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我的哥哥李玉文 上篇(李玉滨)

发布于 2021-11-12 10:15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 — 我们——



我的哥哥李玉文

文/李玉滨


我的哥哥叫李玉文,1946年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属狗。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总喊他“宝昌子”。


(1955年于锦州李玉滨的父亲与孩子们合影)

哥哥比我大三岁,1955年我家来哈尔滨之前,在锦州他就上了小学,每天只有下午和星期天才能和我一起玩儿。
我家住在货栈街,就是松花江街原黑龙江广播电台后身儿那条街。有时哥哥领我和院里的孩子们跑到铁路局后院的通信段,那里有一个垃圾堆,我们都叫“拣好赫”(即捡好货)。铁路局后面的工程师街水泥院墙很高,别的孩子都能爬过去,可我却爬不上去,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从一个排水的墙洞里钻进去。
我们有时能拣到废铅字,拿在手里仔细地端详着,它那么小,上面的一笔一划都刻得非常精致。我想大人们太有能耐了。有时捡到蓄电池里的酸木条,就像现在的雪糕把一样大小,放到嘴里酸酸的。这样的收获回回都有。有时去工业大学院里能拣到用过的信封,上面有盖销过的邮票。回到家里,我也学着哥哥的样子,用水将邮票泡下来,再放到窗户的玻璃上晾干,之后再放到书里夹起来保存。这就是我最初的集邮方式。

(当年铁路局工程师街大墙,作者提供)

有一次哥哥带我到广播电台的食堂去打乒乓球,地点在松花江街85号,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平时那里都有人把守着院门,那天没人管,我俩就溜了进去。这是一座很高大的黄色平房建筑,红色的屋顶和门窗。走上几级台阶,进门是一个大厅,中间摆放着一张乒乓球台,在一个墙角摞着几个捆着草绳但没有使用的大便器。我俩打了一会,球被打到大便器的缝隙里,我伸着胳膊去里面摸,没想到找到两个乒乓球,多出来的那个乒乓球还是一个新的“盾牌”乒乓球。我心里非常高兴。我记得当时一个“盾牌”乒乓球是两毛三分钱。一会儿,看门的人回来了,把我俩撵了出来。

(当年黑龙江省广播电台食堂,作者提供)

前些天路过那里,看到房子和院墙都整修一新,还是小时候那个样子,非常漂亮。门柱上镶嵌着一块古色古香的牌匾,上面标着“958艺术馆”。难怪前几天电视台报道了一条信息,称这里有俄罗斯油画展。我敲开紧锁的大铁门,一名着装的保安出来。我问他这“958”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不知道”,接着他又说“现在这里是哈尔滨元申广电的会议室”。我莫名其妙,这俄罗斯油画展与会议室是什么关系?没有结果,扫兴离开。
有一年夏天,在哥哥放暑假的时候,一天早饭后,我俩带上“拔撸”(起翘工具)、钳子等工具,他带我出去。我问他:“去干啥”?他说:“我放假啦,没有事,咱俩出去挣点钱”。我感到很惊奇,我们这么小到哪里去挣钱呢。我不声不响地跟着他。

(拔撸,图片来自网络)


我俩来到邮政街117号院里,他跟看收发室的说:“我俩是来拔钉子的。”看收发室的回答:“我们今天没有拆下来的房架子。”那天的活儿没有干成,想挣点钱的想法也就破灭了。我俩在院中垃圾堆里拣了一个泥做的小恐龙模型,上面还涂着深褐色的油漆,拿回家放在门斗旁边的小窗台上。
后来哥哥告诉我:“咱们去的那个地方是省文化厅(在省财政厅后院),里面正在进行房产大修,拆房架子,咱俩把旧木头上的钉子拔出来可以卖钱。”我想不明白他是怎么事先就知道这里面的事儿呢?
我家从锦州搬来哈尔滨,哥哥就转学在铁路第一小学上学。学校背靠铁路街,在曲线街上开门,进院儿就是个大操场,左边靠铁工街一侧是老师教研室,靠铁路街一侧是一排很高大的平房教室,是俄国人修建的。在老师教研室和学生教室的角上(铁工街与铁路街拐角),还有一个独立的大房子,那是六年级的教室,哥哥就在那里上课。

(图片来自网络,与正文无关)


当时哥哥参加了学校的航模小组,自己动手制作橡木弹射飞机模型,长度有一尺大小。他经常把飞机模型拿回家,让我帮助他放飞。在我家的菜地里,我站在前面,右手攥紧橡皮筋的一端高高举过头,他在后面蹲下把飞机模型勾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然后拉紧橡皮筋突然松开,用橡皮筋的弹力把飞机弹射出去。这时飞机模型会在天空自由飞翔,它会飞好长时间,就是不知道它会落到什么地方。
有一次,哥哥他们学校参加了在南岗体育场举行的航模表演,我看到了各队的弹力滑翔飞机。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架很大的飞机模型,约有一米多长,它以燃油为动力,在空中还可以遥控。点火之后它会在地面滑行起飞,后面拉着烟在天空飞翔,机器发出轰鸣声,跟真的飞机一样,让我大开眼界,心里非常佩服他们。
有一年春天的下午,放学后哥哥带我去他们学校。那天学校组织高年级学生课后到操场边上。老师教研室窗前栽了几棵小杨树,多少年后都长成了大树。孩子们在树底下做着活动。这些年,每当我走过那里,都要看看它们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样子,心里非常高兴。因为那是哥哥他们上小学时栽的,有一句话叫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资源,作者不详,与本文无关)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哈尔滨铁路第一小学校的名字改了,叫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校。在老师教研室的位置,建起了一幢多层居民住宅,学生教室也改建成了楼房。
前几天,我坐公交车经过那里时,看到原来操场边上的一排杨树只剩下一棵了,而且已是老树枯丫,树干上长满了包块,衰老破败。看到这里心里很难受,想到了很多不能释怀的事(几年前哥哥已去世)。
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全国人民都要拣拾废钢铁交给国家。一天下午,我跟哥哥和他的几个同学来到铁路局大院。在大直街和工程师街拐角处有个水房子(现铁路局机关食堂址),哥哥他们拿着铁锹和镐头上到房顶,刨下两根钢轨(当年起吊设备用的),正要扔下来扛走时,来了两个人制止了他们。
哥哥身高184公分,身子很魁梧。他是哈铁一中的篮球队员,身披14号球衣,我记得还是“波兰号”。他还是南岗区足球队的守门员,冰球打得也很好。
每年元旦来临时,哥哥都会用自制的明信片赠给同学。他运用了版画的形式,在胶合板上刻制了两种图案,一种是海边两棵高大弯曲的椰子树,一种是母子两个大熊猫在嬉戏。当时同学之间互赠贺年片是一件特别时尚的事,但是家里不能给哥哥钱去买明信片,他就自己动手自制明信片。我想,他用这样的形式表达同学之间的感情,会更深刻、更纯洁、更有纪念意义。

(上个世纪60年代李玉文在松花江畔留影,作者提供)


当时,哈尔滨铁路中学的高中部分在滨江火车站附近,别的同学都坐火车通勤上下学。我家住在工大附近,不论冬夏每天他都步行上下学。母亲心疼,怕他冬天冷,给他买了一双“回力牌球鞋”,当时花了18元钱,相当于学徒工1个月的工资。那时能穿上“回力鞋”,是一件很显眼的事儿,他是哈尔滨第一批穿“回力鞋”的人。后来回力鞋的鞋帮穿坏了,他就自己动手用一块皮子把它补上继续穿,这个办法后来我也学会了。
在1960年他15岁的时候全国遭受自然灾害,人们的生活极端困难。他用帆布做了一个很大的背囊,父亲联系了香坊农场让他去取大头菜叶。那时的哈尔滨交通很不方便,哥哥要到喇嘛台才能坐上汽车,到很远的郊区的香坊农场。那天,妈妈起早为哥哥做饭,早晨6点多钟他就出发了,到吃中午饭的时候才回来。他背回100多斤大头菜的绿叶子为家人充饥。哥哥他很小就为父母分担着家里的生活困难。

(吃煎饼,配图来自网络,李百军摄于1979年)


有一年的冬天,妈妈听说西大桥有一个小铺的煎饼不要粮票,给了哥哥一些钱,让他带我去西大桥吃一顿煎饼,算是给我们解解馋。那天外面特别冷,哥哥领着我来到了西大桥。在大直街与护军街拐角的道边上,有一个不大的茅草房,就在现在的黑龙江现代肛肠医院门前(护军街66号)。吃煎饼的人很多,已排到了门外边。我俩就排在后面,不一会儿棉鞋就冻硬了,脚冻得像猫咬的一样。又坚持了半个多小时,可算是排到我们了。
一开门,一股热气扑出来,进屋一看,一个不大的红灯泡发出微弱的光亮,一群人围着桌子端着大碗喝汤吃煎饼,炉灶上的大师傅一锅一锅地烧着汤。该轮到我们了,只见大师傅从外面拿进一大块冻硬了的盐坨子,用菜刀背儿把它砍碎。没想到盐块儿碎了之后全都掉到了锅里,我俩只能就着一碗咸盐汤吃了一顿煎饼。回来之后妈妈问:“吃得怎么样?”哥哥说:“就是太咸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吃到煎饼。

(南岗体育场旧影,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南岗体育场就在市中心的喇嘛台旁边,现在那里建了华融饭店,那时哥哥经常带我去那里滑冰。在滑冰场里设有休息室、更衣室和租借冰灯的窗口,还有磨冰刀的服务。里面还有冷饮部,有冷热饮料、面包、点心、雪糕、冰棍、糖果、啤酒和各种熟食。在那里消费是一件很奢侈和荣耀的事,我和哥哥很羡慕能进去消费的那些人。
在冰场上,外圈是速滑跑道,中间是花样区,四周的大喇叭里播放着中外歌曲,有“星星索”、“宝贝”、“拉兹之歌”、“橘子熟了”等。冰场上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都脱去了外面的大衣,头上戴着蓝白相兼或红白相兼的滑冰帽。这里还有专业的运动员,都穿着漂亮的紧身速滑服。一些女孩子穿着绒衣绒裤戴着各种颜色的滑冰帽和围巾,真是色彩纷呈充满了活力。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不详)


在速滑跑道上的人们都屈身奋力滑行,眉毛、帽子和围巾上都结着白色的冰霜。在里面的花样区,青年男女都手牵着手飘然徜徉,做着各种花样的动作。在一旁,老人双手拉着孩子,在教小孩滑冰。
哥哥的同学孙焕生,大哥总管他叫“猴子”,用球刀滑着自己创造的不规范的“花样”。我在外面滑大圈。因为哥哥是南岗区足球队的运动员,他们的训练场地就在南岗体育场,所以我们每次去那里滑冰都不用花钱。
在大冰场的一侧还有一个冰球专用场地。在冰球场地的外面,建有高高的铁质看台,看台的下边有运动员休息坐席,在看台的中间部位还设有记分台。在场地的上空架设着成排的聚光灯,里面灯火通明。在冰球场上,冰刀大力登冰发出的声音,运动员穿的护具以及冰球杆的撞击声和运动员拼抢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这里,队员们得急速滑行,勇猛地拼抢,激烈地冲撞,方能显示出男人们的魅力。


(未完待续,谢谢欣赏)


【作者简介】李玉滨,男,72岁,中共党员,大学文凭,黑龙江省邮政公司退休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共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邮箱:lijunhrb@189.cn
【作者授权】本人为原创散文《我的哥哥李玉文》作者李玉滨,特授权“冰城文艺交流”gongzhong号平台制作发布。如有剽窃,必将追责。2021.9.11.
编辑:赵文铭图片:作者提供,部分图片取自网络资源推介:冰城文艺交流gongzhong号平台主办: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邮箱:64264359@ qq.com
【结束语】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群是以文学艺术交流为主、体美娱乐为辅的文学艺术家园,主张积极传播正面能量,大力抵制消极信息;鼓励交流答疑,反对嘲讽打击;提倡相互学习,摒弃庸俗趣味。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文友之间的交流,力争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在这里,没有你高我低的窘境,也没有浅薄的傲慢与偏见,有的只是彼此欣赏和渴望进步的意愿。这里欢迎一切有利于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学写作水平的分享,虽然人数不多,但分享、点评、创作已蔚然成风。文友们经常自发地掀起讨论的浪花,这里俨然成为都市文艺百草园中空气最为清新的一片净土。同时,冰城文学艺术交流社积极组织作家、诗人、文学艺术爱好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采风活动,从生活中汲取创作营养,也想凭借文艺家之笔,助推冰城文化产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欢迎喜爱纯文学艺术、不慕浮华、远离尘嚣的您加入本群。


相关资源