79之间没有质数。


二、分析下面故事中的推理。

有一位师傅想考考他的两个徒弟,看谁更聪明一些。他给每人一筐花生去剥皮,看看每一粒花生仁是不是都有粉衣包着,看谁先给出答案。大徒弟花了一整天工夫把花生剥完了。二徒弟只拣了几个饱满的,几个干瘪的,几个熟的,几个没熟的,几个三仁的,几个一仁、两仁的,总共一把花生,很快就给出答案。显然,二徒弟比大徒弟聪明。


附:课后练习答案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滚动查看完整答案

一、1.简单枚举法,不可能考察所有的春夏秋冬。2.简单枚举法,不可能对所有的朝霞和晚霞进行考察。3.完全归纳法,在73和79之间只有5个自然数,考察可以穷尽。

二、大徒弟用完全归纳法,二徒弟用简单枚举法。完全归纳法通常适用于数量不多的事物,当所要考察的事物数量很多的时候,宜用不完全归纳法。


相关链接:

“听姚老师讲逻辑”系列盛大开启!第一讲:谈谈学点逻辑

听姚老师讲逻辑(2):概念与语词

听姚老师讲逻辑(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听姚老师讲逻辑(4):概念的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5):概念之间的关系

听姚老师讲逻辑(6):概念的定义和划分

听姚老师讲逻辑(7):判断的语言形式、构成和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8):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9):联言判断和选言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0):假言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1):判断的模态和负判断

听姚老师讲逻辑(12):推理的语言形式、构成和种类

听姚老师讲逻辑(13):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4):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三段论

听姚老师讲逻辑(15):性质判断的间接推理——三段论(续)

听姚老师讲逻辑(16):关系判断的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7):联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8):选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19):假言推理(一)

听姚老师讲逻辑(20):假言推理(二)

听姚老师讲逻辑(21):假言推理(三)

听姚老师讲逻辑(22):假言联言推理和假言选言推理

听姚老师讲逻辑(23):推理的模态

听姚老师讲逻辑(24):负判断推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